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爐爐

    北魏洛陽城由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垣組成。宮城、內城基本在魏晉洛陽城舊址上重建。宮城南為一條寬約40米的東西大街,從東陽門到西陽門,街北到北魏晚期幾乎都被皇室徵用。東西橫街的南邊,宮城南門闔閭門有南出大街銅駝街,兩側有中央衙署和寺廟的遺址。宮城內夯土臺基密集,全部宮廷建築均集於其中。內城城垣依舊,城門略有變更。宣陽門內大道北直宮城正門,這是位於全城中軸線上的銅駝街,寬約42米。街道兩側發現了大面積的建築臺基,據文獻記載這些簡述屬於中央官署的司徒府、太尉府、太廟、太社、國子學等。太極殿、闔閭門、宣陽門、洛水上的永橋至南郭成外圜丘,構成北魏洛陽城的中軸線。中軸線雖然在內城偏西,但基本上宮城處於劇中位置,所以北魏洛陽城總體佈局依循了擇中立宮、官府外設、左祖右社等封建都城原則。

    鄴城,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位於河北臨漳縣城西南。曹魏鄴北城開創中國都城新模式;鄴南城為東魏始建,毀於隋。平面長方形,共14門。佈局大致沿襲了北魏洛陽城。

    宮城內有以文昌殿為核心的外朝。文昌殿、端門、止車門、正南城門永陽門為一條直線,已具備鄴北城中軸線的意義。以聽政殿為核心的內朝位於文昌殿之東,為處理日常政務之所,是曹魏政權的中樞。主要的衙署分佈於內朝之南,如相國府、御史大夫府、奉常寺、大農寺等。曹魏鄴城之宮城將內外朝東西並列,當時政治情勢的產物,是中國都城規劃的一個新現象。冰井、銅雀、金虎三臺是鄴北城的大型高臺建築,其位於鄴北城西牆偏北,以牆為基。鄴北城西北部有銅爵園,其東臨文昌殿,西臨三臺。園中建有殿堂、池渚、山石、亭榭。

    南方六朝城市遺存則不如洛陽城和鄴城宏偉。

    其一,建鄴與建康。吳黃龍元年(229)遷都建鄴。東晉南遷,改稱建康,仿魏晉洛陽城建二重宮城。南朝無大變化。東晉末至南齊間城牆用磚;南朝梁時增設第三重宮城。陳亡隋立,夷為平地。迄今無顯著遺蹟可考,依墓葬和六朝水系可作大致推測。宮城(臺城)遺蹟可能在東南大學一帶。紫金山發現祭壇遺蹟,可能為劉宋“北郊壇”。

    其二,鄂州吳王城魏黃初元年(220),孫權始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古城路一帶,俗稱“吳王城”。略作方形,夯築城牆。城內北部為子城(宮城)遺蹟,可能為“武昌宮”,城西有郭城遺蹟。

  • 2 # 藝滴美育

    在漢末魏晉以後,政權分立導致了戰亂不斷,但是也促成了新的都城相繼興起,比較著名的有曹魏鄴城,北魏洛陽城,東魏北齊鄴南城以及南朝建康城,等等這些都城。在不斷地翻建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新的樣貌與格局,曹魏鄴城營建於建安十三年,是曹操營建的,而鄴城作為國都,是根據鄴城都城改造的,整體的城市規劃,有新的佈局,在北魏及唐代的都城都有所繼承,北魏洛陽城是仿照鄴城北宮南市建造的,都是孝文帝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太和18年,北魏的都城從平城遷到了洛陽,洛陽北魏洛陽就是在在洛陽城的基礎上修建的。他改變了面朝“面朝背市”的束縛,在城市設計上增添了不少的使用功能,東晉南朝建康城是按照西晉洛陽城的格局擴建的。亭臺樓閣,寺廟佛塔與湖泊水面相互交錯,有著豐富的空間上的變化,所以這些設計讓建康城有著園林化的特點,唐朝長安城,繼承了前朝的兩京制度,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整體的建造上壯麗輝煌。長安城面積超過了83平方公里,這相當於明清時期西安城的7.5倍,在貞觀八年有新建了大明宮,並開設了太液池,建造了華麗的殿閣樓臺,長安三處宮苑稱為三內,建築特色也是各有特點。王維曾經用寫詩稱讚當時的景色,“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在長安城有著“朱門車馬客,紅燭歌舞樓”的場面,十分的繁榮,長安城的繁華也是鄰國仿效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火箭最終的戰績是第一還是第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