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農家小院下午茶

    中國曾經是一個使人驕傲的詩歌大國,可是今天卻難覓詩歌的蹤影了,又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大師,這充份的說明,中文的語言表述能力正在全面的快速的弱化。 同時,網路文化的普及,卻有將中文拖進低俗下流的境的危險。看看這幾年網路文化的發展所產生的詞彙,絕大多數是低俗下流的。就算是像“不明覺厲”這種雖然不算高雅,卻也還算乖巧的詞彙,也是少之又少。更有許多的人,以歪解詞彙以為樂事。 網際網路的發展,使每個人在文字面前都是平等的了。誰都可以為了自己的目的而隨意的編造出一個詞來,一一一然而,這便丟掉了我們對文字應該具有的尊敬了。 《淮南子·本經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古人認為,文字雖然是人創造的,卻包含了宇宙的萬事萬物,是會洩露“天機”的,所以倉頡造字即成,鬼神皆泣。 另外,古人認為文字是可以與神交流的方法。所以在早期,文字只掌握在祭司的手裡,在長者想要與神溝通的時候,祭司會把文字刻在烏龜殼上,烏龜會帶去給神看的。所以,古人對文字非常的尊敬,所用詞句也必不能流於低俗,同時還要使有學識的人能懂,於是漸漸的形成了特有的文字使用語法,於是就有了文言文。 後來有思想,有觀點的人想把自己所思所得用文字記錄下來,又怕不能使人信服,於是就假以鬼神之言,用祭祀所用的文言文的格式記錄下來,果然能使人信服。於是文言文就成了人們書寫語言約定成俗的格式了。

    古人對文字的尊敬,源於對鬼神的敬畏,所以這種尊敬,必定是非常虔誠的。這從古版書籍中就看得出來。你很難從古版書籍裡面找出一個錯別字來。 可是看看我們今天的出版物,就算是學生用課本也會是錯字連篇,更不用說其他的了,這種現象充份的說明,我們對文字,已經毫無尊敬可言。

    我從來不認為古人的口語交流也會是用文言文,他們交流方式肯定跟我們現在的交流方式沒有根本的不同,所不同的,大概只是發音不同罷了。 出於對文字的尊敬(或者說是對鬼神的敬畏)使其免於低俗,在非常長的歷史時期,書面語言都是用文言文的語法來傳播。直到五四運,白話文才傳播開來。 我們一直認為白話文運動是以五四運動為起點的。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個人的觀點是,白話文運動應該是從唐宋的詩詞開始的,後來的元曲,明清的小說,都是白話文運動的先驅。 五四運只是把先人們的成果推廣了開來。 靜夜思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不明明就是白話文嗎? 可是看看所謂的譯文,就有點讓人抓狂。 譯文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床, 恰似朦朧一片霜。 仰首隻見月一輪, 低頭教人倍思鄉。

    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賞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 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崗。

    我們會發現,雖然古人喜歡引經據典,以用冷僻字為能,但是象這種接近於白話文的古詩詞也非常多。當代的也曾留下佳作 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青松 (813人評分) 7.7 朝代:現代 原文:

    大雪壓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高潔者, 何須雪化時。

    後來的元曲和明清的小說就不必多說了,稍微有知識的人都能看得明自。 所謂白話文復古,當然不是說要重新起用文言文(有一點必須肯定,文言文在選撥人才方面是非常有效的,雖然也有歷史上的能人沒能考取功名,但是有才又有功名的人佔了絕大多數。因為一個像我這樣的***是絕對看不懂文言文的。) 白話文復古,我們首先要學習古人對文字的態度:尊敬。 其次我們要學習古人運用文字的技巧。 中文是很有歸納總結能力的,它能用一個詞語甚至一個字就能把時間,空間等揉合在一起,營造出來所需要的氛圍和語境。古人對此技法非常高超而又巧妙。 白話文在五動後得到了推廣,很快就達到了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這應該得益於對古人的文字運用技巧的繼承。 後來,文字的運用偏重於口號化。 現在,又過於口語化。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書面語言和口語應該是有區別的。前者應該更高雅一些。 不然的話,就好像是在用破舊的衣裳來打扮一位待嫁的新娘一一一總是會讓人覺得非常的遺憾。 最後提一個所謂白化文復古的切入點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唱古詩,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古詩是自帶韻律的,非常的適合用流行唱來演唱。 如果你有一好嗓子,又想當網紅的話,那就唱古詩吧!沒準,你就能實現自己的願望了

  • 2 # 哥不猜想

    文言文幾千年了,其結果不言自明。為什麼不在古代提出這個問題?這說明文言文正在沒落甚至消亡。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只有仁義作為一種品德,在日益沒落了,才會大力提倡“我們要仁義”!

    只有文言文在式微了,才會提出夢迴唐朝。

    現在不僅僅是文言文岌岌可危,而是整個以文言文為載體的傳統文化,都在接受著新時代後浪的衝擊和無情拍打。

    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是時候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也與時俱進了。因為它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炎黃子孫的血脈相傳,是我們龍之傳人的基因ABC!

    但是,在修復文化長城的過程中,施工方法有點匪夷所思,用考試的辦法弘揚傳統文化,用強力傳承經典,有點適得其反的效果。

    應該在教材中適當保留一些文言文,適當進行考察就好了。強行推行,只能讓學生一看見文言文就頭大了,何談“潤物細無聲”呢?深入人心的傳承,還是得講究方式方法滴。

    學校推行國學傳承,遠遠不夠,而且有拔苗助長,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的嫌疑。應該是讓文言文成為一種“言之有物”的,全社會參與的活動,或者是氛圍,才真正有利於“夢迴唐朝”。

    例如發明創造,現在可以註冊發明專利,可以一夜暴富,可以功成名就,可以造福社會,可以體現價值,有這個特長的人,肯定願意一展風采,利人利己,服務社會。再如英語,現在學好英語,可以依靠自己的英語知識,服務社會,參與社會活動,體現自我價值。

    文言文呢?就是學成孔子水平,除了著書立說,揚名天下之外,並沒有普遍模仿的意義吧?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社會得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推介形式,否則在資訊時代的文言文,就會非常容易成為皇室遺老:高貴而沒落。

    讓文言文成為一個服務社會,體現自我的途徑,大家都可以透過學習文言文,可以立足於社會,才是弘揚國學,挽救文言文的正途正道。大家看看旗袍,它既可以漂亮自己,又可以愉悅大眾,所以旗袍就會不忘初心,始終陪伴,盛行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甚至是高學歷的朋友也會把哲學和政治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