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虎皮青貓
-
2 # 興趣點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講:
1、如果知道了結局和想象中的不一樣,想進一步看精彩過程,我會繼續看下去。
2、如果不想看劇中主演或電視劇拍的很爛,我就不會看了。
3、如果真無聊,也會繼續看下去。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講:
1、如果知道了結局和想象中的不一樣,想進一步看精彩過程,我會繼續看下去。
2、如果不想看劇中主演或電視劇拍的很爛,我就不會看了。
3、如果真無聊,也會繼續看下去。
但凡經常看故事(小說、舞臺劇、電視劇、電影都算)的人都知道,套路來來去去就那麼一百幾十種,大多可以在莎士比亞的作品裡找到原型。再加上廣電的嚴格稽核,真正能拍的就更少了。如何在有限的套路里,“戴著鐐銬跳舞”,成了編劇和導演們的重要課題。
實話說,除了極個別懸疑劇以及不以情節為主線的實驗電影,我已經很久沒碰到過“猜不出結局”的影視作品了。當懸念不復存在,鏡頭美感、角色真實感、立意高低等等情節之外的要素,則變得更有吸引力。下圖為實驗電影《李文漫遊東湖》
但如果我發現結局與當前劇情之間的巨大鴻溝,超出了我的腦補能力,懸念又回來了。沒錯,我知道結局,但我更感興趣的是編劇要如何把話說圓。舉個例子~
丁小花與王大磊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情侶,經歷諸多誤會之後終於冰釋前嫌,走到一起(劇情超過80%),我都以為要大團圓結局了。然而看完全劇的朋友告訴我,結局是丁小花成了王大磊的後媽,王大磊卻很開心……所以最後20%劇情到底是什麼?
當然,如果這20%編得不好,就比較膈應人了。比如《烈日灼心》的結局洗白三個罪犯,我就不太喜歡。明明什麼都沒幹,卻為了“保護孩子”甘願受屈——這哪裡是三個罪犯,道德水平比正常人都高出幾個層次了吧?有人說這樣亂編是為了透過稽核,就算它是吧,沒法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