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懷疑過劉邦“登壇拜將”的這段歷史,其理由是:
1、通常而言,在古代,軍銜都是隨著軍功一步一步往上晉升,就算是關係戶,也得做個假軍功,好敷衍其他人。而韓信從一個治粟都尉突然升為大將軍,而且沒有任何軍功,之前還因為犯法差點被殺頭。以至於劉邦在宣佈韓信就是大將軍的時候,“一軍皆驚”!從邏輯上看,韓信一下子被拜為大將軍有點行不通。
韓信像
2、從後來漢朝大臣張敞給漢宣帝上的一封奏章來看,韓信登壇拜將的時間上有出入。《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記載有這麼一句話:“蕭相國薦淮陰(韓信)累歲乃得通”。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蕭何當時向劉邦推薦韓信,一年時間才得到劉邦的任用。我們來算一下韓信棄楚歸漢的時間。韓信是在劉邦入蜀的時候,投奔劉邦的,這一點《史記》和《漢書》一致。劉邦入蜀的時間是公元前206年4月,而劉邦重返關中的時間是公元前206年11月,中間不過就7個月時間,再加上蕭何認識韓信是在韓信被任命為治粟都尉以後(之前還做過倉庫管理員),不管怎麼算,離一年時間都相差很遠。而張敞作為朝廷要員,在給皇帝上書的時候,不可能不嚴謹,杜撰歷史。所以,從這裡看,又給韓信拜將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3、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程序看,韓信怎麼也不像一個大將軍。直到劉邦派韓信北定河北,韓信才露臉。中間這麼多的戰役,韓信都幹什麼去了?反正史書是隻字未提。
由此,有人判斷,“登壇拜將”這個橋段,就是太史公給加上去的,根本就是無中生有的事兒。韓信的真正登臺是在發兵北定魏、趙、齊的時候——公元前205年8月,“其八月,(劉邦)以信為左丞相,擊魏”,時間剛好差不多1年。
登壇拜將
但是,筆者也找到了相反的理由:
1、通常而言,軍銜是按照軍功來晉升的。但是,關鍵時期,古人(包括近代)也有破格提拔人才的時候。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上將、名相如樂毅、管仲等都是被破格錄用的。所以,從邏輯和先例的角度來說,韓信拜將是行得通的。而在當時,劉邦的情況也是非常的緊急。
2、關於張敞說的“累歲乃得通”的問題,個人以為,並不是指登壇拜將的事,而是指韓信被真正重用。登壇拜將確有其事,但並不代表劉邦就開始重用韓信。劉邦為什麼會多此一舉呢?人心向背!當時,劉邦陣營的人員流失相當嚴重,很多關東人、楚人不願意留在窮鄉僻壤的漢中。他們當初跟著劉邦幹,為的就是能衣錦還鄉。韓信,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劉邦拜韓信,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決心。他想留住企圖離開的將士,同時宣佈回家的決心。現在的漢中市漢臺區城南門外還有拜將壇景點。如圖:
拜將壇
3、韓信拜將後,突然消失的原因在於:劉邦的識人之明。劉邦是一個很會看人的人,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他把每個人都看得很準。從韓信前期以及後來的所作所為看,這是一個性格有缺陷的人,他的能力和缺陷一樣大!這個道理就跟後來的曹操始終不用司馬懿一樣。
韓信
有人曾經懷疑過劉邦“登壇拜將”的這段歷史,其理由是:
1、通常而言,在古代,軍銜都是隨著軍功一步一步往上晉升,就算是關係戶,也得做個假軍功,好敷衍其他人。而韓信從一個治粟都尉突然升為大將軍,而且沒有任何軍功,之前還因為犯法差點被殺頭。以至於劉邦在宣佈韓信就是大將軍的時候,“一軍皆驚”!從邏輯上看,韓信一下子被拜為大將軍有點行不通。
韓信像
2、從後來漢朝大臣張敞給漢宣帝上的一封奏章來看,韓信登壇拜將的時間上有出入。《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記載有這麼一句話:“蕭相國薦淮陰(韓信)累歲乃得通”。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蕭何當時向劉邦推薦韓信,一年時間才得到劉邦的任用。我們來算一下韓信棄楚歸漢的時間。韓信是在劉邦入蜀的時候,投奔劉邦的,這一點《史記》和《漢書》一致。劉邦入蜀的時間是公元前206年4月,而劉邦重返關中的時間是公元前206年11月,中間不過就7個月時間,再加上蕭何認識韓信是在韓信被任命為治粟都尉以後(之前還做過倉庫管理員),不管怎麼算,離一年時間都相差很遠。而張敞作為朝廷要員,在給皇帝上書的時候,不可能不嚴謹,杜撰歷史。所以,從這裡看,又給韓信拜將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3、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程序看,韓信怎麼也不像一個大將軍。直到劉邦派韓信北定河北,韓信才露臉。中間這麼多的戰役,韓信都幹什麼去了?反正史書是隻字未提。
由此,有人判斷,“登壇拜將”這個橋段,就是太史公給加上去的,根本就是無中生有的事兒。韓信的真正登臺是在發兵北定魏、趙、齊的時候——公元前205年8月,“其八月,(劉邦)以信為左丞相,擊魏”,時間剛好差不多1年。
登壇拜將
但是,筆者也找到了相反的理由:
1、通常而言,軍銜是按照軍功來晉升的。但是,關鍵時期,古人(包括近代)也有破格提拔人才的時候。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上將、名相如樂毅、管仲等都是被破格錄用的。所以,從邏輯和先例的角度來說,韓信拜將是行得通的。而在當時,劉邦的情況也是非常的緊急。
2、關於張敞說的“累歲乃得通”的問題,個人以為,並不是指登壇拜將的事,而是指韓信被真正重用。登壇拜將確有其事,但並不代表劉邦就開始重用韓信。劉邦為什麼會多此一舉呢?人心向背!當時,劉邦陣營的人員流失相當嚴重,很多關東人、楚人不願意留在窮鄉僻壤的漢中。他們當初跟著劉邦幹,為的就是能衣錦還鄉。韓信,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劉邦拜韓信,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決心。他想留住企圖離開的將士,同時宣佈回家的決心。現在的漢中市漢臺區城南門外還有拜將壇景點。如圖:
拜將壇
3、韓信拜將後,突然消失的原因在於:劉邦的識人之明。劉邦是一個很會看人的人,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他把每個人都看得很準。從韓信前期以及後來的所作所為看,這是一個性格有缺陷的人,他的能力和缺陷一樣大!這個道理就跟後來的曹操始終不用司馬懿一樣。
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