回覆列表
  • 1 # 半壁詩歌

    答:(1)應該是兩回事,何況是兩朝之事。至於罵與不罵誰,誰說了也不算,在沒有正確考證下,是不能隨便下結論的。(2)殺人與殺人是不同的,要看佔不佔理,理正者擁,理歪者噴!

  • 2 # 飄飄e族

    到底兩位皇帝到底誰殺的開國功臣多,其實看看國家的整體面貌就行。

    隋朝二世亡,為何?就是因為存在大量的開國功臣。也可以說根本就沒殺多少,如果開國功臣全殺,國家能那麼快滅亡嗎?

    漢朝能夠立足,就是因為國內功臣少,沒人有足夠的實力造反,才能長治久安。

    當然,國情不同,局勢也不同,兩個國家面對的時事也不同。

  • 3 # 馬耷68581067

    殺"開國功臣",先理清幾個問題?一,皇帝的標準(不是文人和民間),1.功高震主,縱你不反,追隨人太多,必威協皇權,必除;

    2.拉幫結派,威協到皇權,必除;

    3.皇帝在時,不敢造反,死後難料,為子孫後代,必殺;

    另外,民憤極大,往往是殺一,二作作樣子,以顯皇愛子民!

    二,作為開國皇帝,為一統江山,都殺了無數功臣的。

    劉邦殺功臣,是因為他當政後殺過不停,臨死前還安排殺屠戶出身的連襟攀檜,所以,被史學排第一。

    至於揚堅,統一中國後,吸取前朝教訓,做了很多造福百姓大事,殺的功臣大多是禍害百姓的,所以,史上對揚堅評價很高。

    三,至於"正史"記載,史家文學素養極高,行規又有:揚善避惡,春秋筆法,遵儒非它,等等,所以,讀史,析史非一般人也。

    四,至於現在的網上古典小說,同古代茶肆酒館,街談巷議一樣,做為了解那時人文風情,還是可以的,但切不可當做歷史?

    總之,識簡體字,看幾個歷史電視劇,會幾個唐宋元明清說法,就懂歷史,就會詩詞歌賦,是不行的,更容易曲解的。

  • 4 # 厚土高天識君

    農業減輕賦稅,注重發展經濟,體恤下層貧窮階級,短短十幾年治理,一片繁榮景象。全華人口由公元581年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年增加到898多萬戶約4幹6佰多萬人口,史稱開皇盛世。隋文帝楊堅晚年,猜忌心重,在政策法刑上有些茍苛的傾向,先後殺死虞慶則,史萬歲等七人開國功臣。稱帝之初,對北周皇族宇文氏13家親王,進行滅門屠殺。隋文帝的殺戮,並不比其他帝王對前朝皇族的誅殺遜色,但是無論歷史,還是文學作品對這些行為,輕描淡寫,鮮為人知。這可能與當時歷史背景有一定關係,因為他蕩平了屠殺漢族,佔居中原數百年的胡人政權,把漢族文化歸納主流,讓漢文化重振雄風。後人出於對他的敬仰,隱去了這些瑕疵。

  • 5 # 小荷夜露

    謝邀!隋文帝楊堅(541……604),在位時間(581……604),隋朝開國皇帝,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政績頗豐。主要表現在:其一,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達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實現了中華大一統。其二,作為開國君主,生活非常廉潔簡樸,並以"成由儉,敗由奢"作為做佑名,做皇帝時就連自己的寢宮窗簾也由布幔縫治而成,拒絕珠光寶氣。其三,也有作為人性的多面性,即使帝王也不例外。原後周都城在長安,有些破敗,於是隋文帝下令另選新地建皇宮,徵集全國能工巧匠,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名曰"大興城"。其四,楊堅登基之初,採用"低稅役、輕徭賦、恤民力"等手段,來鞏固自己的執政基礎。其五,自做上龍椅後,隨心所欲,喜怒無常,讓大臣摸不透他的心思,從而產生敬畏心理,只要稍有不甚,上殿大臣就會被杖責,打死打殘時有發生,濫殺無辜。譬如侍郎辛亶,就因穿紅褲上朝,被文帝認為是為了避邪,於是就立竿見影下令拉下去砍頭,其兇殘隨性可見一斑。其六,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實行尚書、門下、內史為三省最高權力機關,開創三省六部制。其七,在經濟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和租條力役制,以絹布納稅。其八,廢除九品官人法,開創科舉制度選賢用人。由於隋文帝,善於體察民情,節儉勤政,身體力行。如有一次關中鬧饑荒,隋文帝派人去體察民情,當官員把百姓吃的殘屑雜糠帶回來時,當時文帝便悽然而淚下,並便示眾卿,同時自己禁食酒肉一個月。因而儘管開國功臣殺的不比劉幫少,但隋文帝口碑確一直很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的時候,做什麼才不會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