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老師聊吧
-
2 # 靜話詩詞
本來沒想回答這個問題,感覺上兩位的答案實在有點說不通。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但會而且比今天科班出身的不差。而且他們會的數學知識今天人沒幾個懂得。相對來說那時候數學沒有今天這麼發達深奧,數字化。作為秀才不僅是學必修課,大學章句,中庸之道,孔子孟子,等等。還需要會黃帝內經,易經等等。易經中有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而又,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子醜寅某等等不一一細說,再有九宮八門。乾坎艮震,杜休生傷等等。這些相乘的變化就是我們所說的奇門遁甲。我們看神鬼小說,會經常提到一個詞語,掐指一算,其中的算指的就是計算。我們所說的黃道吉日也是安太陽執行軌跡推算出來的。這些現在被列為陰陽學,其實裡面需要大量的數學知識。我們知道的二十四節氣也是根據太陽南北迴歸線變化而推算。九章算術是中國歷史上一本很著名的數學著作。只是古代的東西沒有現在劃分的這麼細緻。一個秀才從詩文,醫藥,數學,易學無不涉及。總之一句話古代人的智慧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
3 # 盛漢將軍
先來回答第一道問題。我覺得古代秀才應該是會數學的,記得上學時就知道古人要學君子六藝。君子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也。其中“數”指的就是算數。記得當時初中數學書上介紹過九章算術,指的應該就是這個。
是不是隻會吟詩就中狀元?那你是想的太簡單了。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會吟詩作賦的如同沙子一般,不計其數,難道都能中狀元?。大家都知道古代從隋唐開始選拔人才主要靠的就是科考,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這一點也解釋了題主的第一個問題)。秀才往後再考就是進士,進士得第頭一名才叫高中狀元。唐之後,各朝代基本沿用唐科舉制度。可以說想中狀元比今天的高考還要難上加難。
-
4 # 老胡說三農
古代的秀才應該粗通數學,不過,那個時候的數學也就是現在我們小學時期的簡單數學。
至於你所說的“只會吟詩作詞就能中狀元”是不可能的!據說,古代的狀元考試可是非常難的,甚至比現在的學生考清華、北大還難。
古代的狀元在進入“考狀元”這個階段之前,要經過考“童生”、“秀才”、“舉人”等階段。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環節。每一個階段和每一個環節都不是說“自己的詩吟的好”就可以通過了。譬如,1904年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第一場“史論”的第一題:“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這些文字可能你都認識,但具體是什麼意思,有幾人能懂?
所以,古代的秀才想考中狀元可謂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光那些《四書五經》和“八股文”就需要學習許多年了。
回覆列表
會數學是會一些,但充其量也就是算術知識罷了。
我們知道,科舉制度惡考試科目裡沒有數學,從應試教育的觀點推斷,古代人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詩詞和研究八股文上了。著名的四書五經裡沒有數學,中華文化中數學的比重也很小。
但是,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必備的算術知識還是要學的,尤其是讀書的秀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