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百科

    龔自珍(1792—1841年),清代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又名恐祚,字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土,宮禮部主事。通經學,為今文學派。曾與林則徐、魏源等結宣詩社,研求經世之學。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要求改革。其詩渴望變革,具有追求理想的強烈精神,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散文亦具特色。有《定庵全集》。

    龔自珍12歲時,拜一位人品端正、學識淵博的宋先生為師,學習《四書五經》。一天,宋先生指著一盆水仙花叫龔自珍寫一篇賦文,龔自珍稍加思索,拿起筆來,一氣呵成,不到半個小時就寫成了。宋先生看過之後為這位學生的才華感到驚訝,他對龔自珍的父親說:“你兒子的文章哪裡像—個12歲的孩子寫的?就算與那些名家相比也沒什麼不可以的!據說唐代的詩人王勃是個神童,這孩子與王勃相比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前途不可限量!”

    龔自珍19歲時,在家人和老師的要求下,他準備去參加順天府鄉試。他也曾設想自己可以憑藉科考這座橋樑,一步登天。這年的考試分3場,龔自珍都參加了。9天3場,他感覺不錯,考卷交了之後,他便回家了。放榜那天,他親自去看,龔自珍正榜無名,但他在副榜20名處發現了自己的名字,總算沒有名落孫山。他以此安慰自己,心想也可以向父母老師作一個交代。

    在回家的路上,龔自珍思忖:自己的才學文章不能算差,怎麼就不能中正榜呢?越想越覺得生氣,越想越覺得這科舉取士的不公。最後他做出結論:公平與不公平雖然是不能改變的,但人是可以選擇的。

    龔自珍在科舉上失意後,心情一直不好。在一次遊玩中,龔自珍心情沉重地想:自己已經29歲了,仍然一事無成,真沒臉見父老鄉親。

    他多麼希望有伯樂發現他,舉薦他。但是那僵死的八股文把他擋在門外,他意識到,自己的理想與自己當前所走的道路很不一樣,只有改革了科舉制,不再只憑八股取士,選拔人才憑真才實學,他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他經常用筆來抨擊不合理的社會,呼籲社會來一番重大的改革,他用詩表達了他的心願: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yīn)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後來又參加了幾次科舉考試,但都又名落孫山,他不能相信自己所擅長的東西被說成不合格,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寄情山水,一口氣寫了15首遊歷山河的詩,反映了他想要超越現實卻始終不可實現的苦悶心情。

    其實龔自珍平時除了讀書、寫詩作詞之外,還比較留心國事,由於對國內國際形勢的瞭解,他的歷史使命感越發強烈。他覺得身上的擔子沉重了。位卑不敢忘憂國,他針對當時華人口日增、經濟衰退、遊民增多,以及邊境動亂、沙俄虎視西北邊陲,外患日深的現實,查閱了大量歷史上的地理資料,在他20歲時,寫成了一篇《西域置行省議》的重要著作。著作中提出了許多有參考價值的意見,但無法呈奏皇上。

    後來,果然不出龔自珍所料,恰在50年之後(龔自珍已去世30年),即1871年,沙俄悍然出兵侵佔了中國西部的伊犁地區。到1881年,沙俄又強迫清朝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俄伊犁條約》。龔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議》當時沒有產生什麼作用,清朝廷受此打擊之後,慢慢認識到在新疆地區設定行省的重要性。在後來新疆正式建省時就參考了龔自珍的著作。就連清末名臣李鴻章也對龔自珍的文采極為稱讚。

    龔自珍出生在一個世族書香和五代官宦的家庭。祖父和父親除了任官,還有著述。母親是著名的文學家段玉裁的女兒,也會寫詩作文。這樣的家庭環境為龔自珍的成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龔自珍從小資質聰慧,思路敏捷,興趣廣泛還肯刻苦鑽研。 龔自珍的生活時代,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迅速崩潰、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的時代。由於當時社會危機的影響,各族受壓迫人民的起義烽火此起彼伏,不斷地搖撼著清王朝的統治。敏感的龔自珍真切地感受到時代脈搏的激烈跳動,他再也不能按照外祖父指點的考據學老路子走下去了。他憤世嫉俗,去尋求變革的思想。他把宋代王安石作為學習的榜樣,曾經九次親自抄錄王安石那篇鼓吹改革變法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認真閱讀,愛不釋手。當時的詩人張維屏曾感嘆地說過,如果龔自珍的政治主張得到實行,恐怕他就是又一個王安石了。

    21歲後,龔自珍寫了很多批判和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和《尊隱》等。《明良論》共4篇,主要抨擊了清王朝官僚政治的極端腐敗,指出封建官僚集團的寡廉鮮恥和昏庸無恥。在《尊隱》一文中,龔自珍已經看到“山中之民”這股力量,正在蓬勃崛起,即“天地為之鐘鼓,神人為之波濤”,預言腐朽的清王朝可能被這股反抗力量所埋葬。在龔自珍筆下,當時的社會情景是:“日之將夕,悲風驟至,人思燈燭,慘慘目光,吸引暮氣,與夢為鄰。”(《尊隱》)說明清王朝已經到了日落西山的“衰世”時代。可以看出,龔自珍在這篇文章裡,儘管不明確“山中之民”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政治力量,但這位思想敏銳的詩人,彷彿已經聽到大規模反抗清王朝鬥爭暴風雨來臨前的隱隱雷聲了。

    龔自珍27歲就中了舉人,可是後來屢試不中。30歲時,在清內閣的國史館中任中書,這使他有機會翻看國家的大量藏書,又由於跟隨父親調任,奔走南北,即看到了統治集團的內幕,又接觸了社會,促使他關心“世情民隱”。他從挽救清王朝危機出發,疾呼要打破“萬馬齊喑”的局面,極力主張“變法圖強”。他指出:“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便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上大學士書》),這種歷史發展和變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趨勢。他又說:“一祖之法無不弊,千夫之議無不靡。與其贈來者以勵改革,孰若自改革?”意思是說,一個朝代的弊政總要被下一個朝代廢除。現在當朝的,有了弊政,與其等到後來的廢除,還不如自己趁早廢除掉。 龔自珍還大膽提出一些改革弊政的方法。他在揭露腐朽的舊官僚制度造成社會黑暗的重要原因時說:“政要之官”都是昏庸之輩,因此,他主張“裁損吏議”。對於那些貪官汙吏,他主張要革除其職務,情節嚴重的要捕殺之。他還主張限制豪強、地主、官僚兼併土地。他在《農宗篇》中,明確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主張在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規範下,按宗族大小分等授田。

    他還提出了其他方面改革的設想,如嚴禁鴉片、限定通商口岸和商品種類、鞏固邊防等。但值得一提的是龔自珍在改革主張中,對人才十分重視。他認為,社會制度的變革,風氣的移易,其“所恃者,人才必不絕於世而已”。他還指出,由於當時統治者不重視人才,甚至摧殘人才,以至使人才不聚於“京師”,而聚於“山林”,這對封建王朝來講無疑是極不利的。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改革當時任用人才中所存在的誤區,提出了改革科舉制度,廢除“資格”論,改變君臣關係,使大臣們能和君主一起“坐而論道”,要給予大臣們有處斷政事的權力等等。

    龔自珍直到38歲時才考中進士,清政府讓他去當一個知縣,他拒絕不去,仍留在京師,結果被改任為禮部主事。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陳沆、林則徐、魏源、黃爵滋、湯鵬和張際亮等,提倡經世之學,關心時事,抨擊時政。他們還共同加入宣南詩社,互相應酬唱和,激勵詩情,交流學術思想。這些詩友都是極力主張禁止鴉片輸入的愛國志士,在禁菸抗英的重大問題上,他們都以振興清朝,恢復大國風範為目標,表現出深深的愛國之情。

    龔自珍早在鴉片戰爭爆發前17年就發現了英國殖民者的侵略陰謀。他尤其憎恨英華人把鴉片輸入中國。他把鴉片稱為“食妖”,即食物中妖魔。指出由於“食妖”大行,使人民“病魂魄,逆晝夜”,使國家“喪金萬萬”,財源枯竭。他還注意到,鴉片對清王朝官吏的毒害,寫下了“鬼燈隊隊散秋螢,落魄參軍淚眼熒”的詩句,惟妙惟肖地勾畫出“隱君子”們吸食鴉片的病態。

    龔自珍深知鴉片對中國禍害無窮,因此,他號召全力禁菸,他全力支援林則徐禁止鴉片煙的運動。當林則徐奉旨往廣東禁菸時,龔自珍聞訊高興無比,揮筆寫了一篇《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名為送行,實則鼓勵林則徐加強戰備,克敵取勝。他建議林則徐“宜以重兵隨”,並要多帶能工巧匠,以“整修軍器”。並提醒林則徐對於“黠滑遊說,面貌為老成迂拙”之徒,“宜殺一儆百”,不這樣做,“事機一跌”,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同時,龔自珍還表示願意隨林則徐一起南下廣東,為禁絕鴉片煙貢獻綿薄之力。富有經驗的林則徐深知這場鬥爭的複雜性,對龔自珍的要求婉言謝絕了。當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訊息傳來時,欲辭官南下的龔自珍寫下這樣的詩句:故人橫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勳。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

    這首詩(《己亥雜詩》)抒發了龔自珍堅決支援禁菸並渴望親臨前線的戰鬥豪情。同時,也擔心身負民族重任的林則徐,能不能在大功尚未告成之際,繼續衝破來自多方的阻力,勝利完成艱鉅的禁菸任務。

    道光十九年(1839年),龔自珍由於“好直言”,得罪了不少權貴大人,受到傾軋和打擊。他同朝廷權貴們越來越格格不入了。於是以父母年事已高,須侍奉雙親為由,辭去禮部主事,南歸老家。十月,他又北上接回家眷。在南北往返途中,他寫下了300多首詩,都是七言絕句。因為這一年,是己亥年,所以把這些詩編集一起,名為《己亥雜詩》。這組詩,記錄了9000裡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對往事的回憶,抒發他的深沉感慨和憂愁。反映了中國行將滅亡的清王朝的社會風貌。儘管他懷才不遇,但他並沒有隨世浮沉,在風雨飄搖[1]中,他仍然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總渴望有一天他的理想變為現實。他寫道: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詩人路過淮浦(今江蘇清江市),聞纖(qiàn)夫勞動號聲時有感,寫道:只等一纜十夫多,細算千艘彼此河。我亦曾靡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 詩人運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船伕拉縴的艱苦勞動。他曾是領俸“太倉粟’”的官員,由此而感到不安,聽到“邪許”的呼聲時,淚如滂沱(tuó)。此詩情景交融,真切動人。

    龔自珍南歸以後,在江蘇丹陽縣雲陽書院和杭州紫陽書院講學,把他廣博的知識和鮮明的愛國思想,灌輸給青年一代。這時,他雖然身在書齋,而心卻仍然關注著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安危。不幸的是。在他南歸後僅僅過了兩年又四個月,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二十六日,他在丹陽的雲陽書院溢然[2]與世長辭了,終年50歲。 “自古天才未盡才”,龔自珍留給後世的,有300多篇文章和近500首詩詞,都輯錄在《龔自珍全集》裡。龔自珍的詩文對後世影響巨大。他不僅以大膽潑辣、筆鋒犀利的政論,震驚當時的社會,而且以他獨闢溪徑的詩歌創作和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影響了當時的文壇。又如《己亥雜詩》第五首:滿擬新桑遍冀州,重來不見綠雲稠。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

    龔自珍在途中經過河北地區,發現他一年前提出的在冀州推廣種桑養蠶的建議未被採納,憤慨地寫了這首詩。它進一步闡發了作者在《乞糴(dí)保陽》詩中主張發展民族手工業的家國主義思想。

    龔自珍的詩,無論在思想內容方面,還是在藝術形式上,都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開創了一代新風。以後很多詩人和學者,都深受他的啟迪和薰染。梁啟超說,初讀龔定庵的著作,有“若受電然”的感覺,意思是像觸了電一樣。可見龔自珍的詩文,有多麼大的思想力量和藝術魅力。 龔自珍於大膽批評當權者,積極主張實行改革,並預言了時代要發生巨大的變化。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思想啟蒙的先驅。

    [1] 風雨飄搖:比喻動盪不安,很不穩定。

    [2] 溘(kè)然:忽然。

  • 2 # ss果汁

    龔自珍(1792—1841年),清代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又名恐祚,字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土,宮禮部主事。通經學,為今文學派。曾與林則徐、魏源等結宣詩社,研求經世之學。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要求改革。其詩渴望變革,具有追求理想的強烈精神,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散文亦具特色。有《定庵全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玉這些年,你領悟了哪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