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瑪瑙媽媽

    大人們的聚會,對小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煎熬,幼兒的注意力極容易轉移,需要有趣有意思的事情來吸引他們。往往成年人的聚會,沒有什麼能吸引幼兒的地方,孩子覺得無聊時,自然會想盡辦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求的關注,被關注時,才有人願意和他交流,無論這時的交流是批評還是讚美,孩子都會一次一次的想要吸引關注。

    建議帶孩子聚會時,選擇有兒童遊樂區的地方,讓孩子有個自己可以玩耍的地方,這樣會更好一些。或者帶孩子出門時,裝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當孩子開始鬧情緒時,給孩子遞上玩具,適時的陪他玩一會兒,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 2 # 繁華消盡

    1、發脾氣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

    發脾氣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時候父母要分析孩子發脾氣背後表達的需求,根據情況給予引導。孩子小時候不會辨別情緒,缺乏有效的情緒控制和合理的情緒表達能力,要學會一個耐心傾聽的父母,孩子發脾氣,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他用發脾氣的行為方式來告訴父母他的不滿、失望、恐懼等等,尋求父母的注意、幫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發脾氣解決孩子的發脾氣。

    2、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

    中國的父母流行一句話:我們活著不都是為了孩子麼?因為華人家庭觀念很濃,父母無條件為孩子做一切,特別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也好了,只要孩子開心又不是犯大錯誤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虧。現在許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全都包辦,稍不滿足就朝著大人發洩,慢慢的,就養成了孩子自我為中心,發號施令成了習慣。

    3、孩子模仿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語言行為許多都是從模仿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和孩子,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當,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為折射出來。平時自己遇到不順的時候就發脾氣,夫妻間也經常吵架,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認為無理取鬧,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貶低、打擊甚至打罵孩子,長期以來孩子認為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學會了。

    4、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感

    現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做一些許諾,比如:答應孩子週末假期去哪兒玩?孩子傷心難過時候或某些節日時答應給人家買好吃好玩的,但最後大人以種種理由沒有去兌現承諾,這讓孩子非常失望,負情緒積累就會發火表達不滿。還有的父母無視孩子感受在別人面前說他們的一些毛病,或者無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錯誤來教育現在的錯誤,讓孩子覺得自己全是錯導致情緒的衝動。時間一長就會經常與周圍的小夥伴發生衝突,不自覺的被排斥,孩子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慢慢會覺得孤獨,會使孩子的心理產生陰影。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引導孩子尊重父母老人,學會正確解決矛盾、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呢?

    首先,對於已經形成這種習慣的孩子,靠硬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能火上加油;可是你若妥協,他認為是天經地義,也助長他們的氣焰,長此以往,會寵得孩子極端任性,無法管教。潤物無聲、潛移默化,這時候需要從長計議,父母首先要拿出耐心,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事情,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是非觀,什麼是對的什麼錯的,錯的事情聲音再大也沒用。這裡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則,當孩子做錯事情當心平氣和把道理講清楚,指出正確的方法和提醒以後該注意啥,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機跟孩子講道理:如果爸爸媽媽對你大喊訓斥你是否會更難受?你以後也不要這樣對別人;如果父母做錯了則認真給孩子道歉承認錯誤,慢慢的讓孩子知道與人相處的基本規則並尊重規則,懂得尊重規則的孩子就會尊重以身作則的父母。

    父母要明白一個道理: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自己教的,你平常是什麼樣的,他就會學成什麼樣,一旦出現了問題,必需要從你自身做起。讓我們一起學習,交流,共同培養健康、快樂的好孩子。

  • 3 # 飛鳥與魚s

    我個人覺得孩子出去聚會愛發脾氣,在家沒有這個毛病的情況,應該是他想吸引你的注意吧,畢竟我們大人們的聚會,對於小孩子來說十分的無趣,而且活動範圍還比較小,所以他們覺得無聊之後,就會自然而然地想盡辦法吸引你們的注意力,只有他被關注到,才會有人願意和他交流,至於你們是不是會批評他,他根本不會在意的。不過小孩子注意力其實比較容易轉移的,所以需要有趣有意思的東西來吸引他們,建議下次帶點玩具唄。

  • 4 # 土豆媽媽育兒

    那是他表達不滿情緒的方式,證明他不喜歡這樣的聚會。如果是大人的聚會,你覺得孩子會有參與感嗎?

    去到陌生的環境,見到陌生的人群,性格比較開朗的,很快會融入進去,而性格比較內斂的,要麼就是安靜地坐著,扒著手指頭算著時間。要麼就是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不管是哪種方式,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不喜歡這種聚會,最好還是少參與,就算要聚會,也要叫上孩子的一些朋友,讓他有自己的玩伴,只有讓孩子開心快樂的聚會,孩子才能享受到聚會的快樂。想帶孩子聚會的家長,最好還是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 5 # 像風一樣吹過4

    1、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由於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髮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

  • 6 # C咖啡豆子

    到了會走路的時候,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例如,吃飯時想自己吃,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不過,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因此,媽媽要了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慾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了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 7 # SS135409617

    孩子在家就是家裡的主角,是焦點,一家人圍著轉,什麼都隨他,什麼都先想著他。出去聚會就不一樣了,大人出去聚會不可能只說小孩,不可能只和小孩玩。主角變配角了,有時候直接變跑龍套的了。小傢伙覺得自己被忽略了,沒人關注他,自然不開心了。有時聚會也會有別的孩子,但是孩子間玩耍大多還是自我中心的,不會誰讓誰,結果一會兒就玩不起來了。我帶我家孩子出去聚會,要麼就是他​拼命推我走,要麼就是我拋下朋友陪他玩,根本沒有辦法玩好。唯一能持續較長時間的聚會,一定是以帶孩子出去玩為目的的聚會。即使這樣中間還必然會發生調停的內容。

  • 8 # 像風一樣吹過4

    現在很多孩子都生活在獨生家庭,生活條件優越了,脾氣也“大爺”起來。這類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不合心意就摔東西,家裡的“小皇帝”尊稱並非浪得虛名。孩子從小脾氣暴躁,對其的成長和人際關係都是不利的,而家長在孩子的壞脾氣下也傷心傷氣。孩子的脾氣暴躁並非無緣無故,下面起底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

    孩子脾氣暴躁的幾個原因

    1、過分溺愛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愛孩子沒有錯,但是過分溺愛,只會助長孩子為所欲為的惡習。家長還是要有威嚴,這樣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受到孩子的尊重。一個家庭裡,最好有“好人”也有“壞人”。如果孩子大吵大鬧家長就隨意聽從,下次只會故計從施,助長了孩子的壞脾氣。

    2、遭受挫折

    孩子雖小,但也有挫折感和自尊心,內心有想獨立的願望,慢慢開始希望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做主。但是有些家長,總是不顧孩子的想法,做決定時沒有給孩子發言權。有時在學校裡遇到了不如意的事,回家長是孩子最親的人,孩子有氣只能望父母身上出。

    3、潛移默化

    家長教訓孩子時,總會用一句“好的不學壞的學”。家庭和學校就是孩子的生活環境,一張白紙的小孩很喜歡模仿大人,學得來也學得快,潛移默化在每個時刻。如果本身的家長或者老師是脾氣暴躁的人,孩子容易模仿他們的行為,漸漸形成了相似的性格。

    4、疲憊勞累

    造成疲憊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身體不舒服,也可能是睡眠不足,學業繁重等。孩子情緒不好就容易亂髮脾氣。往往有段時間家長過於照顧,但過了這期間後,孩子少了特殊待遇一時適應不過來,也容易發脾氣。

    面對亂髮脾氣的孩子,家長不要過分溺愛,也不要“以牙還牙”,而是等孩子發洩後冷靜下來了,平心氣和和孩子談心,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是難以被接納的,有話好好說,慢慢引導孩子轉變過來。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對父母言語、行為、情緒的敏感是女孩子常有的通病,哭是一種焦慮發洩,你孩子的哭更像是一種壓抑的焦慮發洩,不知道你們是否經常出差,或工作太忙,不怎麼在意孩子的內心需要。處理的方法是要表現出離不開孩子的樣子,經常抱抱她,兩個人可以爭來搶去要和女兒親近,離開一天也要專門給孩子打個電話,對她說想死她了,等等。當孩子度過分離焦慮期,她的自我能力就開始發展起來。

    第二種解釋是孩子對父母的關係控制。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很乖很老實,也很懂事。回到家就變得任性。哭鬧是一種對父母的懲罰,比如自己在幼兒園沒有得到父母照顧,回家就要求過度補償,不能滿足就以哭鬧來要挾。處理的辦法是在孩子乖的時候,你們就圍上去分享她的好情緒,在孩子不乖的時候就各自走開,對她說:“寶貝,現在你不開心,我們待會再來和你玩。”當然,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反抗,會哭得更響更久。只要溫柔地堅持,讓孩子知道這樣哭鬧無效,聰明的孩子自己就會改變。

    第三種解釋就是情緒壓抑,比如孩子遇到一個很嚴厲的幼兒園老師,在那裡不能活動、喊叫、折騰,很多旺盛的精力得不到必要的發洩,回到家後感覺哭鬧是最快速的發洩。有個判斷標準是:她哭鬧的時候精神是昂揚的,當你斥責她後,她的神情黯淡,人也無精打采,半天緩不過勁來。這種情況絕不能打罵她,反而要關照她,慢慢把她的情緒發洩轉移到正面的事情上,比如讓孩子學習跳舞、唱歌、大聲朗讀,也可以鼓勵孩子到外面與其他小朋友瘋玩,這樣既調整了情緒又增加了社會適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辛苦一輩子到底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