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樓說
-
2 # 歷史大學堂
“乾隆下江南”曾是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眾多的歷史懸疑讓人猜測遐想。市檔案館的賈麗琴研究《清宮揚州御檔》發現,為迎接乾隆首次南巡,揚州在沿途道路、名勝古蹟修建行宮、修橋鋪路,可謂煞費苦心。
據兩淮鹽政吉慶在《奏為聖駕南巡兩淮商人程可正等公捐百萬銀兩事》奏摺中稱“江省幸蒙恩允南巡,萬姓歡騰,淮商倍切所需費用久願公捐,其踴躍難形情狀”。雖然乾隆首次南巡到底花了多少銀子並沒有明確數字,但是光揚州鹽商助其南巡就捐了100萬兩銀子。
-
3 # 鯨落文化
關於乾隆南巡具體花了多少錢的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但根據當時的說法,乾隆的一次南巡,地方官為了迎駕,已經把那種中產人家折騰乾淨了。
按照這個說法計算,乾隆六次南巡的總花費不會比和珅貪汙的數字少多少。請注意,乾隆南巡的規模空前浩大,方方面面都要花錢。而且乾隆又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明明花100萬就能解決的問題,他非要花上500萬。
-
4 # 公元鄭
雖花銀子多,但花的值,有些時候感覺入不敷出但也可以提現當時的盛況。也是穩定社會等一系列的政治話題。也許我回答的不全面,可是處於政治角度是花多少也應該。
乾隆在位六十年(外加太上皇又近三年),期間分別於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連續六次南巡。如此興師動眾,無疑是紛紛擾擾,勞民傷財。
以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為例,其於當年正月出發,由直隸入山東,然後沿京杭大運河南下,途經德州、泰安、曲阜、兗州、清河、高郵、鎮江、丹陽、常州至蘇州,三月到達杭州。同年五月回京,歷時五個多月。
皇帝出遊與尋常人外出當然大不相同,其排場、其規模及其帶來的開支都是極其驚人的。據事前打前站的護軍統領努三等人的勘查,南巡途徑直隸、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其中旱路一千七百五十八里,計三十三站;水程一千三百四十六里,計十九站。
回程有旱路一千四百四十二里,計二十八站;水路一千二百九十四里,計十七站。來回全算起來的話,其中南下路程三千一百零四里,北上二千七百三十六里,往返總計五千八百四十里,全程共計九十七站,平均每天得走六十里。
乾隆每次南巡,路上都要花上四五個月,用船達四五百隻,隨駕當差的官兵往往在兩三千人,全程用馬六七千匹。此外,各地官府還得徵召成千上萬名役夫沿途提供後勤等方面服務,其人員、金錢的用度可真不是小數目。
以首次南巡所需的兵丁、馬匹、船隻等為例,其中即包括隨行大臣三十二人,侍衛章京六百一十一人,官兵兩千五百五十九名。大臣每人給馬五匹,侍衛官員給馬三匹,護軍、緊要執事人等每人二匹,其餘每二人用馬三匹,合計需馬六千六百九十餘匹。這六千多匹馬用到江蘇宿遷即止,因為後面主要乘船南行,因而江浙兩省還需為南巡團準備約四千匹馬。
用船方面,乾隆乘用的御舟是特製的安福艫,另有翔鳳艇作為備用。各大臣則給二隻或一隻,侍衛官員或二三人一隻或四五人一隻,隨行兵丁或八九人一隻或十數人一隻,總計需用船四百四十餘隻。
南巡無疑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以御道為例,其標準是幫寬三尺,中心正路一丈六尺,均要求堅實平整。所經道路,一律黃土鋪墊,清水淨道,即便石板石橋也不例外。河道狹隘之處要加寬,遇障礙要拆除,必要時甚至要拆橋讓路。
出發前,乾隆在諭旨中要求,“清蹕所至,除道供應,有司不必過費周章”,“至川原林麓,民間冢墓所在,安厝已久,不過附近道旁,於輦路經由無礙,不得令其移徙。”但話雖如此,一些地方官為了討好皇帝,又豈會顧及老百姓的感受!
乾隆是聰明人,他心裡也知道南巡給沿途百姓帶來極大的不便和開支。於是,其出巡前即釋出諭旨,宣佈蠲免江蘇、浙江等省歷年積欠錢糧,其中稱:“東南貢賦甲於他省,其歷年積欠錢糧,雖累準地方大吏所請,分別緩徵帶徵,以紓民力,而每年新舊並徵,小民終未免拮据。……著將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蘇積欠地丁二百二十八萬餘兩、安徽積欠地丁三十萬五千餘兩悉行鐲免。
至於浙江,因為此前並無積欠,“著將本年應徵地丁錢糧蠲免三十萬兩”,以示鼓勵。直隸、山東所過州縣,“蠲免本年應徵額賦十之三”外,又免山東欠谷九十七萬石餘。如此,還算是給了沿途老百姓一點實惠。
總體來說,乾隆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弊。透過六次南巡,乾隆相當清楚地瞭解了沿途及江南的官風民情,知道了民間的百姓疾苦。正如其在四十九年(1784年)的御製《南巡記》中說的,“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作為他生平最重要的事功之一,乾隆對南巡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乾隆也在《南巡記》裡清醒地指出,若不具備君主之“無慾”、扈駕人員之“守法”、官員之“奉公”、民人之“瞻覲親切”這四個條件,切不可輕言南巡。
十餘年後,乾隆曾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