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娛
-
2 # 寧波三把火
筆者已經不止一次聽人說,那屆奧斯卡如果沒有《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會是最大的贏家。這種假設在筆者看來挺無聊,因為說這話的人只是單純從影片質量的角度對兩部電影進行比較,卻忽略了背後的一些東西。
筆者認為,當年如果沒有《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也不可能獲取太多的奧斯卡獎項。
這絕非危言聳聽,首先讓我們先分析一下1994年的美國:那年美國經濟擺脫爬行狀態,呈現出強勁復甦、穩定增長的勢頭,全國都處於一片欣欣向榮的環境之下。
奧斯卡評委的評選過程,很多時候其實都是主觀的,當社會處於低谷時,黑暗壓抑的影片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但當社會欣欣向榮時,人們則更喜歡充滿歡樂和希望的影視作品。
這點從當年繁榮的電視喜劇市場也能看出來,經典喜劇《老友記》正是開播於那一年。
而那一屆奧斯卡,除了《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和《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都帶有喜劇色彩,如果沒有前者,後兩部電影也比《肖申克的救贖》更符合那一屆評委的口味。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幾部影片的導演和演員:
《肖申克的救贖》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主演蒂姆·羅賓斯;
《阿甘正傳》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主演湯姆·漢克斯;
《低俗小說》導演昆汀·塔倫蒂諾,主演布魯斯·威利斯。
當時湯姆.漢克斯已經問鼎過奧斯卡,布魯斯威利斯則是艾美金球獎雙料影帝,相比兩位競爭對手,蒂姆·羅賓斯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
而該片也是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的處女作,奧斯卡很少把大獎頒發給一個第一次執導筒的導演。
重視商業影片,忽視文藝片,重視大牌演員和導演,忽視新人,這是奧斯卡一直以來的傳統。
所以說,那一年《肖申克的救贖》折戟奧斯卡,那是必然的結果,非品質之罪,而是當年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它的身上......
-
3 # 希區柯克胯下
這不是廢話?? 阿甘得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代表著當時最主流積極向上的美國社會精神。阿甘我是09年看的,當時還不知道啥是意識形態都覺得假的很。平心而論,不管是影片本身上的藝術造詣,還是拍攝手法,表達形式,肖申克都要略勝一籌。 不過阿甘得獎其實也挑不出特別大的矛盾。 試看莎翁得獎那年的情形,阿甘最佳影片無可厚非。
回覆列表
難道你不覺得《肖申克的救贖》和《辛德勒名單》很像嗎?
我覺得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輸給《阿甘正傳》的原因。無論是名字還是內容還是主題,都是大致相似的。同樣沉重的話題,沉重的畫面,沉重的戰爭,越戰,反戰運動,民權運動,經濟大蕭條,人性。
《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故事太壓抑,主題太沉重,誰知道什麼叫做自我救贖?誰不希望別人來救自己?誰不想隨隨便便就能從天而降個五百萬什麼的……可惜這電影只能叫你一切要靠自己,逃出監獄要自己挖洞啊!
而《阿甘正傳》呢?典型的美國夢的故事。誰不想相信一個傻子能夠成為人生贏家的故事?因為只有相信了,才能相信自己也有機會成為成功的人,有名的人,厲害的人!阿甘講的是一種放鬆的希望,愉悅的逆襲,美好的雞湯。吧嗒吧嗒喝下去,然後離開影院,想象自己也可以跑成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這才是最初好萊塢能成功的技巧,也就是說電影白日夢理論。
黃金時期的好萊塢正是用這一套,為了走進電影院,籠罩在黑暗中的觀眾,製造一場夢。讓他們暫時忘記現實社會中的落魄、失望、苦惱、痛苦的日日夜夜,給他們一個無以倫比的美麗的夢,在這個夢裡,智商高於主人公,找到優越感,享受一個白痴的成功情節,帶入幻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接受媒體採訪,然後無比自信(zhaung bi)的說一句:努力,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