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絕交息遊
-
2 # 莫安營
快別提什麼“活人殉葬”了,孔子連“始作俑者”,都痛罵成“其無後乎!”仲尼講話,往往溫潤如玉,這次是罕見的聲色俱厲!“無後”:無後代。這相當於如今罵人“斷子絕孫”,可見孔子對此何其痛恨,為此不惜效法潑婦罵街。
上古之葬,束草為人作為從衛,稱為芻靈,只是略似人形而已。祭祀時則束草為狗以供敬拜焚燒,稱為芻狗。(《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古時期,則有以“俑”陪葬者,俑,木偶或陶人也,其面目身形,則逼真於人。孔子論道則是仁道,論政則是仁政,論人則是仁人,而以真人一樣的人俑從葬,孔子惡其不仁,故言其必無後也。
-
3 # 豹小白的雜貨鋪
《孟子》裡有一句話: 大白話翻譯一下: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做人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你會斷子絕孫啊!
下圖是孔子
孔子很少這樣激烈地表達意見,更何況這是接近於咒罵的一種批評。
可以看出,孔子對“始作俑者”是有很大牴觸的,那麼,他的牴觸情結源自什麼呢?
許錫良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就該用活人殉葬,主張用人偶代替的,你會斷子絕孫啊”。
也就是說,他認為孔子作為一個負責禮儀的官員,支援活人殉葬,用“人偶”來代替活人,無疑是簡化了喪葬流程,影響到自己的生計。
說實話,我覺得這種看法未免小人之心。
我總覺得,一個說得出“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能欣賞顏回這種極其窮困的弟子的老師,不可能是心如鐵石、只顧自己利益的人。
《禮記·檀弓下》有一段記載,“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不殆於用人乎哉!”
簡言之就是,孔子不支援殉葬。
如果要陪葬,就用紙紮的草人,用人偶來殉葬,雖然不是真正的“人”,但也很“不仁”,因為它的外表太像人了。
而記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孟子,自己也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連搞人偶殉葬的都會斷子絕孫,更何況是搞活人殉葬啊”。
下圖是孟子
除前文所引的《禮記》外,《孔子家語》亦載:“孔子之母既葬,將立葬焉——曰:‘吾聞之有備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謂籩之無緣,而瓦不成膝……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認為陪葬品不應該是“生者之器”。說白了,就是生活中仍然有實用價值的物品。
連現實生活中還能使用的工具,孔子都不贊成陪葬,更何況最大的生產工具——人類勞動力呢?
孔子允許陪葬的,也就是一些象徵性的東西,比如紙紮的草人。這種草人制作簡單,不太費工夫,不會耽擱生者的時間和精力。
但是,人俑相反——要製造一個栩栩如生的人俑,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是要花費大量金錢、時間、精力的。這在古代,是對世俗社會的浪費和損害。
下圖是西漢彩繪陶兵馬俑
綜上所述,孔子是反對活人殉葬的。
回覆列表
孔子反對用俑祭祀,贊同的是用草扎的人像來祭祀。原文: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 其曰明器,神明之道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