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肖志華

    閩北人有纏足,我是閩北人,小時候見過很多“小腳女人”,但現在纏足的“小腳”老婦人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中,基本上成為歷史了!客家人因需要遷徙而不斷奔走外鄉,裹纏過腳的女人,根本不可能忙於奔走,這是對習慣於遷徙的客家人而言是個致命的累贅,因而沒有象有固定居所的閩北女人那樣深受漢人傳統習俗影響而裹小腳;再則客家女人和男人一樣需要到山野田地裡勞作養家,男女同工,養成客家女勤勞的本色,深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影響的一個纏足的正統女漢人是不可能這麼做到的,這也是客家女人不纏足的重要原因;再則是客家人地處偏遠山區,當地土著人民風樸拙,不受傳統儒家思想束縛,也是客家女人不纏足的環境因素,綜合上述原因,可以理解客家女人為什麼不纏足。

    我在思考,閩北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漢文化漢衣冠習俗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婦女有傳統“裹小腳”的習俗,閩西客家人聚居地區開發較閩北為遲,傳統漢文化難以深入人心,加上一些客觀因素而很容易不受纏足的陋習影響,具有開明新潮思想,這是好事,因為儒家文化在走向現代文明的今天越來越顯現出腐朽泯滅人性的一面。

  • 2 # 慈愛藝術

    誰說客家女人沒有纏足,我曾外祖父是地主,曾外祖母就纏足,地主和階層高的人家才會纏足

    貧民百姓人家女人是不纏足,並不是不用纏足,而是生活所迫,纏足怎麼還能下地幹活呢?

  • 3 # crazystone8

    我是福建長汀客家人,現在41歲了,小時候見過的老人家基本上都是不纏足的,只是聽說有一個女的是纏足的,是地主的老婆,其他沒見過,也沒聽過。我奶奶出生於清朝末期,我也沒見過她纏足。可能因為她們都要下地勞動,所以一般是不纏足的。

  • 4 # 客家人靖哥

    纏足俗稱裹腳,起源於宋盛行於元明清的上流社會,與是不是漢族陋習沒有半毛錢關係,只因當時有兩朝的統治者都不是漢族人,照樣盛行纏足劣行,封建客家的上層人家的千金小姐一樣纏足,怎就客家人變成不纏足呢?但是民國卻有一個客家人,在全國禁止纏足,再說鼎鼎有慈禧大後,是標準的三寸金蓮,那她漢族嗎?所以纏不纏足與漢族無關,你提的純屬是個偽問題。

  • 5 # 亦正亦邪的老陳

    纏足陋習是宋代開始的,客家人南遷時是唐末戰亂時期,還沒有這樣的風氣,可以說廣東這邊都沒有形成普遍的纏足風氣,可能有極少數人家追捧小腳。

  • 6 # 單手開車還有誰

    請問,你聽過漢唐女子纏足嗎???纏足本來就不是漢族的傳統陋習,之前都沒有的,宋朝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壓抑人性,很多大戶人家女子開始纏足,普通家庭,女子也要下地幹活的,是沒有人纏足的,明朝也是一樣,少部分大戶人家女子會纏足,但是到了清朝,滿清野豬皮入關,為了方便統治中原,就讓家家戶戶女子纏足,而南方很多生活在山區的,朝廷政令不通達,鞭長莫及,很多也沒纏足。

  • 7 # 小羊易牛

    總喜歡問這些沒有邏輯性的問題看著就讓人著急。中國那麼大,風俗習慣也有很大差異。見到吃麵的漢人就說漢人都吃麵。這讓吃米飯的漢人怎麼辦,是改民族還是改吃麵。如今推廣普通話,是不是可以得到結論漢人都說普通話,這麼說沒毛病,可是各地還有說方言的。在吃的喝點穿的說話每個地方都不太一樣,但我們都是華人,可能是漢族也可能是其他民族。一個民族都是一直思維固化的結果。英國殖民世界,各地的英華人後裔都一樣的風俗習慣嗎?沒有會這麼想吧!從根本上說就錯了。

  • 8 # 真相實質

    纏足盛行於明清,尤其是清朝。而客家人本就是為逃避戰禍而移民,更早於此時,到達的地方也遠離中原。所謂山高皇帝遠,加上客家女人還要從事耕作勞動,更不容易沾染到這個陋習了。

  • 9 # 滔天洪水泛金光

    搞清楚一件事,當年裹小腳的女人大多……

    是階級敵人!

    地主家女人才裹腳。

    漢族女裹腳跟歐美女束腰是一回事:有錢閒的!

    飯飽思淫慾,正常的淫樂已經滿足不了嘗過百草的成功男士。普通的服飾料子再好也不能滿足高階女士的虛榮心。所以變態愛好一拍即合,既滿足男士,也成全女士。如今雖然不自殘了,但高玩兒們還是玩的與眾不同。

    共和國的女同志不再裹腳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解放了,認識到裹腳是階級敵人才會幹的事。

    次要原因是……

    超高強度的社會主義工作量。婦女也積極勞動,裹腳變成了她們成為優秀成為先進的障礙。裹腳變成了自己的遺憾,當然就不會再讓孩子裹腳,這事也就斷絕了。

    客家女人裹腳少,只能說自古客家人命苦。

  • 10 # 太陽星人

    婦女纏足是封建社會落後的生產力和文化的反應,因為落後,各種奇葩做法一定會出現,比如太監,鼠尾辮,女子束腰,高跟鞋,割禮,蒙面,罩袍。

    在封建社會,男人都過的不容易,何況弱女子?

  • 11 # 東甌播報

    是清政府的需要,明朝是沒有裹腳的,明妃出土多沒有裹腳,只要一家人的女人跑不動大清江山穩一半了。清朝是用裹腳會來推廣的。儒棍是馬前卒

  • 12 # 蘇眉MaySu

    時代的產物,女性經濟不獨立,依賴男人生存。過去纏足是父母的決定,期求女兒嫁入豪門,實現財富自由,透過削足滿足男人的i慾望。而現在醫美大部分由女人自己決定,其目的是獻媚男性的審美,獲取男性的青睞或金錢財富。

  • 13 # 秦漢遺風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有些地方的客家女人不纏足。我老家是客家人聚集地,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我村裡的客家女人基本上都纏足,據老輩人說以前不纏足的女人不好嫁,我奶奶、外婆及同宗的所有老輩女人都是小腳,我媽媽是1945出生的,她6、7歲時也纏過足,聽老人家說纏足非常痛苦,泡尿液可以緩解痛苦,後來提倡天足,我媽媽就沒再纏足了。

    小足女人因為走路不穩,挑不了重擔,也走不了遠路,農村小足女人絕大部分一輩子都沒有出過縣域。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十分可憐可悲,但當時風俗使然大家都一樣,也就不覺得什麼。所以說每個時代都有其鮮明的特點,分析這些特點要結合時代背景,脫離背景用現代的眼光來批判它,只能說是瞎扯淡。你以為當時的女人心甘情願纏足嗎?你以為大家不知道纏足害人不淺嗎?這些大家都知道,只不過風俗使然,大環境就是這樣,個人力量改變不了世界,那就只有妥協。

  • 14 # 桑榆落照

    纏足是漢族人的陋習,這是在區別其他民族而言,在北方比如滿族婦女就不纏足。現在把看問題的視角放到漢民族內部來,執行嚴格意義的纏足制度的往往是富裕家庭,是有閒階級,而那些朝不飽夕,終日泥裡來雨裡去,為生活奔波勞累的貧苦家庭也有不認真纏或不纏的,當然是少數。客家人原本是漢民族的一支,在頻仍的戰火中逃難,有的是族人獲罪於朝廷,唯恐被株連殺光而逃入深山,為生活所迫不纏足是合情合理的。

  • 15 # 聰明餅乾uS

    纏足是滿清的產物,清之前漢人女人以腳小為美,但不纏腳,在近年出土的大量的女人鞋襖,已充分證明。如同今天女人穿高跟鞋,以小為美。清人入關後,對提倡漢人女纏腳,才有了具體規定。

  • 16 # 愛拉微遊

    漢族婦女纏足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兩宋。北宋末期,貴族上層社會開始出現婦女纏足的情況,到南宋時期,纏足逐漸形成流行文化蔓延至社會各個階層。一般認為,北宋婦女纏足文化的興起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傳統審美的延續及宋明理學的濫觴

    《詩經》有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之美,不僅體現在樣貌上,更體現在身材上。“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便是古人追求女子身材之美的明證。

    但宋明理學的發展,特別是朱子“存天理,滅人慾”的性理學說,卻將這種對女子身材的樸素追求扭曲成了追求女子纏足的變態審美。

    對於此種審美追求的轉變,林語堂先生的解釋是:纏足的出現使得女子走起路來變得更加拘謹,如此身形本就瘦弱的漢族女子就愈加變得弱不禁風,產生一種特有的柔弱美,其恰好滿足了宋朝士大夫男性本能的膨脹慾望。

    二、北宋統治者和文人的大力推崇

    據《宋史》記載,婦女纏足最早出現於皇宮。另外北宋文人也對婦女纏足不吝溢美之辭,如大文豪蘇軾在《菩薩蠻》中有言“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宋朝以後,纏足文化繼續發展。元代統治者在接受漢族文化的同時,也將纏足的陋習繼承發展下去。明清時期,纏足文化逐漸走向興盛。明代甚至出現了“三寸金蓮”的審美取向(要求女子小腳長度必須在三寸以下,有時還得保持弓形)。“三寸金蓮”被認為是文明的象徵,而天然生長的“大腳”卻被認為是落後野蠻的象徵。如明人王鴻漸在《西樓樂府》中有言“狸紅軟鞋三寸整”。

    與漢族婦女纏足陋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客家人卻崇尚婦女“天足”。

    根據19世紀中後期來華傳教士的筆記記載,客家婦女沒有纏足的歷史。客家族婦女非但不纏足,且有時赤腳走路也無妨。與漢族婦女不同,客家族婦女不僅不需要自小纏足,而且也不必要待在深閨養蠶織布。

    相反,客家族婦女往往充當了漢族男性的角色。上山下田,挑水洗衣,她們好像無所不能。客家婦女的勤勞能幹獲得了外界的一致讚歎,以至於西方傳教士也驚訝於客家地區婦女解放的程度。

    那麼文明程度更低的客家族婦女為何反而沒有衍生出纏足這等糟粕文化呢?

    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客家地區的生存環境以及客家族婦女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與中原地區良好的土地和農業環境不同,華南地區自古便有“蠻夷之地”之稱,除了潮溼多霧的氣候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也讓遷居於此的客家人的生存和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些擺攤的動不動說一年掙幾十幾百萬還清外債,都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