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傾城美食

    軌道交通的建設已經改變了沿線旅遊景區景點聯動發展的戰略格局,並調整了沿線的旅遊區位態勢,進一步影響城市的旅遊空間結構,其在旅遊發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

     一、廣州市軌道交通發展現狀

      廣州地鐵(GuangZhou Metro)是廣州市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廣州市地下鐵道總公司負責營運管理。現有1號線(西朗—廣州東站)2號線(嘉禾望崗—廣州南站)3號線(機場南—體育西路、天河客運站—番禺廣場)4號線(黃村—金洲)5號線(滘口—文衝)8號線(鳳凰新村—萬勝圍)廣佛線(魁奇路—西朗)及APM線(赤崗塔—林和西)正在營運中,廣州地鐵現時的運營總里程為236公里(含廣佛線佛山段),位列全國第三,排在地鐵通車裡程410公里的上海和336公里的北京之後。線路連線八成以上的亞運場館,通達機場和火車站,極大滿足了市外交通和市內交通的連線,為廣州的城市旅遊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1997年6月28日1號線首段通車,廣州邁入地鐵時代。線上網布局規劃基礎上,繼續新建八條線路,至2015年廣州市軌道交通累計通車總里程約400公里。2020年線網布局基本穩定,線網結構由“環形線+放射線+X對角線”構成,線網總里程達600公里以上。2009年,地鐵全年共安全運送乘客6.8億人次;日均客運量達到185萬人次。縱橫交錯的地鐵線路,徹底改變了生活節奏,加速了城市發展步伐,影響了城市旅遊的發展。

      二、廣州市軌道交通對城市旅遊空間佈局的影響

      (一)軌道交通開通前,旅遊空間佈局特徵  

     廣州地鐵1號線於1997年正式開通執行,因此以1997年作為一個研究節點。經研究發現,軌道交通開通前,廣州城市旅遊空間形態存在以下特徵:集中分佈在荔灣區、越秀區和東山區,以歷史古蹟類為主;少數分佈於海珠區、天河區以及芳村區;零星 散落在白雲區、黃埔區和番禺市。  

     (二)軌道交通開通後,旅遊空間佈局特徵  

     廣州市行政區劃自2000年發生了兩次調整,目前,廣州市行政區劃形成十區兩市的格局,分別為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蘿崗區、番禺區、花都區以及增城市、從化市。  

     1、沿新城市中軸線擴充套件   隨著新的城市中軸線的東移,貫穿南北的地鐵3號線,東西走向連線新老城市中心的地鐵5號線,為珠江新城的城市風光旅遊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進一步促進了旅遊的發展。位處新城市中軸線上的萬畝果園擁有臨近地鐵4號線的交   通優勢,使形成新的旅遊景點成為可能,並相繼誕生了瀛洲生態公園以及小洲村等的旅遊景點。廣州總長約12公里的新城市中軸線,依託日漸成熟的軌道交通網路,在傳統的老城區之外,為廣州旅遊業拉開新的格局。  

     2.沿地鐵南拓方向延伸

      2000年的戰略規劃,明確了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應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採取“東進、西聯、南拓、北優”的發展戰略。地鐵延伸方向預示城市拓展方位,地鐵3號線、4號線加快推進廣州的南拓戰略,致使沿線的旅遊逐漸成熟,湧現出一批位處番禺區和南沙區的新旅遊景區景點,包括3號線沿線的長隆旅遊度假區內各主題公園、大學城周邊旅遊景區景點以及百萬葵園、南沙溼地公園等。地鐵開通後,旅遊規模的演變主要集中在地鐵3號線和4號線沿線上,並依靠南拓的動力,不斷向前延伸。

      3.依託軌道交通形成旅遊走廊

      地鐵開通後,因其速度快、環境舒適、網路發達,成為人們旅遊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並串聯起沿線旅遊景區景點,形成新的旅遊走廊。日漸成熟的軌道交通網路,打破了傳統的以行政區劃為組團的旅遊空間格局,旅遊空間結構從塊狀逐漸向廊狀演變。如地鐵1號線穿越了荔灣區、越秀區和天河區,自西向東串起了沿線的黃大仙祠、沙面大街、華林寺、詹天佑故居博物館、陳家祠、六榕寺、人民公園、廣州起義舊址紀念館、農講所、廣東省博物館等沿線景區景點。

      三、廣州市軌道交通對旅遊發展的影響

      (一)促進新的旅遊組團的形成  

     長隆旅遊度假區旅遊組團、大學城旅遊組團以及珠江新城旅遊組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地鐵的開通。地鐵開通後,沿線不斷出現新的旅遊景區景點,加快了上述旅遊組團的形成。3號線漢溪長隆站、4號線的大學城北站以及3號線與5號線的換乘點珠江新城站成為上述旅遊組團的主要交通節點,完善了旅遊組團的交通網路,客流量持續攀升。以長隆旅遊度假區為例,地鐵開通後,在鱷魚公園、香江野生動物世界的基礎上,新開設了長隆歡樂世界和長隆水上樂園,形成了長隆旅遊度假區旅遊組團。為了促進長隆旅遊度假區旅遊組團的發展,臨近的漢溪長隆站更是三易其名,由原漢溪站現更名為長隆站,成為廣州地鐵中首次以企業名字命名的地鐵站,最後確定了目前沿用的漢溪長隆站,保留了長隆旅遊度假區的冠名。

      (二)提升了旅遊景區景點的可達性  

     地鐵4號線蕉門站的開通,改善了位處城市遠郊的南沙天后宮的交通可達性,使南沙天后宮成為市民旅遊出行的新選擇。1號線芳村站靠近黃大仙祠,千年古剎六榕寺位處2號線西門口站,3號線珠江新城站周邊林立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市第二少年宮以及廣州歌劇院,新落成的亞運城臨近4號線海傍站,由5號線中山八路站可前往荔灣湖公園,鄧世昌紀念館可由8號線寶崗大道站步行前往。地鐵的開通,提升了沿線旅遊景區景點的可達性,大大縮短了出遊的時間。   

    (三)強化了重點旅遊景區景點的地位  

     荔灣區和越秀區在歷史上一直是廣州市的中心城區,傳統的城市中軸線更是從越秀山鎮海樓延伸到中山紀念堂,連線人民公園,透過海珠廣場,直抵珠江。位於中軸線上及兩側的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以及處於老城中心的陳家祠、農講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動物園等旅遊景區景點,由於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而地位超然。目前,地鐵1號線的陳家祠站、公園前站,地鐵2號線的越秀公園站、紀念堂站、烈士陵園站、農講所站以及5號線的動物園站分別以上述旅遊景區景點命名。同樣以旅遊區命名的站點還有3號線的珠江新城站、赤崗塔站以及漢溪長隆站。地鐵站名的命名一般體現了所在區域的標誌性事物,不以地名改以旅遊景區景點名字命名站點,進一步顯現了上述旅遊景區景點的重要性,強化了重點旅遊景區景點的地位。

      (四)形成對旅遊景區景點的指引效應   地鐵站名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給公眾一個標示和指引作用,同時也有利於製作地圖時為乘客提供方便。目前,地鐵線路上有多個站名以臨近的旅遊景區景點命名,包括陳家祠站、公園前站、農講所站、烈士陵園站、漢溪長隆站等。以漢溪長隆站為例,因為臨近長隆旅遊度假區,此站由原漢溪站更改為長隆站,成為廣州地鐵中首次以企業名字命名的地鐵站,後其名最終確定為漢溪長隆站。利用旅遊景區景點命名地鐵站點,形成站名效應。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對遊客前往命名的旅遊景區景點起到一定的交通指引作用,意即遊客前往上述旅遊景區景點第一反應是可以乘坐地鐵,因為線路上有以其命名的站點。   四、

    總結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軌道交通的執行距離不斷延伸、線路日益密集,軌道交通已經成為城市旅遊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鐵發展迅速,行駛速度快,搭乘環境舒適,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出行交通方式,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綜合客運體系業已成形。地鐵的發展,強化了廣州市的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完善了城市立體交通網路,有效解決了城市交通擁堵。未來的地鐵網路將延伸到整個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大城市群逐漸成形。軌道交通時代以其高速度、高效益改變了沿線旅遊景區景點聯動發展的戰略格局,並調整了沿線的旅遊區位態勢,進一步影響城市的旅遊空間結構,其在旅遊發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推薦日漫,先說誰主役的然後是作品,因為本人也老大不小了最好是情節不錯的,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