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兒

    現在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華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僅心腦血管疾病死亡就佔42%,癌症死亡佔26%,還有糖尿病,腎病,呼吸道等等疾病。也就是說,每3個華人中,就有2人是先得了慢性病而後再死亡的。儘管全世界醫務工作者與醫學科研人員費盡腦筋進行研究,想盡一切辦法遏制慢性病的發生和慢性病發生後對人體的傷害,但是這些慢性病對人類的危害和死亡率仍然在不斷增加。

    既然這些慢性病沒有特別有效的根治方法,那麼只有透過預防這些慢性病的發生,才能減輕慢性病對人類的危害和死亡率的降低。要預防就要了解慢性病的成病的原因。而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造成慢性病的最根本原因。只有用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習慣代替不良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達到預防和降低慢性病的發病,減輕病狀,延長人們壽命的效果。

    要想人們能自覺的養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習慣,首先就要喚醒人們健康意識。用“生活習慣病”代替“慢性病”的稱呼,可以喚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意識。日本著名健康長壽專家日野原重明,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呼籲日本將“成人病”這一叫法改成“生活習慣病”,因為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資料,很多病例都是因為日常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

    就這麼一個小小病名的改變,卻改變了日本社會對這些慢性成人病的認識。無論普通人還是醫療機構。都將目光注意到病症產生前的預防工作上。這一改變也大大提高了普通日本人的生活質量。

    病名改變後,人們常常把“生活習慣病”掛在嘴邊,能夠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警鐘長鳴。人們日常生活中飲食,起居 ,活動等習慣行為都會自然聯絡到“生活習慣病”上來,會有意識克服一些不良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而自然的養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習慣。達到預防和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即使得了慢性病,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慢性病是由於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也會自覺的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防止病情復發,減輕病狀痛苦,達到延壽的目的。

    所以華人要想減少慢性病的發生,提高生命質量,延長壽命,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慢性病”的叫法改為“生活習慣病”,提高防病意識,養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 2 # 營養教練傅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實際的諮詢工作中,我更喜歡用生活習慣疾病這個詞。我談談我的經驗吧。

    什麼是慢性疾病?

    慢性病的不是特指某種疾病,雖然一提起慢性病我們的首先反應是糖尿病、高血壓、哮喘、慢性呼吸道炎症、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等,慢性病並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發病細微、病情發展週期長、沒有明確傳染性症狀的一類疾病的統稱。這一類疾病如果已經到了身體器質性受損的階段,這時候治療已經為時已晚,隨著我對慢性病的研究和認識加深,我們知道慢性病更重要的是預防。

    什麼是生活方式疾病?

    生活習慣疾病,也並不是明確的某一種或者一類疾病,指的是隨著我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變化,身體也隨之會發生某些變化。例如:經常熬夜的人群,會有神經衰弱的症狀,經常從事高壓力工作人群,會有偏頭痛症狀,三餐不定、素食人群,會有營養不良甚至貧血症狀。那麼這些亞健康的狀態,並不一定造成身體的器質性損傷,症狀不穩定,檢測指標也是時好時壞。

    生活方式疾病和慢性病的關係:

    目前非常嚴峻的問題是,生活習慣的變化,導致慢性病發生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年輕化。現在年輕人和中年人普遍受到學習和工作的壓力,同時又沒有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支援身體的健康。

    比如說,壓力會引致我們飲食失衡、暴飲暴食,而暴飲暴食戶會導致身材走形、發胖,發胖會導致激素失衡。那最終激素失衡會引致失眠症、偏頭痛、肥胖症等等,長期如此,就會導致身體激素水平紊亂,糖尿病、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等。

    這種由生活方式引起的身體狀態的變化,如果不加以干預(如:加強營養、改善睡眠、減輕壓力、科學運動等)後面會導致身體的功能失調,甚至是某些疾病的產生。

    因此,生活習慣疾病,可以看作是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狀,我們說預防慢性病,首先就要從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開始,我建議與其到時候去使用醫療手段,治療慢性疾病,不如提早做起,養成好的習慣。

    最後,我自己本人就是一個最有力的例子。2010年我的體重250斤,現在我體重165斤,當年伴隨我的偏頭痛、面板過敏、失眠,如今已經不見了,而且我已經有大約4~5年沒有去過醫院看病了,自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己的免疫力提升,即使偶爾有個感冒,2、3天就痊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西遊記》裡唐僧第一次被妖怪抓住就被吃掉了,後面的情節會怎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