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間

    謝謝邀請。我不是一個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是一個普通的老農民。只能把自已觀察到,體會到的個人覌點談一談,和大家分享,不對之處望諒解。校園霸凌施暴者和受害者在校園近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對於霸凌施暴來說,主要是家庭教育嚴重的缺失或者偏離。現在家庭中,多數家庭一至二孩,家長十分寵愛,孩子變成了父母的小心肝,小寶貝,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健康,學習,吃穿或興趣愛好,不注重孩子的德育教育,在家庭中孩子至上,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得到約束,養成了孩子小少爺,小公主的脾氣,家長說不得,罵不得,在家養成了老子天下第一,天為大,我為二我行我素的性格。進入校國後,把這種惡習從家裡帶進校園。在和同學相處時,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的理念在腦海裡蕩然無存,遇到和同學的矛盾或看見不順眼的同學就採取暴力手段,在同學中扮演了老大的角色。作為受害者一方,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管的比較嚴,孩子從小養成了怕家長,性格懦弱,有事不敢向家長透露,在老師和同學眼裡都不太受歡迎,有事也不敢向老師彙報,自已默預設受,遇到欺凌者只能認受,或用錢了事,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其次,學校的管理不到位。現在學校有一種現象,對於有毛病的孩子,老師大多數放任自流,不願管,不願管,惹不起,朵得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什麼?因為多數家長願意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已的孩子,但有部分家長如果老師對自己的孩子管的太嚴,就會感到老師對自己孩子有偏見,到學校鬧事,最後的結果輸家往往是老師,而不是家長和學生,造成了老師不敢管的原因。還有學校的處罰力度不夠,在過去常有學生被開除,現在很少,不能對施暴者形成有效的扼制,這樣就減少了施暴者的心裡壓力,對施暴者來說沒有付出應該承擔的代價,會重複同樣的錯誤。要杜絕這樣的現象,學校要大膽管理,對施暴者加大處理,該處分就處分,該開除就開除,不管任何人,一視同仁,這樣才能杜絕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 2 # 水說心理話

    感謝邀請,近幾年,校園霸凌事件時常發生,超過我們想象的是,校園霸凌事件不再是孩子間的打鬧,而是上升成為了性質十分惡劣的刑事案件。從此類事件中,受傷者通常為女性,他們被虐待、毆打甚至被侮辱人格等等,光是看,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受傷者當時的那種無助與痛苦。

    但是,為什人校園霸凌事件中有人成為了施暴者,有人成為了受害者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無論是哪一方,其實都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他們在不同的心理傷害下直接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我們可以發現,校園霸凌事件通常發生在初中以及高中這兩個階段,而在這個年齡階段,心理發展進入了青春期,而青春期十分主要的一個特點便是情緒的波動性以及強烈的心理矛盾。在這種心理特質的影響下,如果來自於父母或者家庭的影響是不正面不積極的,那麼,這些孩子就是在經歷一種心理扭曲而無法復原的狀態,所以,他們拉幫結派互相壯膽,利用欺負他人的這種行為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當他們從中感受到了一種以他人痛苦為快樂的快感之後,這種事件就會不斷升級,以至於最終可能導致無法彌補的罪行。

    有人十分好奇,為什麼這些被欺負的孩子不能去報警、告訴家庭和老師呢?

    也許對於平常人來說,受到欺負之後即使不能反擊,也要合理申訴,但是這些被欺負的孩子卻一直忍氣吞聲,直到無法隱瞞最終被他人曝出。結合上述所說,這些被欺負的孩子同樣來自於不完整的家庭,所以,他們的潛意識心理本來對於孤獨、恐懼和無助有著直接的感受,而在受到人身威脅之後,這種感受則會更加強烈。中國對於校園霸凌的懲罰力度也相對偏弱,所以這也導致了很多不該發生的事件出現了。

    央視採訪過一個校園霸凌事件中處於施暴者身份的女孩,但是她的身份十分特殊,因為做為施暴者的她曾經也是一位受害者。記者問她:”為什麼你要對那個女孩那麼狠“?這個女孩回答:”我也不知道,就感覺越打就來勁,感覺就像是瘋了一般;我打的時候特別的憤怒,我憤怒的不是別人,而是我想到了自己,為什麼當初的我不反抗,為什麼我打的這個女孩不能反抗呢?我越想就越生氣“。這個17歲的女孩最終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10個月刑拘。

    每次看到這些影片都很心痛,施暴者理應受到懲罰,但是,他們雙方都應當接受一個良好的心理教育,這才能讓她們在今後能夠更加健康的走下去。

  • 3 # 四維9835073

    謝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多施暴者他們可能也是被施暴對像,心理不健康,生存環境不健康,缺失愛的呵護及學校家庭的正確引導和法律監管的漏洞等等因素所導制。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恐懼,懦弱的心理反射到學校的失查及簡單的處理方式甚至是不關心不作為不能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導制被施暴者孤立無援且懦弱不敢聲張。作為父母,不細緻不關心不和兒女細心的溝通,不能第一時間發現兒女的心理和外表的變化,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校園霸凌,必須以學校家庭社會法制共同作為成立有效機制和監管,同時對未成年犯罪加大打擊力度,還學園一遍淨土。

  • 4 # 又又又又又寶

    相對於同性戀是不是有心理問題來說,校園霸凌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才是有心理問題。

    施暴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問題去傷害別人,將自己的樂趣,痛苦都建立在受害者身上。

  • 5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在校園霸凌中,出現的施害者與受害者大多數是未成年人。很多成人驚異於這些未成年人的殘酷與冷漠,但其實,這並不意味著那些施害者以後就會是十惡不赦的壞人,這與他們所處的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有很大的關係。

    人的內心有溫柔、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但也有殘酷、具有破壞慾的一面,這兩部分會隨著人的成長過程一起動態發展。

    在人小的時候,這兩部分都會天真、直接地展現出來,比如,幼兒面對母親時會露出笑容,婉轉依戀,但看到會飛的昆蟲時也喜歡去捏它,撕掉它的翅膀,這便是人性兩面的體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社會化的加深,超我會開始漸漸指導我們的行為,教我們壓抑負面的部分,發揚正面的部分。

    但在青春期時,由於體內荷爾蒙的激盪,我們的內心也會迎來一段激烈動盪、混亂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我們充滿熱情、相信理想,卻又懷疑一切,容易沮喪。我們想用力地愛,也想用力地恨。我們想掙脫既有的束縛,想找到自己,活出自己。

    有很多校園霸凌事件的內部心理因素便在於此。

    那些施暴者,他們因著過往童年成長經歷的影響,在自我認同時趨向於以霸凌的方式證明自身的力量感和價值感,或者這是一種反向形成,以此來逃避內心的恐懼與自卑。

    對於這些霸凌者來說,他們的力量感其實是一種虛幻之物,前者也許能在校園呼風喚雨,但進入社會後,當他面對比自己力量強大得多的存在,此時內心的痛苦相較其他人來說也會劇烈得多,很容易產生自卑與恐懼。

    而後者,由於他內心早就存在著恐懼與自卑,欺負他人帶來的能量感就彷彿吸入的毒品一樣,只能緩解一時之苦。效力一過,內心的自我譴責反而會加深恐懼與自卑,他就這樣一直不斷陷入惡性迴圈。

    因此,在校園霸凌中,需要幫助的不僅僅是受害者,施害者亦然。

  • 6 # 暖心理

    非常感謝題主提出這樣有價值的問題,讓大家對校園霸凌事件有一個深度的思考。所有發生的事情,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反映著了人性一部分,人是一個善惡綜合體。在某些情境下會激發人的善,在另一些情境下又會激發人的惡。

    從氣質型別角度來說,校園霸凌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具有不同氣質型別。氣質是與生俱來的是人格的先天基礎。古希臘著名的醫生、哲學家希波克拉底將人劃分為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鬱質四種類型。一般來說,施暴者多屬於膽質汁型別,受虐者多屬於黏液質。施暴者的性格特徵比較自我為中心,霸道和衝動,在人際關係上方面,有能力鼓動一些人與他為伍。而受害者性格多內向、害羞、怕事,在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在學校中十分孤單。缺乏與朋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

    從個人經歷來說,施暴者很可能自己也遭遇過暴力的對待,當他作為弱者被欺凌時,內心的憤怒和惡意不能正常表達,被壓抑了下來。但是這股壓抑下來能量不會自動消除,當他們面對比他弱勢人時,壓抑在內心惡和憤怒就會肆無忌憚的發洩出來。另外,他們討厭自己內在弱小的部分,當在看到別的人弱小無助時,就會怒不可遏,導致霸凌事件的發生。

    從意象對話角度來看,施暴者內在存在著一對關係不良的子人格,一個子人格是殘暴者,另一個子人格軟弱者。殘暴者討厭軟弱者,軟弱者懼怕殘暴者,其實在施暴者內心已經形成嚴重的分裂。如果針對施暴者進行心理治療,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調整他內在這一對子人格的關係。而受害者內在也有一個軟弱的部分,與施虐者不同的之處是他們內在缺乏一個有力量的子人格,沒有力量對抗強勢的,對於受虐者諮詢目標就是要發掘他內在力量部分,並培養這部分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皇罰球太少真的是因為他太強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