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水詩書
-
2 # 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
你要說古代酒比現代酒好,我就只能呵呵了。。。其實在大麴發明之前,中國白酒是隻注重“濃烈”而不注重“風味”的。大麴的發明,是中國白酒技術史上劃時代的進步,第一次賦予了白酒“風味”的概念。這種來自酒麴的香味,如今被稱作“曲香”,是中國白酒不同於威士忌、白蘭地等國外蒸餾酒所獨有的風味特徵。現在中國最著名的優質白酒,無論是濃香型的夢之藍、國窖1573、五糧液、劍南春,還是醬香型的茅臺、清香型的汾酒,均是使用大麴作為曲藥,被統稱為大麴酒。由此可見發明大麴,對中國白酒品質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是酒文化大國,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關於酒的傳說中,歷來有杜康造酒說,儀狄造酒說,黃帝造酒說,神農造酒說……
但據科學家考證,中國出現酒的歷史還要遠遠早於這些傳說中的人物所處的年代。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的賈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2004年12月這裡的考古發現了器皿中的酒酸殘留物,震驚了世界:九千年前,中國先民已會釀酒!
之所以先翻老黃曆,就是想說明一點,這麼長的時間裡,以聰明著稱於世的中國先祖們,不知道有多少能人智士對於釀酒的工藝進行了改良和最佳化。傳說中那些造酒的名人,極可能就是對原始的釀酒工藝有過革新和改良的貢獻。所以,我堅信真正的古酒一定是甘醇可口的。
君不見,《戰國策》曾有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說的就是儀狄釀出的美酒,讓大禹品嚐過之後,覺得非常甘美,甚至覺得後世可能會有人為之貪杯而亡國,所以就疏遠了儀狄,禁絕了其釀造的旨酒。試問,古酒若不好喝,大禹會有這樣的擔心嗎?
另有新聞記載,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酒是從商代墓中出土的。裝在青銅卣(yōu)內,密封完好,雖經三千餘年水解、醇解和氨解等一系列化學變化,古酒濃香依未揮發幹。此外,考古工作者還在平山縣一座戰國中山王陵墓中,挖出兩壺美酒,一壺盛在圓形的青銅卣裡,壺記憶體酒約7成,重約6千克;另一壺僅存酒一半,重約4千克。兩壺酒清澈透明,嬌綠欲滴,啟封時香氣四溢,1979年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試問,酒香如斯,酒色如是,這酒味會差了嗎?
據考證,在宋末元初之前,中國古酒的釀造,基本上都是以糧食或水果加入酒麴經發酵後釀成,度數低,味甘甜,估計有些像如今的醪糟,當然多喝也仍然會有微醺的陶然之樂。這種微醺的狀態,對於時常需要點燃靈感火花的文人騷客而言,簡直是夢寐以求的狀態,所以,中國歷史上和酒結下不解之緣的詩人簡直不勝列舉。從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到陶淵明的“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再到李太白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詩人藉助酒興寫就的華章,又為飲酒的行為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試問,見多識廣的文化名人們,會在古酒面前集體喪失對於味覺的好惡判斷力嗎?
當然,就像酒的老相好——煙與茶。三五塊一包的也是煙,99一包的還是煙,一斤能賣數萬元的是茶,一斤只要幾塊錢的還是叫茶。由於原料和工藝的精粗之分,酒當然也有好壞。比如一向窮困不得志的杜甫,就只能感嘆“潦倒新停濁酒杯”,連最低檔的劣酒都喝不起了……所以,我們也不難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看到,時常有酒客在酒肆抱怨,“這酒酸得像馬尿!”“這酒簡直淡得出鳥來!”但我們若據此判斷古酒味道就是這樣不堪,那就未免以偏概全了。
至於白居易那首著名的“綠蟻新醅酒”,若以此就斷定古酒就是這樣工藝粗放,還有酒糟浮於面上。那或許是不太瞭解白居易本就是個極富生活情趣的DIY達人。他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裡曾寫到:“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喜歡自己動手以為樂的樂天居士,這綠蟻酒或許又是自己在家土法上馬的產物吧!事實上,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書中就記載了12種不同的酒麴和20多種酒的製法。到了明代,當時的中國酒類品種僅《本草綱目》記載就已經有70多種,釀酒工藝已具有很高水平。紹興酒釀造中應用的“三漿四水”、“冬漿冬水”,就是繼承和發展了“九醞酒法”中用多次投料控制和調節酸度的方法。所以,高階的古酒定然也是清澈透亮的。
宋末元初,燒酒才得以興起。隨著元、清入主中原,遊牧民族愛好烈酒的風氣,才逐漸使得傳統的黃酒被蒸餾提純的白酒壓住一頭,國民的飲酒口味才又發生了演變。但不管怎麼說,我仍然堅信,中國傳統古法釀造的古酒,口感應該不會輸給如今的酒精勾兌酒。至少,那個時代的酒,不會有工業酒精害命,而且,純糧釀造的酒,醉了,也應該沒那麼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