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人教書
-
2 # 考古學酥
說實話,這個問題大概是我在學習考古這門專業的第六年之後才認真的思考的一個問題。這主要是由於我在最初幾年的考古發掘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墓葬,當然也更沒有碰到過古人的屍體了。
實際上,在考古發掘中,即便是墓葬發掘,也很少能夠發現古人的屍體。因為人類的屍體是有機質,往往年代久遠,已經腐爛了,所以,考古發掘中,大部分能夠遇到的是人類的骨骼。而且,在中國的南方,由於土壤酸性較強,人類的骨骼儲存很差,也是很難被發現的。
當然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說在新疆地區,由於氣候乾燥,有些屍體能夠長久的儲存下來,類似於乾屍,比如說很出名的“小河公主”,在中國的南方,有些墓葬密封性強,且天然處於飽水環境中,使得屍體與周圍溶液處於一個化學平衡狀態中,反而也有儲存下來的例子,比如說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以及連雲港的淩惠平墓,屍體都很好的儲存了下來。當然這些都是個例。
那麼這些屍體在考古發掘之後是如何處理的呢?
首先,這些屍體是文物,也是包含了重要歷史資訊的標本。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比如和可以提供古人的疾病、食譜、喪葬觀念等等有用的資訊。在研究之後,這些標本會被博物館或其它考古研究機構收藏,還有些被陳列在博物館的展廳中,以讓公眾參觀。
不過以我個人的經驗,大部分來博物館看“屍體”的人,比如參觀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和連雲港博物館的淩惠平,都是為了獵奇,實際上,當我們在參觀這些“屍體”的時候,更應該去理解屍體主人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也要對屍體本身抱有敬畏之心,別沒事狂拍照,甚至丟硬幣……
再說說古人的骨骼吧。其實這些人類的遺骨,與屍體一樣,都是具有科學價值的標本,考古學家從骨骼中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身高、性別、年齡,種族,病理,透過對骨骼的同位素分析可以判斷其生前的食譜、和是否有遷徙現象。所以說人骨是研究人類起源、演化、遷徙等重大學術課題的重要資料。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標本會提供更多的有用資訊給我們。
那麼,考古學家如何處理這些骨骼呢?一般來說,會被博物館和研究所收藏,但也並不是全部,有些人骨會被妥善的再次掩埋,考古學家雖然不得已挖墓,但同樣也是一群對古人飽含敬畏之心的人,我們會妥善的處理人骨。
最後,需要說的是,考古學家敬畏歷史、敬畏自然,也同樣敬畏古代先民建造的每一座城,敬畏他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只要是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遺物,從一塊陶片到一件銅鼎,從一粒種子到一塊人類骨骼,都既是我們的研究物件,也是我們的保護物件。因為這正是考古學家的職責所在。
回覆列表
考古發掘不是逢墓比挖,而是搶救挖掘。何為搶救性挖掘?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古墓遭受到地下水侵襲,盜墓者盜掘或者載墓地附近進行基建時(水庫,道路),必須要對古墓進行考古發掘以便保護古墓以及目中文物。
至於墓主人到底如何處理。這就關係到墓中屍骨是否儲存完好,有些千年古墓因為歷史的原因,屍骨早就腐朽。
要是墓中有屍骨,必須對屍骨保護,而不是亂丟。保護的措施有放在博物館珍藏,供科學研究(古生物學,醫學等)以及世人參觀。
藏於博物館著名的屍體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世界上唯一一具千年溼屍“辛追”。日本人為了這具屍體的兩根頭髮,不惜花重金。但遭到周總理一口否決。美國還想以月球上的礦石換取頭髮,但也遭受到拒絕。
新疆出土千具乾屍也收藏在全國各大博物館。但若是儲存不完好的屍骨,看起來嚇人的一般放在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