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涵涵爸的憂桑

    好吧!你想說聖雄甘地是吧!他有名聲,但是他有一個問題,他反對印巴分治,並且,他在1948年一月30日被刺殺了!甘地的學生,尼赫魯,他的家族繼承了甘地的名字!所以很多印度人覺得尼赫魯家族的就是甘地家族……其實甘地無後……

  • 2 # 劉曉博說樓市

    【T教授說】

    印度的第一任總理是賈瓦哈拉爾·尼赫魯(1947年起),也就是在我們的教科書上,導致上世紀60年代中印衝突的尼赫魯。

    而甘地則在1948年遇刺身亡。

    甘地被印度稱為國父,卻沒有成為印度的第一任總理(1947年設)或總統(1950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是個精神領袖,而不是政治領袖。

    比如強調博愛、和平、非暴力,反對印度分裂,也就是印巴分治。

    但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其雖然在國內廣受愛戴,但他最後還是被自己的族人—— 狂熱的印度教分子殺害,就是最好的印證。

    但是從政治和宗教的角度來講,英華人主導制定的蒙巴頓方案是註定要把印度分裂的,而且當時的宗教矛盾也無法讓印度團結下去(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水火不容)。

    比如在1947年底,印巴分治,各自剛獨立那段時間,甘地的心情是十分失落的,當時,趕上他過78歲生日。當總量尼赫魯及其他各部部長、外國使節和蒙巴頓夫婦親自來看望他時,他是一臉的憂鬱與沉悶。

    而且直接對印度政府和尼赫魯說:“你們要祈禱神靈,以結束目前的敵對狀態;或者為我早日離開人間禱告上蒼,我不想在烈日紛爭的印度過生日。”

    而且還有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印度的權力中心 — 國大黨和甘地是相互合作的關係,並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

    比如早在20年前的,1929年,國大黨就透過決議,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

    到了5年之後,甘地因與國大黨領導層出現嚴重分歧而直接宣佈退黨。

    而二戰爆發後,英國代表印度宣戰,甘地又和國大黨領導機構鬧起了矛盾,導致他再次被免職。

    所以,就憑甘地過於理想化的理念,國大黨就不可能推舉甘地做印度的實權人物,而甘地也不屑於權力。

    而務實的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顯然更適合做總理,況且尼赫魯也長期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參與人。

    而且兩人的關係也非同尋常,甘地和國大黨的實權人物——尼赫魯是情同父子。

    當時,甘地受襲危在旦夕時,尼赫魯就稱甘地為“巴布”,即父親。

    而且因為尼赫魯的獨生女英迪拉與異教拜火教的教徒結婚,導致其後代將永遠是賤民。

    為此,於是“聖雄”甘地給了他的“甘地”姓賜給了英迪拉。

    於是便有了,印度現代史上最顯赫的家族 —— 尼赫魯·甘地家族。

  • 3 # 北海圖

    通常意義上來看,二戰以後,一個新獨立國家的首任領導人往往由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來擔當,這點毋庸置疑,而作為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人物甘地為何沒有出任首任總理,改由尼赫魯擔任,背後有多重原由:

    首先,恰恰是甘地本人選了尼赫魯作為接班人。尼赫魯和甘地情同父子,關係十分密切。尼赫魯能夠成為印度首任總理,甘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1929年尼赫魯當選為國大黨主席的時候,甘地就是尼赫魯最大的支持者。1936年,尼赫魯與帕特爾(國大黨內的另一實權人物,後當選副總理)競爭國大黨主席,面對黨內對尼赫魯的質疑,甘地堅定支援尼赫魯,他說:“我知道這一點,當我離開這個世界時,他(尼赫魯)將說我的話”,最終使得帕特爾收回提名,尼赫魯當選。

    其二,甘地本人將實現社會平等與和諧作為自己的理想,對政治權力興趣不大。甘地一直主張廢除賤民制度,為此長期奔走做社會工作,在面對印巴分治帶來的嚴重宗教衝突、甚至是宗教屠殺之時,甘地不惜以絕食來感化世人停止自相殘殺。對全印度的精神領袖甘地來說,其追求的目標早已超越了政治權力。並且,甘地本人對政治權力持警惕態度,認為政治公權力可能會腐蝕一個人的品格。

    其三,尼赫魯也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之一。與甘地作為精神領袖不同的是,尼赫魯和其家族早早投入到國大黨的實際運作中去,有著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並且,在建國之初黨內左右派分立的情況下,尼赫魯是唯一能夠彌合兩派分歧的領導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啟蒙思想如何傳入整個美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