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地鐵站看到這類大幅廣告,是某地產的專案廣告,你怎麼看待這種扎心賣房廣告?你覺得會有效果嗎?
7
回覆列表
  • 1 # 文非

    首先我可以很直接的說,這個廣告起到的只能是讓看者扎心,聞者落淚,看一眼心痛無比,看兩眼幾乎奔潰,看三眼立馬跑路。

    如果說論這個房地產的廣告能不能起到效果,我只能只會讓使用者更加難受,並不會起到買房的慾望。

    我們先來分析一個這個,從這個廣告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其中講的都是讓我們扎心的問題,並且每年回家都是會聽到的問題,並且很多人為了逃避這些問題,甚至都不回家過年。

    這本來就是讓現在年輕人厭倦的問題,開發商為什麼去做呢?我覺得開發商做這個廣告,目的就是為了讓父母親那一輩的人去看,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年輕人去看,因為我們年輕人根本就不想看這些問題,但是相反,這些問題可以說是很激發的父母親那一輩人的同感,可是激發父母親那一輩人的同感,並不會刺激他們買房,只會讓他們再次想起自己的孩子。

    所以,總結:這廣告絕對的沒有效果。

  • 2 # 雲凱財經辣評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是這麼看的

    其實這當中有很多問題,

    反映了華人的“社會無意識”

    社會無意識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很多人 “共同的潛意識”

    就像養兒防老,其實是父輩對衰老的擔憂,

    關心你的財產,實際在內心深處也是想知道自己或者你過的怎麼樣?

    是否有能力能幫助問者,或者是否有可能連累問者

    從而在你的答案當中 獲得對生活的肯定;

    所以這種問題的產生是一種社會現象,

    而且在歷史的長河當中 蔓延了很久很久;

    看曾國藩家書,曾國藩也經常問自己的弟弟們;

    所以從文案的角度,不可否認 這樣的廣告是能擊中一部分人的內心的

    但與此同時有些人已經認識到了這種不正常的“社會無意識”

    那麼這些廣告,就對這些已經認識到“根本意識”的人不起作用

    並且很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了,因為這些人清楚的意識到這些廣告的存在是增強這種不健康的“社會無意識”

    所以總的來說,這些廣告我認為是弊大於利的!

  • 3 # 傑克財富

    我是傑克,看到回答摘要請點選【全文】閱讀,會有更多精彩哦!

    有時地產廣告的扎心程度,確實遠比和你同齡的扎克伯格比你有錢更扎得深,扎得深就算了,而且還是九淺一深式的扎心,扎得你痛心疾首一浪接著一浪,比如樓主問題中第一個插圖中在高中同學會中被問“什麼時候結婚啊?”,當時聽到這句話內心肯定是一千一萬隻草泥馬奔襲而過,要不是念在十幾年老同學和當年給我抄了一次英語考試選擇題答案的份上,立馬就抄傢伙翻檯翻臉了。

    其實,扎心的並不是“什麼時候結婚?”這個句話的字面意思,而是綿裡藏針了一句潛臺詞——“你準備什麼時候買房結婚啊?”,這才是九淺一深扎心之處,港真,不知道從哪個丈母孃開始,買房成為娶人家女兒的標配,沒買房想娶人家女兒,簡直比千年等一回等到白娘子的機率還低,當然,生活中還是不乏因為愛情而結婚的真愛眷屬,也就是所謂的“赤條條婚”。

    如果已經買房或即將買房或買得起房,任憑人家是直接問,還是間接問,還是直接加間接地問,你都可以悠然自得、得意洋洋、洋洋灑灑地回一句——“今年10月10日吧,到時在貴德利普國際大酒店擺喜酒,老同學你一定到啊”,估計一聽到這句話,你的老同學就後悔了,早知道就不問了,擺酒去這麼高檔的地方,得隨多少份子錢啊。

    確實,假如、倘若是傑克上述的假設情節,那麼,一點都不扎心,而且你還會覺得老同學關心到位,所以,扎不扎心還是要看自己的腰包鼓不鼓,這才是根本之道。至於對地產公司採用此類扎心的廣告詞的效果來說,對剛需還是很有刺激作用的,特別是有了一些小積累,只要和親朋好友挪一挪借一借就能付上首付的剛需很有刺激作用,特別特別是還有個法力無邊的丈母孃的剛需,當然,前提還是得有個女朋友,沒有女朋友的老鐵們,點進來看幹啥子,散啦散啦。

    我是傑克,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讓你讀懂財經!

  • 4 # 暖心財經說

    這種扎心的賣房廣告,不會起到太好的效果。

    隨著我們國家對一線城市房價的嚴格控制,我們這些城市的房價終於企穩回落。

    很多年輕人剛覺得有點兒盼頭,就被這廣告給刺激的不行,你說買了房還有錢結婚嗎?

    在一線城市已經不是百萬負翁的時代,而是千萬負翁的舞臺。二環內的房子接近10萬一平。

    我們青年整個壽命不吃不喝都攢不下來。而且,又談到收入上,月薪過萬的北京青年,付完房租,留好生活費又剩幾個?

    能買房嗎?能生孩子嗎?還要二胎嗎?父母老了吧?一個個的問題接踵而來。

    這個問題真應了那個詞,扎心。

    不同的路有不同的精彩。也許離開,才是非京籍青年的路。去年一線城市的人口都是負增長狀態,逃離一線城市,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心中的方案。

    見過了繁華,可能不適應平淡,但是能讓父母感覺到心安,也是極好的。

    年輕人不能只為了房,年輕人還要做好社會保障。我們的五險一金一定要入,看看現在五六十歲的大叔大媽們,我們就知道要為自己的未來早做打算。

    趁現在社會工資還低點,繳上是最合算的選擇!年輕時交夠15年,就多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以後未來都有足夠的保障。

    所以,對這種無聊的廣告,一笑而過吧。做好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生。

  • 5 # 孫洪鶴

    廣告的核心要求其中有3點最為重要:搶腦景、引發共鳴、扎人心:顯然,這個賣房的廣告具備了這3點,這是一個好廣告。

    一個好的廣告一定要核心具備3點:搶腦景、引發共鳴、扎人心:

    1、賣房子廣告能與社會話的焦點話題融為一體,並且能在引發共鳴的同時,還能有‘腦景’,這就是傳播-裂變的基礎。

    比如,利用社會中焦點的“社交類話題”:你多久結婚呀?你今年收入多少?沒有房沒有車你還結什麼婚呢?這些都是網際網路指數較高的話題:

    2、能夠成功的利用‘高熱度’的話題,帶‘低熱度’的這是傳播中的金律。

    比如,傑士邦團隊是最深愔此道的,還記得“凸點的,防滑”這個事件嗎?某男同事,大雨-新買的鞋,沒有傘,怪異的壞笑,從身上拿出一個“傑士邦”,套上新鞋上,引發了所有網際網路人的瘋傳-裂變-事件。然後,傑士邦發言人:他應該戴凸點的,防滑。

    這都是利用“高熱度”的帶“低熱度”的;高指數的帶低指數的;而顯然,這個賣房子廣告就是成功利用了這個商業思維。

    3、有腦景-引發共鳴,也未必是“促動銷售”:扎心是一劑“加強針”:扎心的本質是:共痛性。

    一個成功的廣告,是能夠激發起人性的“共痛性”和“幸福G點”:

    比如成功的保健品總是善於做這二點:即要麼嚇你一下,要麼“誇大承諾”想喚醒你對美好事物的聯想……

    但營銷技術再極致,也離不開“社會化的理性環境”:

    這種扎心的賣房廣告,更多是營銷策劃創意的成功作品,但若想引發“熱賣”,還是離不開“社會化的理性環境”比如:全民對某一種事物的理性思考,並形成了群體共識,這不是廣告能解決的。

    廣告不是萬能的,特別是針對這種“固定資產型”投資型產品,更是需要理性,而百姓的“理性”更多是趨於傾向“社會化的理性環境”:總結一句話:

    這是個好的商業廣告創意,但是廣告不是萬能的,針對於房產類的產品而言,需要更多的理性,這不是“在感性刺激下就可以瞬間成交的消費品”,其中要平衡很多事情,所以,只是一則好廣告,在品牌上有作用價值。

  • 6 # 安凌奇水

    微臣僅以一個90後回答這一題。。

    話說我吧,不結婚,不買房,因為結不起,也買不起。更養不起。所以。這廣告對我的影響就是祝那些想結,想買的。早日被坑。

    對於大眾來說這個廣告的效應,我覺得不咋的好,我只想怒懟廣告商。。扎心扎的要上癮。

  • 7 # 梔子花呀小葡萄

    我一直認為,房子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現在的房價已經遠遠超出了許多老百姓的購買能力,導致很多需要房子的人買不起房,而一些人確有幾套甚至十幾套房,也就是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而窮人越來越窮!!

  • 8 # 金投手閒話理財

    廣告文案分兩種:說人話的和不說人話的。

    我一直認為,房地產行業的廣告是最不說人話的一種。

    比如:

    ↑你把父母贍養好就行,要真為大地好就少蓋樓多種樹~

    ↑一是排版與字型有問題,二是讓人不知所云。現在大家的時間都那麼寶貴,如果5秒鐘客戶看不懂,寫文案的可以自殺了。

    ↑純粹為了蹭熱點而出的廣告文案,壽命非常短,甚至過段時間再看,大家會覺得你不知所云。

    而且,如果沒有好的分發渠道,這類蹭熱點的廣告錢花出去了,基本連個響都聽不到。

    下面這些,基本就是傳統的樓盤傳單廣告常用型別:

    ↑這些什麼尊貴、珍藏、傳世、傳家、家族、榮耀、至臻這類詞,已經被房地產廣告用的臭大街了,基本無感。

    現在最流行的就是抖機靈、刷小聰明路線。

    但是這種所謂的廣告文案,本質就是網路小段子,最多被自媒體拿來調侃一番。

    製作這類廣告文案的策劃,最大的希望就是形成病毒營銷,但很可惜,大部分只是人們一時的談資而已。

    而且你在傳播時,無法把樓盤品牌放在裡面,所以對於這類廣告,我覺得對廣告主的實際意義不大。

    甚至,由於三觀不正,還有被監管下架、撤換的可能。

    所以你會看到,現在房地產界,如下這類廣告越來越少了。

    ↑和題圖類似,這就是典型的製造無端的焦慮,非常的不懷好意。

    扎心了?我們無需這麼玻璃心好吧!

    買房是剛需,而且不論何時都是人生中一筆不菲的支出,

    到了該買房的那一步你自然會買,沒到那一步,沒必要為了買而買。

    再說,製造焦慮誰不會啊?

    要論製造焦慮與扎心,6年前的這則廣告算是知名度比較高的,據說出自某知名4A段子手。

    但我認為,隨著房地產投資屬性的降低,房地產廣告應逐步弱化“樓價增值”的傳統賣點,而強調居住的本源、房屋的品質。

    以往那些強調因為沒買房而錯過財富增值的廣告,已經淪為雞肋了。

    因為大道理誰都懂,過往房價的上漲誰都看得見,所謂暴富神話已經爛大街了,再用這個手段,刺激不了誰。

    我認為所有廣告都是這樣,千萬不要從“錢”的角度去挑戰大眾的價值觀,這樣真的很愚蠢,很low。

  • 9 # AI財經社

    必須不會有效果。

    廣告業祖師爺大衛·奧格威曾在《一個廣告人的自白》中總結過創作好廣告的幾個基本要點,其中三點是:令人厭煩的廣告是不能讓人買東西的;廣告要有現代意識;要注意廣告的品牌形象。

    但這種扎心廣告完全沒有遵守祖師爺的這三條戒律。這種喋喋不休的問句極其讓人厭煩,讓人不禁聯想到春節時圍在桌邊催婚的七大姑八大姨,而且完全沒有半點現代意識。

    另外,從問句的物件來看,這種賣房廣告的目標人群顯然是在外打拼的年輕人,這批人有一定的身份認同感,非常講究品牌與自身職業的契合度。換句話說,就是講究逼格。即使是碧桂園的“新加坡旁”也比這種文案逼格高。

    販賣焦慮感的確是現在一些自媒體的常用套路,但這種套路是有侷限性的,頂多只能創造10W+,卻無助於銷售產品,更加無法給產品建立起好的品牌形象。老派廣告人在寫文案時都會很小心地避開負面詞彙,能用“會給顧客帶來某某好處”,就一定不會用“決不會給顧客帶來某某壞處”。原因很簡單,人的大腦會偷懶,很容易把產品和文案中的高亮資訊結合在一起,卻忽略掉因果關係。

    所以,這種賣房廣告就算激發了人的焦慮感,最終也只能是給競爭對手做了嫁衣。反面例子參見百合網的“因為愛不等待”。

    不得不說,隨著自媒體的高歌猛進,廣告人的從業素質一年不如一年,昔日4A也早已跌落神壇,薪水和工作節奏都無法吸引到最優秀的傳播人才,不再復《Mad Men》中的輝煌盛景。而如今,不光葉茂中、史玉柱這種天才未再出現,更連祖師爺傳下的戒條都給忘了。

  • 10 # 視覺鄉行

    這是當今社會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年輕的朋友都會過這個關卡,買房廣告就如鑽戒廣告一樣,可以說房子就如鑽戒一樣,並不是對每個人來說非要不可的東西,但是經過各種扎心的廣告一宣傳,深入大部分人的心裡,以達到約定俗成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利益的驅使,這點也不用多說了,所以說這種廣告宣傳很有效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治癒系、心理開導類的最好是小說敘事的書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