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T的寶藏
-
2 # 江湖小曉生
張獻忠被射死以後,大西軍亂成了一團。這個時候他的四個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以及艾能奇聚集到一起開會,商量著接下來該怎麼幹。
孫可望給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認為應該把大西軍帶去廣東,如果情況不對可以乘船出海,去海南,去南沙群島都可以避難。
可是李定國卻堅決表示反對:老孫啊,你想要走絕路我不攔著你。這意思很明白,乘船出海是絕對不可取的。而到了廣東則就退無可退了。
為此他們再次商量了一番,這才決定將大軍轉移到雲南。他們在雲南滅了沙定洲的叛亂,又與南明永曆帝交好,最後投靠了永曆皇帝,堅決抗清。
可以說,李定國的這個決定是非常妙的。為什麼他們不能去廣東呢?因為大西軍的航海技術不達標,而且孤懸海外沒有供給,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大陸早晚都是個死。
去雲南就不同了,因為雲南旁邊還有緬甸,還有越南、寮國、高棉等等這些大陸。只要有陸地,那他們就有退路,而且隨時可以反攻回來。
同樣的道理,吳三桂南下的時候,永曆皇帝朱由榔退無可退,也只能從雲南改道前往緬甸,他是不可能去海南,去南沙群島的,去了那裡就徹底沒有希望了。
永曆帝去緬甸的時候,廣東廣西都已經是清軍的地盤了。李定國手裡一手好牌,居然被他打了個稀巴爛。本來兩蹶名王的威名傳播出來以後,李定國就已經是令滿清膽寒的人物了。
可是由於跟孫可望之間的內訌,使得南明朝廷先丟了湖南南部,又丟了貴州大部分地區。廣西和廣東不久之後也被清軍攻破,以至於南明軍隊只能選擇退守雲南。
十八日至井亙。黔國公沐天波等謀奉由榔走戶、獵二河,不果。五月四日,緬復以舟來迎。明日,發井亙,行三日,至阿瓦。阿瓦者,緬酋所居城也。又五日至赭硜。陸行者緬人悉掠為奴,多自殺。惟岷王子八十餘人流入暹羅。緬人於赭硜置草屋居由榔,遣兵防之。 十七年,定國、文選與緬戰,索其主,連敗緬兵,緬終不肯出由榔。---《明史》
李定國打仗的確有一手,可是他的地盤是越來越小,不僅跟孫可望處不好關係,跟劉文秀、白文選這些人也都鬧翻了。
最終連永曆帝都跟他失散了,他在無奈之下,只好退守到了西雙版納的勐臘地區,而永曆帝此時根本無路可逃,除了去緬甸,沒有第二條路。
如果想要出海,必須要先去廣西或者廣東,可惜這倆地方都被滿清給佔領了。除非想要被活捉,否則根本去不了。
而他們逃亡的方向,本就是朝著西南角去的,為此逃亡到緬甸是最合適的。李定國已經救不了永曆帝,這是可以肯定的了。
緬甸是明朝的藩屬國,對沐天波有敬畏之心。永曆帝帶著一幫大學士,以及末代黔國公沐天波前往緬甸。為什麼要去緬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緬甸曾經是大明朝的藩屬國。
明朝也曾經創造過萬國來朝的局面,當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吸引了無數小國家前來朝貢。作為緊挨著大明朝的緬甸,自然也不會例外,他們早就想要一睹大國風範了。
為此緬甸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一直受到雲南黔國公沐王府的管轄。這次聽說沐天波親自到了緬甸,嚇得緬甸王差點跪下。
沐天波也是仗著自己在西南地區的威信,所以才會大膽地帶著永曆帝前來緬甸避難。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緬甸國王也是個背信棄義的小人。
緬甸國王發現明朝自身難保以後,立刻意識到,這一代黔國公沒什麼出息了,居然帶著皇帝來避難。所以對他們的態度有了一個大轉彎。
沒多久緬甸國內又發生了叛亂,造反成功的新國王,對永曆帝他們就更差了。除了永曆帝和十幾名隨從以外,其他人都被緬甸的新國王給殺了,包括沐天波。
十八年五月,緬酋弟莽猛白代立,紿從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圍之,殺沐天波、馬吉翔、王維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詳《任國璽傳》。存者由榔與其屬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臨緬,白文選自木邦降,定國走景線,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明年四月,死於雲南。六月,李定國卒,其子嗣興等降。---《明史》
緬甸的變故也使得永曆帝陷入了窘境,最終吳三桂帶著大軍前來,緬甸王不得不將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永曆帝跟著吳三桂到了昆明後,被他勒死在了昆明。
去南沙群島的計劃,並不實際。南沙群島真的是一個好去處嗎?去旅遊還算不錯,畢竟那邊風光無限。可是帶著千軍萬馬前去南沙群島,這是很難辦的一件事。
為什麼呢?因為南沙群島的陸地面積,實在是太小了。每一座島嶼面積都不大,如果分開把守的話,那麼軍心渙散就成了常態了。
大軍無法集中起來,也不利於命令上傳下達。為此要想反攻滿清,基本上會成為泡影,可能過幾年這些人都得跑了。
海島上過一兩天可以,但是千軍萬馬在海島上過幾年的功夫,這些人根本吃不消。沒有正常的飲食、醫療,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最大的痛點當然就是航海技術的問題,為什麼南宋亡國的時候,他們都上了船,偏偏不敢出海?因為海航技術不過關。
明朝雖然在鄭和時期有了很高超的航海技術,可是這些技術伴隨著海禁釋出以後,基本上都失傳了,就算流傳下來,那也是掌握在滿清手裡,永曆帝手裡的資源太少。
由此可見,把大軍遷徙到南沙群島,是一件非常不靠譜的事情。當年李定國覺得不靠譜,後來的永曆帝自然也會覺得不靠譜。
總結:實力強大,去哪裡都沒人瞧不起你。永曆帝最失敗的地方,那就是手裡實在是沒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兵馬。李定國跟他失散以後,他手裡就無兵可調了。
到了緬甸以後,人家一看你勢單力薄,當然不把你放在眼裡。你看吳三桂過去的時候多豪橫?為什麼?因為人家手裡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所以說不管是逃到南沙還是緬甸,如果自身不夠強大,逃到哪裡都是要受欺負的。只有自身強大了,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尊重。當然了,真正強大了的話,永曆帝也不用逃亡到緬甸了。
參考資料:《明史》、《南明史》
-
3 # 七月食瓜
先介紹下南沙群島:位於南海的最南端,島礁最多、群島散佈最廣,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
只有臺灣的鄭成功,還算是有些海上資本,但是鄭成功忠於隆武皇帝朱聿鍵,而不忠於朱由榔。
原因:在隆武帝死後,南明出現了兩個政權,分別是朱聿鐭建立的紹武政權、朱由榔建立的永曆政權。然而這兩家明朝遺脈不但不團結抗清,反而彼此之間大打出手,完全沒有國家民族的大義。這些應該讓鄭成功看透了南明政權是個什麼樣的存在,所以他一直都未曾向朱由榔表達過忠心,南明的部分官員也不信任鄭成功。所以,南明如果去了南沙,也守不住南沙。更何況南沙群島島礁眾多、島群星羅棋佈,如果固守一島,那無疑是給清軍建立了一個活靶子,只要久困就能取勝。而如果把力量分散到各個島嶼,大家各自為政,那麼結果有3種可能:1.南明實力本來就弱,再分散幾乎無兵能守,很容易被各個擊破。2.以南明的內訌史,保不齊沒幾年就又冒出了永曆帝第二、永曆帝第三等等無數小政權,沒等清軍來大家就自己打得不亦樂乎。3.明末的海盜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時不時給你的補給船來那麼一下,夠明軍吃一壺的,外加上當時的荷蘭虎視眈眈,永曆帝跑那麼遠,孤懸海外,難免會動歪主意,把永曆帝當作傀儡政權也有可能。那麼去南沙群島方案是不靠譜的。
-
4 # 揚帆去遠航007
人不學習,沒知識,沒常識,多可怕?
南沙距離中國大陸很遙遠,明朝末年不是所有船隻都能到達那個海域的,南沙絕大多數都是珊瑚礁,受潮汐影響難以住人,而且島上無法自給自足,靠大陸提供補給很難做到,你的想法是天方夜譚,是在用今天的條件想象數百年前的事物了
-
5 # 再闖天下19590419
中國的末代皇帝都有兩個共同點,一是昏俑無能如唐後主李昱、宋徽宗趙吉、明萬曆等。二是環境所迫如明崇貞帝雖敬業但績重難返,至於南明小皇上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
6 # 自由人84173
搖搖欲墜的大明天下腐敗到根深蒂固已經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哪裡還能退守南海群島堅守的生存能力,再退也是死路一條。退守南海堅守的想法是站著說話不要痛!明朝還能有再生的土壤和再生資源嗎?再掙扎也是秋後的螞蚱蹦噠不了幾天長痛不如短痛大事已去哪裡能有換魂藥。反清復明吶喊倆個多世紀,滿清天下從根開始糜爛不可救藥才有了中華民國。哪能堅守南海就能有期望,整個大明王朝存活的時候已經苟延饞喘堅守南海退守就是一個黃粱美夢。
-
7 # 普天之下眾望所歸
擁有江南半壁江山都不能與滿清對抗,更何況幾個在當時還屬於鳥不拉屎的島嶼。明朝末年的君臣都沒有戰略眼光,只知道內鬥。
-
8 # 來點腦力值
不是退不退守的問題,而是究竟能不能贏的問題。明朝坐擁中華大地的時候,依然沒有辦法將滿清扼殺在遼東,退守到南沙群島又能怎麼樣呢?經濟體量已經是天壤之別,臺灣鄭氏的下場又如何?南沙群島總不會比的過臺灣吧。
打仗要憑藉的東西有很多很多,也不光是我們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就比如永曆皇帝這三者全佔了,但是一個餉銀,一粒糧食都拿不到,那還有誰願意為你賣命?真就靠著反清復明的大義?在當時那的確可以說是民族氣節,可真正一心為明的又有幾人?要是真有人成功了,難道還真的把大明皇帝重新推上去?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怕不是石樂志哦!
扯的有些遠了,但總之明朝滅亡是歷史註定的事情,不是退守到南沙群島就能夠將滿清打回去的,畢竟歷史就擺在我們面前,不論康乾盛世到底有多少水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清末時那麼多能人志士最先提出的是思想全部都是救”帶清“,再之後的發展才發現,封建的滿清是無藥可救的。
我這麼說是想證明,滿清的的確確的被中原的漢人所接受,並不是當時的人們有多麼沒有骨氣,太過昏悖,而是滿清確實做了些事情。
-
9 # 檢檢子
南沙群島遠點兒,我們中中國人的軍艦去的時候就是現在,以前沒有這麼厲害。
還有明朝已經不行了。明朝皇家子孫滿堂,待遇已經超過明朝自己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改朝換代了。就像現在美國一樣
-
10 # 當代曹植
南沙群島距廣州數千裡,且風高浪急,以當時永曆政權的航海技術,很難到達,況且永曆政權的船隻皆為河船,沒有海船。當然,可以購買遠洋商人的商船來運送。
但是,南沙群島的島礁太小,最大的太平島只有0.43平方公里,無法承載大量人口。
倒是南沙群島的南邊有個納土納群島,兩千平方公里,當時無人居住,適合永曆政權前往避難,然後徐圖加裡曼丹島。
歷史上,明朝末年,張傑緒在廣東沿海抗清失敗,率眾退到西沙群島,由於西沙群島太小,張傑緒等人又來到納土納群島,並建立政權。1870年,其政權被荷蘭殖民者消滅。
回覆列表
戰爭都是打的經濟戰,鄭氏家族,坐擁大軍,水軍赫赫生威。盤踞臺灣,傲視江南,都不能夠充分補給,最後被施琅攻破澎湖,就投降了。
當時的臺灣,沒有現下這樣發達,但有當地土著在島上狩獵,有沿海移民在平地耕作,甚至荷蘭殖民者也瞧上了這塊寶地,修了赤嵌堡壘,作為貿易中轉站。鄭成功在大舉進攻南京失敗後,廈門、思明所巴掌大點兒地,已經不能支撐起鄭氏人馬了。
聽說臺灣比較富庶,可以作為根據地之後,鄭成功遂率大軍攻破荷蘭城堡,佔了臺灣。但國姓爺很快就發現,臺灣並不富庶,很多地方都是蠻荒之地,需要很長時間地開發。因為如此,許多將領並不願意從內地遷來臺灣,直到國姓爺嚥氣之時,繼承人鄭經依然賴在廈門。
臺灣這個寶島尚且如此,何況南沙群島?雖然資源富庶,但遠遠不夠幫助永曆帝立足。因此,走向緬甸,比去海外要靠譜得多。何況當時從廣西離開之際,孫可望的滇黔根據地,還有相當的實力。而在雲南被追擊之時,永曆朝廷已經失去了出海口,只能倉皇逃入附屬國緬甸。
國姓爺鄭成功
永曆帝朱由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