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家美食教程分享

    首先東方六國面對秦國的崛起東出和不斷蠶食,雖然暫時面臨共同威脅,倉促之間透過合縱的方式聯合抗秦,深層次的問題由於所在的位置和利益糾葛上的差別,難以做到齊心協力。具體表現為,三晉分化出來的韓趙魏三國由於比鄰秦國,加上歷史上與秦國之間的矛盾糾葛,首當其衝受到秦國的軍事打擊,在合縱當中扮演了主心骨的作用。齊國、燕國由於三晉阻隔,領土遠離秦國,歷史上很少或幾乎沒有受到秦國的侵略和打擊,由於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導致合縱當中扮演了打醬油的角色,形勢有利的情況下分一杯羹,形勢不利甚至嚴峻的情況下,半途而廢,中途直接退兵,導致三晉軍隊孤軍奮戰,最後淪為秦國虎狼之師的刀下亡魂。楚國由於歷史上秦楚之間王室聯姻,以及楚王目光短淺,是戰是和經不起秦國的分化瓦解和誘惑,以及用人不明,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關頭不了了之。說白了,六國合縱,只有韓趙魏是盡心盡力,其他三大國家都是出工不出力。

    其次,東方六國經歷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爭戰,彼此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歷史上的矛盾和積怨甚深,雖然暫時合縱抗秦,但骨子裡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互不服氣,這樣就導致了內部協調上難以整合到一起,在面對秦國的衝擊時實質上仍是各自為戰。魏國與齊國之間的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魏國攻打韓趙,齊國與燕國之間的世仇,齊國在合縱攻秦的途中獨吞宋國犯了眾怒,魏國、齊國與楚國之間的邊界衝突,凡此種種不管是最早提倡合縱的公孫衍,還是中後期身披六國相印的蘇秦與孟嘗君,都是難以整合這樣的一盤散沙,最後被秦國有機可乘。

    再次,秦國面對六國合縱,雖然總體上資源和實力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但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實力大增,上下齊心全民參戰的意志和決心無比堅決,軍隊整體的戰鬥力和素質是超過六國軍隊的,六國軍隊由於是王公貴族掌權,平民士兵沒有晉升機會,只能被動參戰,所以戰鬥決心和意志低下,整體素質和實力也不如秦軍,加上函谷關和黃河天險的天然屏障優勢,一夫當關萬夫莫敵,這也導致六國聯軍多次在函谷關外無功而返。

    最後,秦國的連橫與遠交近攻的策略得當,透過分化瓦解和腐蝕拉攏,讓六國內部當權的權貴階層同情甚至心向秦國,利用起打擊主戰派,影響朝廷決策和抗秦決心,攪動六國內部彼此勾心鬥角,可以說這招是釜底抽薪,讓本就內部矛盾重重的六國更加不團結。

    所以,凡此種種,加上商鞅變法耕戰激勵政策和來民政策吸引大量的六國富餘人口到秦國開荒種地和參戰,雙方力量此消彼長,六華人心不齊,最後戰場失敗受不了只好以地事秦不斷的割地賠償和賄賂秦國,不斷陷入這個迴圈,這段文字在蘇洵的六國論裡也有部分提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下。

  • 2 # 不知南北西東

    主因其實很簡單,就仨字“心不齊”!

    其次,秦國的地理環境。

    再次,秦國的外交政策。

    ◆先來說說第一條“心不齊”。心不齊也分兩個原因:

    ◇ 一是六個國家,戰略目標各不相同,因地理環境的限制受秦國的威脅程度也不同。

    六國中,齊燕自始至終不與秦國接壤,受威脅的程度也最小,即使滅秦,也不見得能得多少好處,你要他全力以赴與秦國拼命,這怎麼可能?

    接著是三晉:韓趙魏三國,三國中魏國與秦國的仇恨最深,除了魏國立國初始的幾十年,剩下的兩百年魏國與秦國一直在打,初期魏國佔優勢,壓迫的秦國抬不起頭。直到商鞅變法,秦國才扭轉頹勢,開始壓制魏國……而戰國初期,韓趙兩國並不與秦國接壤,並不受秦國威脅,反而是與魏國時常接戰——濁澤之戰,圍魏救趙與馬陵之戰就是例子,直到魏國丟了西河之地以後,韓趙“被迫”與秦國接壤了,然後開始了受秦國“欺負”的路程,但主要受欺負的還是韓魏。這也就是歷次合縱都少不了韓魏的原因,因為秦國的威脅只有他們才感受最深!除了合縱,韓、魏與秦單打獨鬥次數更多了,一個打不過,還組成韓魏聯軍與秦打。

    最後是楚國,楚國的態度比較“曖昧”,這跟秦楚世代聯姻有關係,這跟秦楚核心區相隔較遠有關係。戰國初期,只有楚魏兩國與秦國接壤,而魏國與秦國打了兩百年,楚國與秦國之間卻比較平靜,直到楚國滅亡前的九十年左右,秦國才開始攻略楚地,也就是秦國攻佔了漢中和巴蜀之後,楚國受到的威脅陡然增加,秦楚的矛盾也開始難以調和……可以說,合縱初期,楚與燕的態度是一樣的,後期楚的態度轉變,向韓魏看齊。

    ◇ 心不齊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六國之間本身就有矛盾,這個就不細說了,如果一直安安靜靜的和平共處,那也不叫戰國了!

    而所謂的六國合縱,沒有一次是六國同時出兵的,第一次沒有齊國,而五國中楚燕兩國就是搖旗吶喊的,實際只有三晉出兵;第二次第三次沒有楚國,尤其第二次,只有齊國帶著韓魏兩個小弟單幹,令人大跌眼球的是這也是歷次合縱攻秦中戰果最大的一次,第三次交戰雙方更是連面都沒見著就罷兵了(這也是齊國最後一次參加合縱,之後就是五國伐齊了,將齊國一夜打到解放前,之後齊國再也沒有參加);第四次第五次楚國參加了,之前被圍毆的齊國自然是當看客……

    反正合縱就是一群懷著各自目的的人,為了各自不同的目標而聚合在一起,換了是你,你會自己拼命,而放心的把後背留給各懷鬼胎的“盟友”嗎?

    ◆第二點說說秦國的地理環境。秦國的環境相當優越,可以說在七國中得天獨厚!

    通往秦國的核心區關中,只有三條道:

    崤函道(秦在此設函谷關);

    商洛道(秦在此設武關);

    蒲阪津(黃河渡口)。

    此外還有漢中,但不在考慮之列(聯軍不可能繞到大西南去進攻秦國)。同理,商洛道也不在聯軍考慮之列,而且商洛道數百里山間峽谷,也是非常險峻,易守難攻。

    那麼可選擇的只有走崤函道,強攻函谷關,或者繞道河東(山西),渡蒲阪津。事實上,聯軍五次合縱攻秦,四次走了崤函道,一次走了蒲阪津。而在函谷關,十萬大軍和一萬大軍沒啥區別,因為兵再多也擺不開!秦國只需閉上關門,在此以逸待勞即可。這也是很多王朝建都長安的原因(後來的潼關也在這條道上,要不是唐玄宗瞎指揮,安祿山不可能攻破潼關,安史之亂的危害也不可能那麼大!)

    ◆第三點,秦國的外交政策。論外交,六國加起來都不是秦國的對手!

    戰國時代,合縱與連橫的博弈十分激烈,時而合縱,時而連橫,秦國將連橫玩的爐火純青,耍的楚懷王團團轉,靠張儀一張嘴,就拆散了齊楚聯盟。更不用說有遠交近攻和賄賂各國權臣,以及反間計等等政策的輔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真的會壓制隊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