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契茶書舍
-
2 # 金山萬丈
“逢人減壽,遇貨加錢”的出處:劉波泳 《秦川兒女》四二:“劉明遠依然笑著,逗趣 地說:‘逢人減壽,遇貨加錢,你可一滿沒學 會。你不光沒給我減壽,還平白無故地給 我加上了十幾歲!”
漢民族向來喜歡將真話實話放在腹內,確實需要對面前的事物發表態度時,往往是經過一番自然而然包裝的。崔永元主持的央視《實話實說》欄目為何那麼火,至今還深受懷念,看來主要是因為華人都希望別人說真話,實話實說,而自己卻慣於實話假說,假話假說,假話實說,對別人的假話通常也不揭穿,僅是腹誹而已。經過包裝的假話色香味俱全,顏色鮮豔,聽覺視覺都不錯,所以就可以大行其道,經久不衰。華人當中,能夠說真話的莫過於知識分子。“文死諫”,說的是書呆子冒死進言,結果忠言逆耳,龍顏大怒,招致九族滅門之禍。人皆虛榮,莫論貧富貴賤。魯迅寫過這麼一個故事。說的是一戶人家生了個孩子,前去祝賀的人說的都是好話,說孩子將來有出息,大福大貴,云云。而有一個人卻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的。毫無疑問,說好話的得到感謝,而說醜話的遭到痛打。
問題就這樣產生了。說好話的不一定能兌現,世事無常,來日方長,誰能打包票新出生的孩子未來會一路Sunny燦爛?而說話不中聽的絕對是實話,不管如何,就是這孩子將來做了皇帝,也終不能免於一死,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基本常識,基本道理,誰都明白,只不過是誰都不願意捅破這層紙。喜歡聽好話,喜歡討個吉利,這是人之天性。事實歸事實,感覺歸感覺,有時候有人為了找感覺,可以不顧事實,無視事實。於是,順杆爬投其所好,明知是違心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話也大有市場,大受歡迎,大行其道。而說實話,說醜話,明明是事實,甚至已經確認,說這樣話的人卻四處碰壁,自受其累。
生活中不可能總是春光明媚,也會有雨雪冰霜,就如同一年有四季變化,一天有白天黑夜交替般正常,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那麼,春天的日子固然愜意舒適,但冬天的嚴寒也要能抵禦;白天的Sunny會享受,夜晚的漆黑也要承受。同樣,好話、漂亮話、恭維話都願意聽,而醜話、真話、逆耳之言也要能聽。醜話不中聽,有時卻管用。
正是因為人們普遍的趨好認同心理,醜話難聽更難說。
能說醜話的人一定要有大勇氣。人生下來,就意味著死,但是人人都怕死,於是,孩子出生就希望“長命百歲”,生日希望“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皇帝就有煉長生不老仙丹以求不死的。那麼,說死就犯了忌諱。一般不會隨便說出口,許許多多的事就如同這般是客觀存在的。而就是有人裝聾賣啞,承認客觀事實的存在、尊重客觀事實就意味著承擔責任。在一些人不希望聽到真相,尤其是不希望從別人口裡說出來時,那麼說醜話的就一定要承擔風險,甚至付出代價。比如那個說小孩將來會死的人就捱了一頓好打。說醜話的要麼得罪人,要麼難得有個好結果。公元前九十九年,司馬遷任太史令時發生了“李陵事件”,李陵在被迫的情況下,被迫投降,漢武帝令群臣議罪。司馬遷沒有唯命是從,而是力排眾議,力保李陵,把自己的觀點和盤托出。在當時看,司馬遷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而說出來卻冒著很大的風險。由於揭到了漢武帝的短處,冒犯了皇上的“聖威”,漢武帝暴跳如雷,“沮貳師”、“為李陵遊說”、“誣上” 等大帽子鋪天蓋地,最後司馬遷遭受了罷官、下獄、受刑的悲慘下場,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正因為如此,不能簡單責怪埋怨那些裝糊塗的人,太多的教訓使他們選擇噤若寒蟬,三緘其口,其實這種遺憾有時也是出於無奈,是為了自保。不能指望人人都成為司馬遷那樣剛正不阿。
說醜話難,而聽醜話同樣需要度量和修養。許多的事,不是不明白,而是太無奈。有誰不知道平路比山路好走?又有誰不知道甜比苦好受?好話順耳,中聽愛聽,誰不舒服?醜話難話,帶刺,有時甚至陰森恐怖,鮮血淋漓,可怕可惡,誰不難受?在常態下,一般是能躲則躲,能避就避。要麼迎頭痛擊,如果你說我的孩子將來會死,你只好找“呸!”不揍你一頓才怪!儘管你說的是對的,但那是將來的事;要麼環顧左右而言他,不以為然;要麼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不因為你的衝突而影響我的心情。
但是真正能聽進醜話的人,應當是有抱負的人,有度量的人,成熟修養到家的人。深沉的憂患,擔當的責任,寬闊的胸懷才能接受、理解、包容一切。他們會從中捕捉、辨析、提煉,為我所用。聰明的人,有作為的人從中受用無窮。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盛極一時,唐太宗固然功不可沒。但更重要的是他用人唯賢,以人為鏡,廣開言路,納諫除弊,豁達大度,遠見卓識。魏徵常隨左右,敢於進諫。開始時,唐太宗也認為有些話是侮辱他,曾很憤怒地要殺死這個鄉巴佬。後來明白良苦用心後,總是平心靜氣地聽取意見,及時修正自己的行為,這樣,使帝業長盛不衰,顯極一時,千古流芳。換句話說,唐太宗沒有魏徵這一批忠臣的支援,一個人的本事再大,也將難有所作為。
《國語》中,提到周厲王“拒諫”亡國的故事。公元前八四九年西周王朝的周厲王非常殘暴,激起了華人的憤懣與指責。周厲王命令加強監視,凡膽敢批評朝政的,就抓起來殺掉。這樣一來,華人誰也不敢講話,只能相互用目示意。從表面上看,是平靜了,而百姓群情激憤,已是暗流湧動。只過了三年,國家滅亡,周厲王落荒而逃。
白居易說過,當皇帝的,不廣開言路,“則十步之內,不能聞也;百步之外,不能見也;殿庭之外,不能知也”。其實,一般人何嘗又不是這樣呢?有人說過:“你的朋友在那些直言勸諫的人裡,不在那些微笑不語的人之中”。
從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看,該來的總會來,該發生的終究會發生。而相對而言,有無準備又不一樣。“凡事預測立”,預者,預備也,也就是作準備,當然包括思想準備,行為準備。這種準備,有時是主動的,有時是被動的。所謂“有最好的打算,作最壞的可能”,事情的結果是好的,自然皆大歡喜。而萬一結果是不希望看到的,也能接受,臨危不亂,臨變不驚,不至於手足無措,一塌糊塗。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醜話講在前”則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以至於很多人講話之前總有一句“醜話講在前”之類的開場白。“醜話講在前”,是對客觀事物的忠實和維護。
生活中總是美與醜相伴相隨的,許許多多的事就如同“死”一樣,並不是因人們希望不發生就不存在,既然存在可能,就不應因害怕而回避。如實相告,坦然承擔,勇於面對,不能改變事實本身什麼,但是可以正視和重視,或許可能影響點什麼;“醜話講在前”,是一種淡出解脫和有見識的遠見預告,對未來警醒總是好的,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去探求去摸索,為的是早作準備,爭取主動。比如說,天氣預報,風雲變幻,擇時而動,才為我所用,趨利避害,化險為夷。對事物的未來作充分的準備,才可以應對不測。“醜話”是在基於分析的基礎上,把握規律的條件上,有預見地“講”出來,該做工作的做工作,該作準備的作準備,提個醒,打個招呼,總比“臨時抱佛腳”要主動得多。
“醜話講在前”,是一種特殊的關懷和善意的忠告。既然醜話不中聽,很難說,所以不是到了一定地步、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一般也不會使這個“殺手鐧”,“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說出去的話收不回。正因為這樣,一般說“醜話”是鼓著勇氣,冒著風險。不關心、不瞭解、不負責任一般不會說;“醜話講在先”,是一種謀略和心計。關鍵在“先”,先人一步,先入為主。一著主動,著著主動。許多的時候,掌握了制高點,就控制了主動權。這體現的不僅僅是胸懷、度量,同時也體現了眼界境界。胸懷狹窄,鼠目寸光只能處處受制於人,難以成就大事。
“世事洞明皆學問”,做人重在做,是做給別人看。做人更多的時候是反映在言語上,如果一個人能堅持把“醜話講在先”,而且能夠時刻聽得見醜話的,那麼他做人應當是成功的。
話題扯遠了。
參加一年一度的知識更新培訓,所有人沒有不積極參加的。一來可以聽聽黨校的知識分子們對一些社會現象振聾發聵的意見;二來可以享受課間水果點心和熱咖啡;三來可以享受午餐豐饒的美食。反正是免費的。其實,最主要的動力是可以暫時脫離那個是非場,重溫一回學生時光。在那個所謂的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樓堂裡,沒有人真正的開心。
參加培訓十幾二十年了,知識是否得到更新另當別論。那一年,有一個黨校的女教師講授禮儀課,詳細講解了“遇人減壽,逢物添財”。細節已經忘記了,大概的意思是:遇見了人,要將對方的年齡往小的說;見到對方身上的物品,要將物品的價值往貴的說。比如,見到一位五旬婦女,千萬別問對方五十幾了,應該問對方:“哎呀,您怎麼越來越年輕,今年有四十了麼?”對方肯定會臉紅,然後扭捏了半天,欲說還休,躊躇了半天,籠統地感嘆一句:“唉,老了!”絕不提實際年齡,其實心裡立馬已經喜歡你十分了。但“遇人減壽”也必須因人而異,不能放之四海。假如你遇見一個耄耋老翁,你親切地問候:“小朋友,今年幾歲了?” 如果對方不掄起柺杖,打你個生活不能自理,算你幸運。再說“逢物添財”。沒有人不希望周圍的人群承認自己的價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價值。衡量價值必需載體,或者說參照物。這是很有學問的。你若想激怒某個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針對他腕上的勞力士評價一句,就一句,你說:“我在某個地攤上見過,怕少了250元拿不下來吧。”你若想討好某人,同樣可以如此,面對對方身上的地攤貨,你大驚失色:“哇,名婊,沒有幾十萬美元拿不下來吧?”對方就會很謙遜地說:“哪裡哪裡,不過十幾萬人民幣而已。”然後就把你引為知己。
某日,在家教育十幾歲的孩子,一番交流之後,突然冒出一句“兒子,雖然你才十幾歲,但是你的分析綜合能力已經接近五十歲了。”而兒子報價五十元的玩具,被我貶低為五元。
-
3 # 普濟
就像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有正解與誤解一樣,不同的人生態度對這句話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就有人把世故理解為圓滑、狡猾的,儘管少數。
“遇人減壽”與“逢人添壽”,都是寒暄用語,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用意一樣。遇到比自己年紀大的人,譬如70老人,見面送上一句“您不到60吧”,或者“看您定是百歲高壽之人”,立馬拉近倆人的距離。其實這是祝福、尊敬的意思,不是奉承,更不是騙人假話。
“逢衣加錢”和”遇貨加錢”也是一樣的意思,倆人見面寒暄用語。前者是對著對方穿的衣服,本來100元買的,你送一句“這衣服好幾百吧”。後句指的物品更寬泛些,對方不論手提、身穿或腳踏任何的個人物品,都可以來句“這東西不少錢吧”,說出的價格指定要比本身高,對方一般的會理解和接受。
寒暄用語,就是當下所指的禮貌用語。倆人見面,總不能來句“你都這麼老了啊”,人家明明50還不到。或“你開的這車值不到5萬了吧”,人家開的是寶馬哎。這樣寒暄,還指望對方能和你好好說話就不大可能。所以,這句話的正解:適當誇張,表示尊重,並能讓對方正確理解,知道了你的溝通誠意,寒暄的目的就達到了。
-
4 # 拙筆淡靜
這算哪門子“智慧”啊?肯定是很世故的了啊!為什麼?因為“讚美”這個概念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砝碼”,那就是“真情”(能體現真心實意)。明明50歲的人你非要令人肉麻地吹捧他(她)“像20多歲”,整個兒是偏離了“真情”這個性質砝碼,只能有兩個解釋:要麼心懷叵測、欲得到對方什麼好處;要麼虛情假意,反話正說……“逢衣加錢”也系如此。
它對人對社會的誤導效應不容小覷!現今社會正因為有了許多“遇人減壽”“逢衣加錢”的虛情假意的奉承誤導,致使很多家長都在客觀看待自己的子女問題上打很小就出現了偏差;以致不少家庭教育待知道“出岔子了”的時候水已過三秋,黃瓜菜都涼了!
-
5 # 吾本龍夫
遇人減壽,逢衣加錢,談不上是什麼智慧。因為為了能取悅於人,多對別人講好聽的話,是連剛剛懂事的小孩都明白的道理。誰聽說自已年輕會不喜歡?這可是在誇善於保養呀!誰會對別人說自已穿的冒牌衣服是正品不高興?這可是在暗指有錢呀!奉承由來已久,所以這麼做純粹屬於世故。
回覆列表
“遇人減壽,逢衣加錢”是充滿智慧的生活俗語。
其實,這都是在變著戲法夸人,或者說是對別人的讚美。“遇人減壽,逢衣加錢”是一種處世技巧和生活智慧,它針對的是人性最普遍的弱點,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不喜歡被讚美。
但是,讚美得講究技巧,要讓對方感覺你是發自內心的,不能太過誇張,還要注意時機和場合的把握,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你的讚美不但不會讓對方產生半點好感,反而會有噁心或不舒服、不自然的感覺,呵呵。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要吝嗇讚美,但也不要讚美氾濫!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