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不要吵了775

    應該比那些皇親國戚的命運還要悲慘,因為太監和正常人不一樣,大家都懂得。眾多的的皇親國戚,除了老祖宗留下大量土地和財產外,沒有一點點的自謀能力,最後沒落,下場一個比一個慘。而太監除了伺候主子,還會幹什麼?他們又沒有那麼多的資產,主子突然不要他們伺候了,他們會生活嗎?所以,下場只能比他們的主子還要慘。

  • 2 # 寂寞的紅酒

    1923年皇宮裡發生了一場大火,燒了建福宮附近的的很多房子,裡面有不少珍寶。經過清點,溥儀發現身邊的人都弄虛作假,偷盜成風,溥儀大怒將太監們都驅離了皇宮,這些太監按照級別領到一筆遣散費,首領太監200元,小太監僅得20元。

    一些首領太監本來就頗有積蓄,拿著錢出去買田置業,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普通的太監由於長期生活在宮裡,已經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因此靠著太監養老義會安度餘生,過著清貧的生活,現在的中關村原來就是太監養老義會置辦的太監公墓。

    一些身強力壯的太監自力更生出去做工養活自己,過得比較清貧。

    一些進入了寺廟當了和尚,他們過得還算不錯。

    大部分的太監由於沒有攢下積蓄,又不能自力更生,因此流落街頭,成為乞丐和難民,在飢寒交迫中度過了餘生。

    此外,還有一些太監在溥儀跑到東北當偽滿洲國皇帝的時候跑去東北投奔舊主子了,但沒幾年滿洲國倒臺,這些人再次被趕出了皇宮,四處流浪。

  • 3 # 天然健康milk

    一、民國時期(1923-1949)

    1、有錢的太監。一般是上層的太監總管,約三四十名。因為平日皇帝、嬪妃的賞賜頗豐,大都在北京置辦了田地家業,衣食無憂,甚至不乏娶妻納妾之人(當然是不可能有子嗣的,所以太監又被人詈罵為“絕戶”)。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慈禧、隆裕身邊的紅人張祥齋(小德張)。這位紅極一時的太監總管,出宮後與袁世凱私交甚密,因為善於趨炎附勢、結黨營私,一時間「貴比王侯,富敵天子」,同時經營著綢緞莊、當鋪、糧店等好幾家買賣,在京津多處置辦了奢侈巨宅。他納福娶了四個老婆,連過繼的兒子也有三個老婆,公館裡包括花匠、廚師、門衛、丫鬟、老媽子共有三十多人。由於他的敗家兒子花天酒地,大部分家產很快被揮霍散盡。建國後,僅存不多的家財也被沒收充公,被送去改造,晚年落魄為一名街頭小販,以油炸果子為業,1957年病逝,雖然不風光,但也算體面。

    2、普通太監。約有三四百人。大部分太監自小淨身入宮,身無長技,只能指望依靠太監養老義會安度餘生。太監在宮中當差時,固然是有尊卑之分,但在宮外,他們卻有一種行會式的互相扶助組織,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初年間,這種組織有相當的公積金,供養老、埋葬之用。號稱“中國矽谷”的中關村西區,倒回六十年就是太監養老義會置辦的太監公墓,是一片荒涼的墳場。據 @清舟已過 補充,中關村,建國前叫中官村(中官是對太監的別稱)。舊社會看不起太監,即便有錢少有人肯接近,所以,太監一般很早就做好了打算,把寺廟作為晚年退路。年富力強的時候積攢一些錢財,買地捐給寺廟,拜寺廟主持為師,再或者捐助一些方外人修建寺廟,出宮後方便到寺廟安身。到清末,北京城郊共有26座這類寺廟,大多集中在海淀區,有定慧寺、立馬關帝廟、裕華庵、福壽寺、素雲觀等等。這些寺廟,特別是興隆寺,不屬於普通的“子孫緣”,而是一座“兄弟廟”。進寺的太監,出宮前就必須至少交納太監養老義會一百塊錢,否則連門檻都甭想邁入。出宮後,還要在這兒義務服四年勞役,無不軌行為,才能夠被正式收納。明清兩代,住寺的太監大都是極為有錢的。在宮內有權有勢,出了宮,仗著銀兩,依舊可以站在別人頭上。比如李蓮英副手、管玉璽的首領太監劉多生(法名劉誠印),是跨越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元老太監,深受慈禧恩寵。出宮後,拜在白雲觀方丈耕雲門下,靠著財勢威望順理成章做了這個廟的方丈。到了民國,太監集體被逐出宮,太監們都沒了飯轍,寺廟的門檻也變了,既使出宮前沒交過錢,只要租得起一間房,也能在這兒湊和著住下。按太監的話說,興隆寺,這時成了“雜八地”。

    3、貧寒太監。最次者,如果一個太監囊中羞澀連丁點房錢都交不起,太監養老義會不是善堂,那只有流浪街頭、忍凍捱餓的份兒了。出宮後頭一年,約三百人流落北京街頭,次年少了近半。太監孫耀庭有幸入了寺,據他回憶,在太監被溥儀驅逐出宮後的三年,即1926年,北京萬壽興隆寺尚有40多位太監,孤苦地討生活。出宮之後,我們這批太監痛苦極了。一方面是生活無著,找不到工作,還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習慣紫禁城外面的社會生活。比如說,我們在大街上個廁所都成為問題,進男廁所呢,還是進女廁所?在被逐出宮的太監中間,大約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財物,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蓋房,自立家業,大部分的窮太監則流離失所。我同二十多個窮太監,最初住在北長街的興隆寺,一天吃兩頓飯。冬天,人家只管爐子不管煤,我們就得天天上街去,揀煤核來燒,在衣不禦寒的情況下,不生爐子可怎麼過呢?如果不是解放,我們這批生無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凍死在街頭垃圾箱邊。

    1932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後,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溥儀稱帝。偽滿洲皇宮(因避諱日本天皇的“皇”字,改稱為“滿洲國帝宮”)又重組了宮內府。老太監王士清受令從興隆寺挑了三個機靈的太監去“新京”伺候溥儀和皇后、妃嬪等人,其中包括孫耀庭、馬德清等人,人數不多,內廷勤務外廷隨侍,不過三四十人。好景不長,紙糊的皇位沒幾年就隨著日本人頹敗而倒臺。自從再次被逐宮後,太監流落四散,個別回到京城去當了私宅的內務管家。民國有段時間,僱用太監成了京城富人堆兒裡擺闊的一個標誌。幾個富貴的闊主兒,以錢誇富而僱用了太監。一來是過過皇上老兒的癮,以此擺譜;二來是大多有三房四妾,為防誨亂,也不失是個招數。但這是少數的,也是暫時的。覆巢之下無完卵,在國事飄搖的年歲裡,這些身如浮萍的太監也只能求個寄身之所,最終也難敵大勢,隨波逐流。之後二十餘年,歷經抗戰、內戰至北平解放後,在世的已所剩無幾。

    二、建國後(1949-1996)

    1949年解放後,政府將尚未過世的八九個太監集中贍養,從原先的太監養老義會接過了這些人的生養死葬,好似一個公立養老院。起先被安排在藍靛廠長春橋23號院,與貧農合住,此處原是立馬關帝廟的廟產,有10多間房,都是油漆彩畫、雕樑畫棟的瓦房,對被劃為地主成分的太監而言,待遇不算壞。由於身份特殊,當時每人每月有16元的生活補貼,稍懂文墨的安排去「北京寺管組」管理全市寺廟,工資翻倍。比如前面提到的孫耀庭,因為又機警又識字,建國後被安排在「寺管組」當了6年出納,每月工資35元。當時的最低生活保障工資只有8塊錢,物價便宜是重要原因。當時大米1斤只要1角2分錢,麵粉1角5分,豬肉都是吃供應,肉價只有5角左右。這幾個太監相互照應,有錢有閒,日子過得還算舒心。1957年,太監們集體搬到了北長街萬壽興隆寺(這裡從清乾隆年間起就是太監的養老寺廟)。1964年,又從興隆寺搬到廣化寺。1982年,在世的太監只剩下孫耀庭和馬德清二人。他倆在廣化寺住一處,馬德清住西跨院,孫耀庭居於東跨院。政府給他倆安排了一個法號覺修的老和尚照顧他們。我現在住著兩間北房,要想吃什麼隨時有人替我去買,病了,公家管醫療。前些日子,我腿上患丹毒,走路不方便。外屋負責照顧我的同志,就攙著我去醫院瞧病。有時候上汽車困難,他就用三輪車拉我去醫院。說實話,自己的親生兒女也沒有這麼周到。1987年,馬德清過世,終年91歲。1996年,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逝世,終年94歲。

    至此,維繫了數千年的中國宦官曆史真正意義畫上了一個句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說出一句曾經讀過具有畫面感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