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我心與明月

    明朝是中國封建王朝兵力最多的朝代,最多時號稱320萬。不計較吃空餉,明軍長期擁有200萬以上的兵力,即使到崇禎死時,南方還有百萬兵力。朱元璋建立衛所制度,《明史·兵志》雲:“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在軍事上重要的地方設衛,次要的地方設所。當時明朝約有軍隊二百萬,都編置在衛所中,大抵每112人編為一個百戶所,1120人編為一個千戶所,5600人編為一衛。衛所的軍官稱衛指揮、千戶、百戶。軍戶皆另立軍籍,是世襲的。精銳的軍隊多駐在京師,朱元璋在南京一帶設有48個衛,有軍士20餘萬人,朱棣在北京設72個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禦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 2 # 多彩鉛筆rR

    ,明代具體兵力,分為幾個時期。

    ㈠ 自明成祖定鼎北京,到土木堡之變,成為大明京師三大營的落幕,明開國武勳集團崩潰,其實就沒多少野戰軍能作戰了,大明各行省地方的都指揮使司,邊防衛所,水防衛所是不參與國家對外作戰,全是守備衛所,明武官軍階,守備千戶,守備遊擊等。

    ㈡土木堡之變後,北京保衛戰開始,大明文官精英,有明一代最具爭議的人物,他的出場至今許多政治迷團不敢確認,明英宗對他的評價叫大奸似忠,文臣結黨,破壞祖制。

    于謙手握北京保衛戰的權力,陰奉陽為把大明軍制改了,明開國武勳也要看于謙臉色吃飯,武勳貴族放棄與大明天子的對話,從此刻開始文官帶兵掌權成主流,因為文官搶武勳飯碗,武將深入骨髓的不在管理戰爭,當兵只為錢和土地。

    ㈢嘉靖皇帝任命胡宗憲掌東南戰事開始,文官親掌軍權的最好時刻到了,但是嘉靖平倭之戰,水份大了點,李成梁的出現,文官掌軍權有點早洩,還沒撐上五十年,文掌軍便是夕陽,

    萬曆皇帝對南對北的方式有問題,直接做到了崇禎想哭都難。對北扶持李成梁,李如柏父子,讓東北成了大明飛地,可惜李成梁,李如柏是判徒,對南,殺楊應龍,以充貴州省,南方平播之亂,整個南方兵力全陪在了楊應龍身上,楊應龍死,南明無兵,真是個笑話

  • 3 # 唐大嘟嘟的情感與民生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屬於徵兵形式。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正統時期開始使用募兵制度,開始和衛所制並存。

    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神機營5000人計程車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一千挺,鳥槍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門,除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跟宋朝不一樣,明朝在每代皇帝執政期間,都會發生大規模戰事,所以明朝的軍工業為了應付戰爭所生產出來的武器數量是十分可觀的。

    明朝的軍隊數量是中國曆代王朝在最多的,它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全國,遣軍推翻元朝、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及元朝殘餘勢力的一系列作戰。 元末農民戰爭後期,朱元璋勢力日益強盛,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相繼攻滅陳友諒和張士誠政權,佔據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伐南征同時並舉,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北取中原,進克大都(今北京);湯和為徵南將軍,消滅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勢力;胡廷瑞為徵南將軍,攻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等攻廣西。二十八年正月,在各路大軍接連獲勝之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隨即進行了長達22年的統一戰爭。進軍遼東,統一東北三年,北元帝愛猷識理達臘敗走漠北後,部將四逃。以太尉納哈出為首的一部遁入遼東,收殘兵20萬餘,以金山(今吉林雙遼東北)為中心,設區置官,割據東北,拒絕朱元璋招降,還屢次出兵襲擾明邊,並脅迫高麗(今北韓、南韓)國王背明與之結盟。十三年,朱元璋命徐達、湯和、傅友德從海、陸入遼東,斷納哈出與高麗聯絡。十八年,命馮勝、傅友德、藍玉率師會諸道兵至北平操練備徵。乘納哈出勢孤,於二十年正月命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副之,率軍20萬徵遼東。五月,馮勝師抵遼河東,獲納哈出屯卒,知其大營虛實。六月,乘機越過金山,納哈出降,部眾聞敗潰散。馮勝旋遣官諭降,得其眾4萬餘人。九月,朱元璋封納哈出海西侯。命藍玉為徵虜大將軍,唐勝宗、郭英副之,率軍徵漠北。二十一年,藍玉擊敗北元主脫佔思帖木兒於捕魚兒海(今俄羅斯貝兒湖)。次年,脫古思被殺,餘眾投降明朝。至此,明朝軍隊至少30萬之眾,才能抽調20萬大軍遼東。

    後來,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明朝的周圍也是強敵環繞。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建立了衛所軍制度。幾個府為一個防區,設衛,衛的主官為指揮使。衛以下設千戶所、百戶所,所的主官為千戶、百戶。兵數大抵以五千六百人為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一百十二人為百戶所。百戶所有總旗二,各轄五十人,小旗十,各轄十人。兵士軍,世襲當兵,另編軍籍。各衛所分別屬於省的都指揮使(簡稱都司統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統轄衛所的數目洪武七1393)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千戶所六十五。永樂後增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內外衛四百九十三,千戶所三百五十九,總兵額二百七十餘萬人。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這個政策在當時是符合國情的,在朱元璋在位的前期,明朝軍隊的數量為130多萬,到了後期增加到了270餘萬。

    根據當時的反腐情況,這個數值是絕對真實的,沒有將領敢和朱元璋鬥心眼。到了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在位時期,由於對蒙古和交趾連年用兵,明朝軍隊的數量增加到了220萬,不過由於貪腐問題的滋生,明軍的實際數量在200萬左右。  

    但是進入洪熙、宣德時期之後,明朝的政治環境全面放開。由於社會穩定,相對和平,衛所軍官開始侵佔軍田,剝削士兵,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在這一時期,地方將領吞併軍田的情況一再出現,由於失去了耕地,大量的軍戶選擇了逃亡。將領和地方官員勾結瘋狂的吃空額,在邊境地區,軍隊的實際人數還有賬面的70%。但是到了中部地區只剩下了50%,到了江南地區更是隻有30%。明朝軍隊的實際數字已經嚴重縮水,朝廷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軍隊的賬面數字達到了最高峰,超過了280萬。但是這僅僅是賬面的數字而已,此時明軍的實際總兵力很難超過150萬。明英宗率領50萬明軍全軍覆沒的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這裡的50萬也不是實際的數字,真正的明軍數量只有20餘萬。  

    明朝軍隊最少時不足100萬,張居正進行力挽狂瀾的改革。到了明朝的中後期,衛所軍制度已經全面崩潰。很多千戶所的實際兵力還不到應有數量的十分之一,而且這樣的情況十分常見。在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時期,明朝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戰。首先是東南沿海的倭寇,這些所謂的倭寇肆無忌憚的襲擊中國沿海地區。除了倭寇,還有北方的蒙古部落,俺答汗率領部隊一再南下,九邊重鎮都抵禦不及。看上去明朝軍隊的數量有200多萬,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真不應該。但是此時明朝軍隊的實際數字還不到100萬,南方抗倭、北抗韃靼,當然會應對不及。雖然從明面上說,大明帝國還是那麼強大。但實際上此時的明帝國已經是落日殘煙,很多問題長期積壓已經形成了無法根除的毒瘤。到了嘉靖年間,募兵的騎兵與步兵以及車兵開始擁有正式的編制——營哨制。一般是五人為一伍,二伍為什,三什為隊,三隊為哨,五哨為總,五總為營。每營兵員3000人。這是南方明軍的營哨編制,北方稍有變動,但大體相當,如戚繼光的薊鎮陸軍編制,十二人為一隊,三隊為旗,三旗為局,四局為司,二司為部,三部為營,人數也在3000人左右。這就是明朝中後期的主要軍隊編制形式。嘉靖皇帝去世之後,年輕的隆慶皇帝開始了那場著名的改革。不過改革的真正掌舵人並不是這位皇帝,而是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尤其是張居正,在隆慶皇帝突然去世,萬曆小皇帝無法處理政務的情況下,張居正負責朝中事務。 

    在萬曆皇帝在位的前期,張居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就包括軍事上的改革。明代募兵制始於正統年間,和衛所軍不同,募兵不世襲,雖然為兵,但隸屬於民籍。服役期滿即退伍。最開始,募兵沒有像衛所軍那樣擁有正式編制,而且往往隨著需求擴編或裁員。募兵完全是戰鬥部隊,不像衛所兵那樣需要抽調部分兵員從事屯田人物,募兵的糧食補給,軍餉完全來自國家財政直接支出,不用來自屯田所獲,而且餉銀也比衛所軍和民壯要高。張居正整頓了軍隊的風氣,啟用了一些能打硬仗的將領。同時與北方蒙古各部講和,明朝一時之間真的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情況。但是在張居正去世之後,他的一系列新政均被萬曆皇帝廢除。萬曆後期爆發抗日援朝戰爭,雖然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但也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  

    萬曆和天啟兩朝,明朝的政治局面持續糜爛,軍隊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自然也沒有獨善其身。到了明朝的末期,大部分明軍已經和普通的農夫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有那些將領的私兵才擁有戰鬥力。崇禎皇帝繼位之後,試圖挽救這個帝國。但是當時的明朝已經是積重難返,很多人以為是崇禎裁撤驛卒才出現了李自成。其實李自成只是一個偶然因素,明朝的農民起義確實一個必然因素。即使沒有李自成,還會有其他的農民軍領袖出現。此時的明軍有出現了新的情況,這一階段的明軍將領已經軍閥化。他們不再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他們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孔尚任的作品《桃花扇》中有真實的寫照:“調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

    明朝後期,衛所軍和營哨軍的分工也開始劃分,衛所軍主要負責駐守,治安,訓練新兵和屯田。而營哨軍則主要負責機動作戰。因此,衛所軍成了正兵,而營哨則是機動的奇兵。到了萬曆時代,為了契合這種分工,衛所軍若想參戰,則必須編入營哨建制,同時,衛所的軍官只負責士兵訓練和日常管理,不負責指揮作戰,而營哨軍官除了要負責士兵的訓練,還要負責指揮。編入營哨的衛所軍官的編制也要遵守營哨的編制,因此明朝中後期的主要作戰部隊都是營哨軍。

    明朝軍事編制還分為五軍營: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掖和左﹑右哨。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輪番到京師宿衛和操練,稱為班軍。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200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斤;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三千營: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實際人數不止三千,全部為騎兵。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輿服﹑兵仗金鼓、御用寶物等,是明朝京軍的主要機動力量。

    神機營:是明代京城禁衛軍三大營之一(其餘兩營為五軍營及三千營) ,是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中軍分設四司,掖﹑哨各分設三司,掌銃﹑炮等項火器。隸屬該營的還有五千營,掌操演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軍。三大營各設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統領。各軍﹑各司分設坐營官﹑把總﹑坐司官﹑監槍內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時(1425年),命武臣一人總理三大營營政。平時,五軍營練習營陣,三千營練習巡哨,神機營練習火器。當皇帝親征時,三大營環守於皇帝大營,一般是神機營居外,騎兵居中,步兵居內。

    明朝後期車營編制的詳細資料(孫承宗和戚繼光) 關於車營的編制:戰車子營按照營-衝-衡-乘-車分5級編制。每營4衝-每衝2衡-每衡4乘-每乘4車(偏廂車),合計戰車128輛,配屬給步兵子營使用。步兵子營和騎兵子營則仿造戰車子營編制。步兵子營每100人為1乘-400人為1衡-800人為1衝-4衝3200人為1步兵子營。騎兵子營以50騎為1乘-200騎為1衡-400騎為1衝-4衝1600騎兵為1騎兵子營;另配一個2衝的騎兵權勇隊(預備隊),一共有2400名騎兵。

    在中國古代軍隊中,五人為一伍,五伍為一兩,五兩為一卒,五卒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師為一軍。自西周時起,中國古代軍隊大多都是依照伍、兩、卒、旅、師、軍進行編制的那時,社基層單被稱之,五戶為一比。每當徵兵的時候,五戶人家各要送一名男

    丁,一比共要送五人,恰好組成一個伍,不論幹什麼事情,這五個人總是被分在一起。

    鄭和7下西洋,第一次把中華國威遠布四方十萬裡。莫敢不服。錫蘭國國王亞烈苦奈兒冒犯大明使臣,侵凌四周弱小。公然叫囂,哪個時候的大明和現在的美國一樣,那吃這套,咱們可是警察,立馬巨船帶這水師就向這個相距萬里的國家,發起了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行動。國王亞烈苦奈兒集結了50000軍隊企圖頑抗,大明軍隊只500個騎兵,1500個步兵就幹掉了他的50000大軍,活捉了國王亞烈苦奈兒,和他的妻子,兒女,大臣們。並且把他帶回大明王朝的首都接受中國法準的審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珊瑚玉有收藏價值嗎?真的很稀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