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華龍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下什麼叫“極其相似”的兩門或幾門語言。

    第一,這兩門語言不能是同一門語言。有些語言,因為歷史、信仰、行政歸屬和文化原因,在不同的地區叫不同的名字,而實際上這些具有不同名字的語言是同一種語言,甚至不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或變體。比如比利時的Flemish其實就是荷蘭語,塞爾維亞語、黑山語、克羅埃西亞語、波斯尼亞語等都是同一種語言,內部根據母音e的發音可能有一些分化,但基本上可以互通。其中塞爾維亞語因為東正教原因使用西裡爾字母。烏爾都語和印地語、塔吉克語和波斯語、漢語西北官話和東干語基本上也算是同一門語言,可以互通,當然有時候因為文化原因其中一門或兩門都有來自不同的其他語言的藉詞。以上這些情況不應該在討論範圍內。

    第二,這兩門語言差別也不應該太大。單純在語言學上屬於相同的語系並不代表兩門語言很像。有時候二者雖然來自同一祖先,但實際上分化時間很早,例如漢語和藏語,真要學起來,出分有一些上古漢語的知識,否則還真不容易體會出其相似點。

    這句名言原文是Yiddish(意第緒語),是歐洲猶太人曾經的主要語言,本身和德語非常相似(可以被當作一門高地德語方言),恰好是本題答案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אַ שפּראַך איז אַ דיאַלעקט מיט אַן אַרמיי און פֿלאָט (意第緒語使用希伯來字母書寫;語言和文字系屬沒有對應關係)

    拉丁字母轉寫:a shprakh iz a dialekt mit an armey un flot

    德語:Eine Sprache ist ein Dialekt mit einer Armee und (einer) Flotte

    日耳曼語言學家會細緻分析現代標準德語和意第緒語的具體系屬關係,而我們在這裡似乎可以簡單地將意第緒語總結為某種語法上“簡化”了的德語。當然,意第緒語裡面有一些來自斯拉夫語、希伯來語和阿拉姆語的藉詞,是德語裡面沒有的。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相似”的語言呢?主要原因還是在這句名言裡:隨著近現代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許多歐洲族群(的政治精英)為了彰顯自己獨特的身份認同,爭取政治獨立,都會強調自己的言語與其他人不同,語言是民族形成的乃至獨立的基石。於是,當今歐洲,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算兩種語言,挪威語和丹麥語是兩種語言,西班牙語、加利西亞語、葡萄牙語都算不同的語言——且不提差別稍大一點的加泰羅尼亞語,至今仍然是歐洲分裂運動的前沿。這種情況也隨著歐洲思想的傳播影響了許多其他地區,包括中國。傳統上如果按照是否可以互通或是否有書面統一標準語劃分,如按照中國歷史上的標準,許多“語言”之間的差異無非就是雅言方言或方言之間的差別。

    題外話:我們如何判斷方言愛好者和內心裡的地方分離主義者呢?一個方言愛好者會無差別的喜歡各種方言,各種語言的方言,東北話他感興趣,粵方言五邑片他感興趣,吳方言他感興趣,德語、日語、阿拉伯語的方言他也感興趣。這是一個愛好,不是他上街或罵人的理由。而分離主義者眼裡,方言或語言是政治化的,而且自己的方言一定最優美、最存古、最具有表現力。這也決定了從誰身上我們能學到知識,從誰身上我們只能獲得戾氣和偏見。

    說了這些背景我們可以言歸正傳:

    學習兩門“極其相似”的語言是什麼體驗?

    首先這仍然是一個主觀感受,極其相似也是主觀標準。

    我沒有學過特別多的語言,尤其是沒有深入學過特別多的語言。按照個人感受,我具三個例子:

    一、普通話和粵方言——從互通角度,二者互通率不高;從書面標準語和語言學角度,二者差異沒有多大。

    感受:不用正式學;利用漢字系統的優勢。

    只需要一本“漢語方言手冊”之類的書,瞭解現代標準漢語主要音節的發音方法,此外稍微瞭解一點古代音韻學常識,就可以開始學發音了。漢字的巨大優勢是形聲字多(能讀繁體字對此幫助略微大一點),這樣瞭解了主要音節之後基本可以觸類旁通,瞭解大多數常用漢字在廣府話中的發音。

    然後,透過聽廣東歌鞏固發音(但對聲調特別是調值沒有幫助);

    再之後找一個廣東話與普通話詞彙和表達法差異之處的對照表;

    然後就找一些廣東話新聞、影視劇(比如周星馳的電影和《外來媳婦本地郎》)、電視訪談節目、棟篤笑一點點聽,慢慢就習慣了。

    效果:在波士頓chinatown醫院裡可以聽懂不會普通話的老華人護士的指示……甚至幫新移民大叔做過廣東話到英語的臨時翻譯。大體上識聽不識講,字會讀但說得不很通順,也沒什麼機會練習。如果對方完全不會普通話,應該還是能逼著講幾句的。

    ————

    二、羅曼語族語言

    水平:沒有一個學得好的;但因為種種原因學過一點。利用工具書可以讀本專業(古近代近東研究)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法語學術論文(文學作品估計夠嗆)。基本不會說(義大利語十年前大一修課時能說一點,現在只能問好了;被動接受尚存一絲能力)

    感受:因為學過一點拉丁語的基本詞法和語法(上過三四門課),所以雖然古代拉丁語讀不順、中世紀拉丁語讀不快,但基本上為現代羅曼語的基本詞彙和部分時態變化打了個基礎,知道其來歷了。

    具體就是感覺每個語言在相似之處之餘都有各自影響書面理解的細節難點;法語的en,義大利語的ci什麼的。不過對於讀論文來講,最終其實還是變成固定短語最有難度,遇到一個查一個。

    如果能通讀一些比較語法特別是詞法,我想恐怕是會有幫助的。

    可以透過XXX for Reading這種書速成書面閱讀能力——因為這些語言的詞彙不算特別難。

    -------

    希伯來語和其他西北閃米特語

    算是唯一專業學習的內容了。但因為是古代語言,除了希伯來語只會讀。

    感受:

    基本上如果會希伯來語,然後有一本字典,那麼摩押語、亞捫語、以東語、腓尼基語、阿拉姆語、烏嘉裡特語,都可以直接讀。當然,這裡面需要一定的閃米特語言學背景,其實一點點就夠(知道不同語言中的某些子音對應的原始閃米特語發音是什麼、彼此之間有什麼差異;如希伯來語的有一些sh在阿拉姆語中變成了t,都對應阿拉伯、烏嘉裡特中的th;如阿拉姆語的ayin可能對應希伯來語的q)。

    上面的例子因為出行匆忙打錯了!

    然後的學習細節感受其實就是收集和複習這些“語言”之間細微差異的過程。比如某個詞,在希伯來語裡用這個動詞詞形(binyan),在摩押石碑裡面可能用另一個詞形。希伯來語用anokhi或ani表示我,阿拉姆語用ana(大部分現代阿拉伯語方言也是)

    但這些區別一般情況下不影響大意的理解。所以說,有個字典就可以直接讀——這也是大多數課程的安排方式:

    聖經阿拉姆語、烏嘉裡特語、西北閃米特文獻一般都需要聖經希伯來語一年水平,然後就是一節課簡介,第二節開始讀原文。

    總結:不認為同時學兩門很像的語言會混淆;也不容易同時學兩門或三門(別太多,合理就行)語言會混淆。我們的大腦有這個處理能力。相反,語言之間的細微異同,能夠讓兩門語言的學習相輔相成,觸類旁通。對於愛好語言的朋友,已經學習地區研究的同學來說,我認為應該鼓勵大家同時學相似的語言(如不同的日耳曼語、羅曼語)。

  • 2 # pku小動物

    極其相似這個概念真是不好把握。

    世界上的語言這麼多,兩種語言之間有相似性實在是太正常了,什麼情況下是極其相似呢?應該有好幾種可能性。

    首先是字母相似,語言完全不同。

    譬如波斯語,阿拉伯語,維語,用的都是阿拉伯字母。但這三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波斯語屬於印歐語系,阿拉伯語屬於閃含語系,維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學習這三門語言,除了一開始學字母的時候可以相互借鑑,稍微省一點力氣,其他基本上沒什麼幫助,語法單詞什麼的該怎麼學怎麼學。當然了,波斯語和阿拉伯語還有突厥語之間會有一些藉詞,可以少背幾個單詞吧。不過在這幾種語言中好會出現相同的字母讀音不同的情況,也是有點費勁。譬如我學波斯語的時候,同班另一個姑娘同時在學阿語,而且她先學的阿語,所以波斯語的長母音一不小心就按照阿語的方式來讀,屬於直覺,很難糾正。

    阿語字母

    其次是語言相似,字母完全不同。

    譬如維語和土耳其語,還包括其他一些突厥語延伸出來的語言,譬如吉爾吉斯語,塔吉克語,包括察合臺語等。裡面相似的詞非常多,五六成到七八成不等,但是土耳其語的字母改變了。這樣學起來其實省力很多,只需要學會字母,語法基本相同,單詞也可以少背很多,學會一種之後,其他的都容易很多。

    這種情況中還有一個極端例子。中國蒙古族使用的老懞文和蒙古國使用的西裡爾字母蒙文。使用不同字母,實際上是一種語言,只不過小部分詞說法不同。如果會其中一種的話,另外一種基本不需要怎麼學,可以直接交流。

    第三種是字母相似也不完全一樣,語言有關但是其實不同。

    譬如蒙語和滿語,字母基本差不多,語言都是阿爾泰語系,也有一些藉詞。語法類似,但是單詞不一樣。同時學的話可以省一點力氣,但還是要分別下功夫。總的來說還是兩種語言。

    德語和英語也是這樣。字母有區別但沒有差太多,有不少相似的單詞,語法不一樣,要當成兩種語言來學,但是可以一起學可以有點幫助。

    說明一下,上文中的不完全是外語,也有一些民族語言。就不特別區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拋光混凝土地坪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