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華禪寺

    我們要做一個死活人,什麼是死活人:死了還活在大家心中的人,還活在人民心中的人。

    俗人在世間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他就要去立志,學佛修道的人,想在出世間有所成就,就要發願。可是有的俗人他也立了志,修道的人他也發了願,為什麼志未滿,願不成呢?

    如果說見地不究竟,可有的人他很會說,說得頭頭是道!而且有一部分人很努力,但是儘管他努力,卻並沒有很大的成就。

    不管是哪一種人,做哪一件事情,要想成就,有所建樹,努力是不可缺少的。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你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我剛才講到,任勞容易任怨難,修成正果除了看你的能力,還要看你的境界。

    為什麼俗人立了志,修道人發了願,還有很多沒成就呢?因為他沒有真正地為他的志向去死、去活、去流淚、流汗。

    你能夠忠於你的志向、忠於你的願望多少,它就能夠回報你多少,就能夠為你的付出成就多少,所以說一個人真正的信仰,要想落地實施,一以貫之,從始至終都保持一樣,是很難很難的。

    我們在做人做事的過程當中,你可以抱怨、可以憤怒、可以糾結,但是抱怨完了,憤怒完了,糾結完了,還是要踏踏實實地繼續去做.

    《華嚴經》裡有句話,莫忘初心,方得始終,人處在一個大環境裡,有糾結、有抱怨、有憤怒、有不平衡都是正常的。

    不能夠因為你的憤怒、糾結和不平衡而放棄我們的初衷。所以一個人,在他的領域裡,道心不減,目標不棄是非常難得的。

    就如同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修行人很多,並不是他一個人在修,在他沒有出家修道之前,印度就已經有很多修苦行、修梵行的瑜珈士了。

    但為什麼只有釋迦牟尼佛最終修成正果呢?你們認為當時和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修行人當中,達到同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禪定功夫的人有沒有?(答:有)

    可為什麼到最後我們只知道一個釋迦牟尼佛,不知道其他的大師呢?因為他學有所成、修有所成了,卻並沒有坐在神壇上享受神這個果實和位置。

    他走下神壇,到社會上任勞任怨,服務社會四十九年,服務眾生四十九年,他拿到雙博士以後,沒有坐在辦公室裡,天天看他的雙博士證。

    相反,他把博士證給扔了,到社會上奉獻四十九年,所以我們只記得一個釋迦牟尼佛,不記得其他的成就者。

    他成佛了以後,在菩提樹下入了四十九天的大定,也就是享受了四十九天的禪悅,享受他的勞動果實。

    四十九天後他說:我不能這麼自私自利,享受我的成就,我應該走出這個山林,下山為眾生服務,他這一服務,服務了將近五十年,所以成就了偉大的佛陀。

    他如果沒有出去服務這個社會,沒有讓眾生受益,我們哪裡知道有個釋迦牟尼佛呢?

    所以當你們有所成就,有所建樹,有所收穫了,自己已經到了一定的功夫,有了一定的功德,一定要到社會上為這個社會服務。

    你沒有為社會服務,沒有人從你這裡受益過,你的功德、福報怎麼圓滿呢?

    修功德、修福報、修智慧,必須要從這個神壇上,這個成就的位置上走下去,到社會中為人民服務,否則的話,無論你成就多高,誰都不認可。

    這指的就是一個境界,這個時候體現的不是能力,而是境界、德行、格局,是一種胸懷和器量。

    所以今天才給你們講這個話題,當我們能力不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做人的境界是不是應該等同?是不是應該朝一個高度去努力、去要求我們自己?

    即使你現在還沒有成佛,還是一個凡夫,你想修行,想成就,想功德圓滿,你必須要為這個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當有一天你成佛了,你更應該為這個社會服務,為這個民族服務。

    眾生成就我成就,眾生快樂我快樂,眾生痛苦我痛苦。你沒有這種境界,怎麼能夠脫俗?怎麼能夠成賢成聖呢?

    你視眾生的痛苦和你沒關係,你是不可能成為賢人、聖人,成為菩薩的。所以你做任何事情,只是為自己而做,那就沒有意義了。

    到了某個階段,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必須為眾生而做,你的存在才有意義,否則的話,就是我常常說的一句話:“你就是個活死人”。

    我們要做一個死活人,什麼是死活人:死了還活在大家心中的人,還活在人民心中的人。其實死活人,活死人,誰來決定呢?(答:自己)

    好了,你們今天晚上都“開悟”了,都知道死活人、活死人是由自己決定的,沒有人能夠左右、沒有人能夠主宰你。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透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 2 # 隴西馬三寶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奉獻才是最好的選擇。從出生的那天開始,我們都是在消費自己了!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二十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絕 學 無 憂,唯 之 與 阿 , 相 去 幾 何 ?善 之 與 惡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荒 兮 其 未 央 哉 !眾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臺 。我 獨 泊 兮 其 未 兆 , 如 嬰 兒 之 未 孩 ﹔儽 儽 兮 若 無 所 歸 。眾 人 皆 有 餘 , 而 我 獨 若 遺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沌 沌 兮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獨 悶 悶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無 止 。眾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獨 頑 且 鄙 。我 獨 異 於 人 , 而 貴 食 母 。

    前章“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緊接著此章又提出“絕學無憂”。很多的版本將“絕學無憂”歸在前一章。我覺得,如果放在前一章,好像“絕學無憂”是對前三者的一個總結似的,但是這個應該是平行的一個概念,所以放後面一章另起爐灶更適合。

    也可以理解說,前面所提到的三個“絕棄”,是精神層面,或者理想狀態的。但是“絕學無憂”則是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士”的一個直觀理念倡導。所以單獨說,更合適。學透了,就不學了,丟開書本,不追求死板的教條。該懂的都懂了,也就不用學了,也就無憂無慮了。啥都不學,那是愚昧無知,跟大智若愚是兩碼事情,天上地下。

    誠懇的接受意見,和阿諛奉承,看起來相差不大;看起來好像都是聽從,但是本質上是完全不同。在學習這個問題上,應該惟“唯”去“阿”。

    善與惡,相差真的那麼明顯嗎?現實生活中,好心辦壞事的多了去了。世間萬物,相生相剋,互相依附,互相影響,就如善惡一般,沒有很絕對的判斷標準。

    雖然沒有絕對的判斷標準,但是,“人之可畏,不可不畏”,大家都遵守的規範,還是必須遵守。

    如荒野一般,無窮無盡。荒,是個形容詞,形容空曠、無邊無際。

    無絕對標準,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後面便用非常華麗的文辭來描述普通大眾與“我”——得道之人(老子不會自大到說你們這些俗人如何,我這個得道之人如何的。我是一個代詞,指得道之人或者追求道的人)——的區別。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就像享受著牛頭貢品似的,就像登上花團錦簇的舞臺似的,熱熱鬧鬧,開開心心。

    而“我”呢,平平淡淡,波瀾不興,“少思寡慾”。就像還沒長大成孩童的嬰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嬰兒天門未開,人之根還在,所以為道之象。天門閉合,長成孩童,則已離道遠去)。不歸於任何典型,不給自己貼上任何標籤,自由自在,隨性而為;人們都在拼命追求、佔有,想得到的更多,只有“我”無所謂,啥都可以有可無,哥們可以做到“遺世而獨立”。

    我就像傻乎乎的一樣,無慾無求,你們愛咋咋地,我就這樣了,貌似暈暈乎乎,其實哥們心裡啥都清楚,只是懶得去爭而已。

    所有人都看起來好聰明,只有我看起來傻乎乎;

    所有看起來都是明察秋毫,只有我看起來懵懵懂懂,啥都不明白。

    恬靜、平淡的就像波瀾不驚的大海,其實蘊藏的是波濤洶湧;娟狂、急暴的好像大風一樣看起來沒有止境、無休無止,其實風雨過後既是彩虹,更多的是風平浪靜,靜虛若谷。

    眾人都有著自己的奮鬥目標(有以,有以……為目標、動力),只有我看起來又頑固又鄙陋,吊兒郎當,不修邊幅,隨遇而安,愛咋咋地。傳統文化或者傳說中,這個概念最明顯的,當屬濟公了。不過濟公是個和尚,卻把道家的有些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是中國文化中比較奇特的一部分。這也是從另外一個側面展示出,道家文化對於華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飽讀詩書的儒家學子,寫出來的非正統文章,都是道家形象佔據主要。

    只有我異於常人,因為“吾以觀復……是謂覆命”。迴歸根本,瞭解自己的根本,向自己的生母——“清虛”——道的根本走去。

    不爭,自然,歸根,在這一章更詳細的做了論述。

  • 3 # 周初東

    俗話說:天晴不灑、下雨天那來個收、就像(捨得)這個詞一樣?有舍才有得。消費與奉獻!這兩個詞語,也就是:像互惠互利差不多意思。

    消費:能使市場經濟跟活水一樣,得到更好的循序與流通?從某一方面來說,也就是跟奉獻一樣。奉獻:是不為自己個人利益,而是專服務大眾或個人的意思。社會市場上這兩種東西都不可缺少,少一不可?這兩個詞是互通聯絡在一起的。就像國家與個人一樣,沒有個人祖成的家庭!有那來個國家存在?所以說:國就要帶個(家)字才能成為國家。消費與奉獻是相互支撐的?社會上人人都有奉獻與消費,如果沒有奉獻與消費,國家也跟河塘裡的死水一樣,只能會是變成死水或臭水?有了人人的消費與奉獻!市場經濟才能更好地循循活躍起來。

    比如說:前線當兵的就是為國家作出貢獻!也就是奉獻的意思。後方工人與農民在後方建設,科學家們在研究新科技出來為了,更好地幫助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工人與農民用錢買他的產品,這就是消費,前線當兵的人,與科學家們他就是貢獻與奉獻!工人與農民搞建設,也叫奉獻?沒有人消費,你單一的奉獻,也是行不通的。消費與奉獻就像紅花與綠葉的關係一樣,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 4 # 點評網

    因為“有”,所以便有“消費”;因為“沒有”,所以便有“奉獻”。

    從另一個角度看,卻又恰恰相反,因為“沒有”,所以要“消費”;因為“有”,所以要“奉獻”。

    你說人生是用來消費的還是用來奉獻的?

    肯定任何一個,都不能說是對。否定任何一個,也不能說是錯。

    所以,像這一類的問題,是最無聊的問題,是最沒有意義的問題。

    即使某一大師真的回答妙趣橫生,我想,在現實生活中,他也未必信受奉行他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售7.88-11.98萬元的寶駿530能開出一片小型SUV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