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鬱鈞劍

    在歌唱教學中,我們常常能聽老師說有三個共鳴區,即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和口腔共鳴。

    從醫學的角度說,人體中能形成的共鳴的空間,其實只有喉部、口腔、鼻腔和鼻竇。而胸腔和頭腔是無法形成共鳴的,因為頭腔裡裝滿腦髓,胸腔裡有五臟六腑,它們都是一個沒有空間的區間,沒有空間就無法形成共鳴,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常識。

    如果站在“中立”的立場上,我們可不可以借用“感覺”來說,胸腔共鳴實際上就是在喉部的“感覺”,頭腔共鳴實際上就是在鼻腔的“感覺”,即鼻音。鼻音通了就是頭腔共鳴,鼻音唱不通就是鼻音,不是頭腔共鳴。有一位老師說“哼鳴哼的多高,就能唱多高”,頭腔共鳴實際上是鼻子的運用,如果鼻子哼通了,就會獲得一個好的頭腔共鳴。我也因此認為,鼻腔對於唱歌的作用很重要。

    我認為胸腔共鳴用的最多的是男中音,男低音,女中音,女低音的歌手。

    口腔共鳴是歌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口腔共鳴的基礎。如果這三者用的都比較好,那就可以綜合來用,效果會更好,更好地處理歌曲,用起來得心應手。

    曾經有人說過:“唱歌就是唱共鳴”,唱呼吸。可見共鳴在歌唱中佔非常重要的位置。唱歌若不會用頭腔共鳴,高音很難唱得好聽,輕聲也唱不好。

    對大家來說,要開啟頭腔共鳴是比較困難,因為通往各共鳴區的入口和通道由於粘連而被堵。靠“爬”鋼琴練習,力度太小,很難把入口和通道疏通。有些人靠“爬”鋼琴,似乎高音上去了,但因缺乏頭腔共鳴,喉節又沒下降,是吊著嗓子在唱,所以聲音不好聽。

    帶氣沖鼻腔發出“哼”字會,從鼻腔開始,然後到頭頂,再繞到後腦勺。這樣不間斷第練了三個多月,頭腔共鳴基本打通了。

    頭部有很多的共鳴腔,我把這個方法叫空氣衝擊法。

    開啟頭腔共鳴具體方法如下:

    (一)口自然閉上,牙齒微微鬆開,氣往鼻子後面的前硬顎猛衝,同時用本嗓發出這個“哼”字。

    (二)方法同上,只是氣從鼻腔往額頭方向衝,這一步比較難,要花較長時間,眉心處可能才會有振動。以下各步練習,方法如一。

    (三)氣衝的位置往口腔裡移一下。

    (四)氣衝的位置在口腔中間硬口蓋部位。

    (五)氣往口腔後斜上方衝。

    (六)氣往後咽壁部位衝。

  • 2 # 李明芮5

    唱歌的時候呼吸懂,共鳴也會用,錄音卻聲音混濁,沒有感情?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去解決。

    其一就是

    我們是否真的是掌握了呼吸?是否真的是掌握了共鳴?共鳴,我們每個人有高聲區共鳴,中聲區共鳴,低聲區共鳴。在演唱某些歌曲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只用用到我們的高聲區的共鳴。而在演唱某些通俗流行歌曲的時候,可能我們只有用到我們的中低聲區共鳴就好啦!有很多的朋友在唱歌的時候,平時在沒有用到麥克風,就是錄音的時候,是非常清晰的。但是當時用到麥克風,有時候會傳出來的聲音失真。聽起來呢,跟自己的聲音較為不像。這個時候就會有一種感覺,就是錄音的時候,就會感覺聲音沒有那麼清澈。

    其二

    我們就錄音方面來談談

    第一點就是我們錄音是採取什麼樣的軟體去錄音,比方說我們是用手機錄音,電腦錄音還是在錄音棚裡面錄音。如果說是用手機錄音的話,那麼我們如果是能夠配合比較好的耳機,那麼錄出來的效果是很清晰的。有時候很多的人用全名k歌軟體,還有一些唱吧的k歌軟體,都沒有用上耳機,所以呢,就會導致錄出來的聲音很渾濁,沒有感情。

    第二點,就是我們用電腦錄錄音。

    在用電腦錄音,如果不清晰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先檢查一下電腦的音效卡。還有就是,是不是處在一個很安靜的環境下錄音?耳麥的連線是不是正確?以及麥克風錄入的角度,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錄音的質量。

    第三點,就是我們在錄音棚錄音。

    在錄音棚錄音的話,比較好的錄音棚會配備一些錄音師專業的錄音師。你根據錄音師的指導,去調整麥克風的距離,以及發聲,後期錄音師會給你做調整,聲音的清晰度會有一個大大的提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女和父母兩個戶頭,二輪土地也沒到期,村裡有權把土地收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