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一匹SJ

    主要出於安全考量,個人認為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粗淺歸納三點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看起來總能遇到矛盾的案例...

    一 :展品本身是否對外界環境是否敏感,如果對溫度、溼度要求高的要加強保護,反之不用;

    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有玻璃櫃

    木乃伊倒是都有玻璃櫃...

    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

    盧浮宮的木乃伊有玻璃櫃

    國家博物館的後母戊鼎、大盂鼎沒玻璃保護

    後母戊鼎

    大盂鼎

    二:理念,一些博物館不介意展品與觀眾近距離互動;

    巴黎奧賽美術館油畫

    紐約大都會中國壁畫雕塑

    盧浮宮

    雕塑一般沒玻璃櫃保護

    但是蒙娜麗莎有玻璃

    大英博物館羅賽塔石碑有保護

    可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卻沒有格外保護

    三是展品的貴重程度,如果又貴重體積又小,需要加強保護;

    明孝靖皇后鳳冠

    黃金瓷器一般都有玻璃保護

    海昏侯金餅

    大英博物館中國瓷

    總之除了出於安全考量,讓觀眾近距離對話展品值得提倡...

  • 2 # 寧狐公子

    博物館展品展覽有櫃展、裸展等多種方式。展品展覽方式的選擇與展品特性、展覽設計、安保條件等要素息息相關。

    就在最近,中國兵馬俑在美國費城博物館展出被偷走手指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其中最受爭議的焦點在於其展出方式為“裸展”,既沒有展櫃置放,也沒有玻璃罩加身。

    那麼兵馬俑裸展方式是否合理?此次文物安全事件之後是否會改變這一展覽形式?對此,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專案專家表示:“能裸展的儘量別櫃展。”

    一方面,兵馬俑受溫度、溼度等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小,對於儲存、展覽條件的敏感性不高。就其本身材質而言是符合文物的裸展條件的。

    一方面,對於兵馬俑這類文物,對其材質、造型的細部展示是展覽的突出部分,尤其兵俑細膩逼真的面部表達,如果被置於展櫃之中便失去了兵俑展覽的核心價值。

    更重要的是,博物館展覽追求互動性、真實性。將觀眾置於展覽品之中,進行最直接的觀察體驗,對於藝術本身的魅力感知往往更加深刻。

    就展覽方式而言,無論是櫃展還是裸展,儘量平衡好文物保護與展覽間的關係;倘若非要採取“裸展”形式,展出場地的安保人員、門禁系統、紅外感應等安全配備必須不容閃失。

  • 3 # 骨董時光微講堂

    玻璃櫃是現在博物館用來盛放展品的主要方式,其實,在西方,博物館展品的展示早在公元14世紀就已開始,但當時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們找不到一種既不妨礙觀賞,又能保護珍貴文物的材料來放置展品,因此博物館裡的展品僅僅被擺放在木託、桌子之上,條件稍好的就用博古架分門別類展示。由於得不到有效保護,文物只能擺在特定環境中供貴族們把玩鑑賞,這就阻斷了藏品對公眾開放的可能性。直到18世紀以後,席捲歐洲的工業革命促使各行各業飛速發展,平板玻璃的加工生產也隨之出現,這時候人們想到,可以將平板玻璃結合博古架,就這樣設計出了初期的展陳道具——展櫃。這一技術上的突破使得一般的民眾有機會接近博物館的文物,而面向公眾的教育功能也成為可能。現在大多數博物館的展櫃玻璃往往採用剛柔並濟的夾層結構,夾層具有很好的韌性,能有效吸收暴力衝擊的力量,並在玻璃破碎時仍然能夠牢牢粘住玻璃碴,保護文物不受侵害的同時也保障了觀眾的人身安全。

    但是玻璃展櫃也阻斷了觀眾和展品近一步接觸的可能性,產生了過多的距離感,所以現在有的博物館開始反思這種設計。我認識的一個香港私人開的傢俱博物館,就改變了用玻璃展櫃這種方式,他們的傢俱藏品並沒有設定任何的隔離。每位到訪的參觀者,不僅能在館內導覽人員的陪同講解下參觀,還可以去觸控,甚至可以坐在展品上去感受傢俱的魅力。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認為,這些傢俱從來都不是一個商品,或者不是一個展品,而是一個可以使用的日常物件。這些展出的藏品,在整個參觀過程中,觸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驗過程。由於博物館的傢俱都是黃花梨和紫檀,它們本身的珍貴性的特點就是非常的堅硬和非常的牢固,所以並不擔心被摸一摸、敲一敲就會有所損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散戶要怎樣利用中短期均線,來判斷強莊股的突破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