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儒於成

    橄欖瓶鼓腹,口足內斂,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欖。有素身與瓜稜式之分。為清代流行器形,始創於順治朝,雍正、乾隆時最為常見。荸薺扁瓶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如荸薺,圈足。清代康熙時首創,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時,官窯又流行這一造型,但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鮮有變化。錐把瓶形如錐把的一種瓶式。小口,長頸上細下粗,溜肩,鼓腹,淺圈足。創於清代康熙朝,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頗為流行。油錘瓶小口,細長頸,鼓腹,平底,形似舊時油坊匏制之油錘,故名。器形與錐把瓶或膽式瓶相近,其不同之處為頸部比二者更細長,且上下粗細基本一致。腹部呈圓形。僅流行於清代康熙朝。棒槌瓶 因似舊時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多為清康熙民所燒。棒錘瓶又分圓、方、軟。圓棒槌又稱硬棒槌,造型 為盤口,直頸較短,圓折肩,筒形長腹,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形大小不一,大者高達70釐米,小的不足10釐米。方棒槌瓶又稱方瓶,器形為撇口,短頸,平肩微折,方形長腹,腹部略為上寬下窄,方形寬足,凹底施釉。軟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所燒製的一種器形,是與硬棒槌相對而言,造型不及後者挺拔。器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清光緒及民國時期對方棒槌仿造較多。然仿品胎體比較厚重,口邊較薄且不規整。紙槌瓶因形似紙槌而得名。多見於清康熙。造型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圓腹。爆竹瓶 因形似爆竹而得名。造型為小口,溜肩,直腹,圈足,以清康熙製品較為多見。菊瓣瓶造型為撇口,長頸,溜肩,斂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週菊花瓣為飾。為清代康熙朝獨特器形之一。柳葉瓶 為清代康熙官窯獨特器形之一。侈口,細頸,斂腹修長,臥足。器形曲折多姿,雋秀典雅,若懸垂的柳葉,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稱。觀音瓶又稱“觀音尊”,瓶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康熙一朝景德鎮窯燒製的瓶式很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凡口小腹大的均稱為瓶。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燈籠瓶因形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藏草瓶 又稱甘露瓶,瓶式之一,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賞瓶瓶式之一,是清代雍正朝新創造型,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朝,成為官窯傳統器形。瓶呈撇口,長頸,圓腹,圈足,多以青花纏枝蓮為飾,取其“清廉”諧音,專用於皇帝賞賜臣下,意在令其“為政清廉”。同治以後又增添粉彩與單色釉描金等品種,並改稱“玉堂春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ord怎麼讓圖片適應表格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