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灑脫晚風qv
-
2 # 吳玉寧好
這個問題出的屬於歷史性問題,六七十年代就是文革時期,是貧窮落後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年代,也是四人幫江青集團橫行霸道的時期,那個時候農民是很貧困的,服裝有幾個特點。
一是富裕一些的農民服裝特點就是補丁很多,但是可以衣服遮體。
二是普通農民基本都是破衣爛衫,衣不遮體,破布鞋露著腳趾。
三是貧苦農民一家只有很少的衣服,當年我去農民看見貧苦家庭孩子們沒有衣服,就是在土炕上一堆棉絮裡坐著。
-
3 # 海之平靜
在六七十年代,農民的服飾有哪些特點?
答:我是50後,是從六七十年代過來的,我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了那個時代農民穿的是什麼樣的衣服。
那時統一發布票,人們憑布票買布做衣服穿。有一年困難,每人一年發了三尺八寸布票,連做個短袖上衣都不夠,(做個短袖上衣,最起碼得用四尺布以上)後來發到了每人每年一丈七尺三布票。我還清楚的記得我們鄰居家要娶媳婦,要做兩床被子,布票不夠用,向我家裡借了兩丈布票。
那時候人們穿衣服也省,家裡哥哥姐妹多的,都是大的穿了二的穿,最後到小的穿。(我是穿我姐剩下的衣服長大的)那時農民的衣服上經常會看到有補丁,上衣補著肩,下衣補著屁股和膝蓋部分,因為這些地方,經常幹活特別費,這些地方是會先破的。那時破了也不能扔,補上補丁照樣穿,那真是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那時的布料基本以棉洋布為主,也有斜紋“華達呢”,那時用布票買布便宜,一尺白洋布0.28元,花洋布或者有其他顏色樣布一尺布0.40元,“華達呢”是0.60元一尺,那時最好的布料是“條爾絨”布,一尺0.80元,誰買得起“條爾絨”布穿,都是買一尺“條爾絨”布做鞋用,一尺“條爾絨”能做兩雙鞋面子;後來有條件的結婚時買一件“條爾絨”上衣就不錯了。雖然那時布都便宜,不貴,但沒錢買不起,又受到布票的限制。
那時的衣服都是家裡自己縫製,一個村子裡也沒有一臺縫紉機,再一個讓別人做,還要付工錢;我經常看見我母親在煤油燈下為我們縫補衣服,熬到半夜才睡覺。一年做兩雙鞋,一雙夏天穿的鞋,一雙冬天穿的棉靴,下雨天買雙解放鞋(到我們叫“球兒鞋”),為的是趟雨穿。襪子穿破了也要補的,那時有專用的木匠做的木製襪板,是專供人們補襪子用的工具。(現在我的相簿裡還留著一張母親補過的襪子的照片呢)
那時候,冬天穿棉襖和棉褲,都是光著身子穿的,那時哪有秋衣秋褲穿在裡邊,就是一個小棉襖,更沒有套襖的褂子。(俗稱“掘尾巴小襖)農村小孩子是棉襖袖頭上都是縫上襪裝頭,因為小孩愛流鼻涕,不會用手帕來擦,經常用棉襖袖頭來擦,如果不縫上襪頭,一冬天穿下來,那棉襖袖頭是曾亮曾亮的,是擦鼻涕擦的。
那時候人們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藍、青(黑)色的,偶爾有個穿花布衫和花棉襖的。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曾經流行過一陣子軍裝色,也就是草綠色;我記得那時買不到軍裝布,我家用生產隊裡分的棉花,自己紡線,織了一個小粗布,把白色的粗布染成了草綠色,又讓我們鄰居(那時新搬來了小兩口,他們會裁縫),給裁剪了一下,自己縫製了一身草綠色衣服,戴上紅衛兵袖章,來到學校裡,也過了一把穿軍裝的癮。
時移境遷,改革開放以後,個體經濟活躍起來,各種化纖布料的產生,各種各樣的布料都有,再也不是那個年代的單一的棉布布料,並且這些布料不用布票買,慢慢的廢除了布票。
現在農村人們穿的五花八門,春夏秋冬的衣服掛滿衣櫥。還有點年輕人專買那膝蓋上露著窟窿的牛仔褲,說穿這樣時尚、趕潮流。價錢就更不用說了,有一千多元的,幾百元錢的,還有各種名牌的。有的年輕人買來的新衣服穿一次就不喜歡了,就不要了,再買新的 。
這說明什麼,社會前進了,人們有錢了,穿著打扮也趕時髦了;像我們小時候那個時代,穿的衣服一去再也不復返了。
-
4 # 我愛我家綠水青山
從沒有地到有了地,自己種的糧丶綿,從沒有吃到有了吃,從沒有穿到能穿暖,生活一直在不斷改變,希望一些人不要別有用心。
-
5 # 23776655
緊的褲帶,其實就是一根用稻草搓成的粗繩子,12歲之前是沒有褲子穿的,有補丁衣褲穿的家庭算是富有的人,當然村社的幹部家裡還是算上等公民了。
-
6 # 執著105
七零年以前,農村農民穿的沒什麼色彩。特點主體是自家織的土布。稱大線布。家家主婦都紡線,沒織布機的家可拿線換布。當街常常來開染房接布的。主要是黑色,靛青。俗稱毛蘭布。做衣服擋風。補丁衣褲大人小孩最常見。有布票那時一般人家還是做不起衣服。
-
7 # 司馬西坡處士
六十年代前半期農民的服裝以蘭、黑、灰三色為主,褲子膝蓋和臀部大多有補丁。穿衣有句俗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冬季棉衣到春天拆開取出棉花變夾衣,到了夏天拆去裡子變單衣,秋天再把拆下來的裡子縫上又成了夾衣,到了冬季用新布做棉衣面子,原來的面子變裡子。在寒冷地區,冬天好多農村人要穿皮衣,東北、內蒙古、山西高寒地區還有很多穿光板皮衣的(毛朝裡,皮板朝外)。剩下的衣服裡子,稍微好一點的布當補丁,連當補丁資格都沒有的破布打成袼褙做鞋,總之沒有一寸布料當垃圾扔掉。到六十年代後半期WG期間,城裡流行國防綠,這股風后來也刮到了農村,有一身綠軍裝是非常牛的。很多年輕人無論春夏秋冬都喜歡穿一身綠軍裝(不少是假的),哪怕洗得發白,上面補丁摞補丁。到七十年代後期,隨著化纖面料的出現,不少人都穿“的確良”,顏色也逐漸豐富起來,由於化纖紡織品耐磨效能非常好,補丁衣服也慢慢少了。
-
8 # 蘇蘇93727866
在六七十年代,還真不能把農民身著的衣服說得是“服飾”那麼雅緻!只能夠說是衣衫襤褸。
在六七十年代,中國農民為了支援國家工業建設,他們犧牲自我,不予所求,無論表現在吃飽飯的問題上,還是在穿衣方面,都艱苦到了極限。
我在農村中小學讀過幾年書,我們吃商品糧的同學的穿著和正常情況比起來,也羞於見人了,基本上都沒有完整一些的衣褲,或多或少都打過補丁,或者是大改小的改裝衣,稍微整齊點就是夏裝,背心,短袖,短褲可以實現完整性。我不好意思說農民的衣著了,冬天就一條補丁疊補丁褲子,身上有的人穿滿是破洞的毛衣,有的人乾脆就沒毛衣,套一件破棉衣,訂不了釦子,就用一條繩子捆住腰間。平常的便衣看不出是什麼式樣,補丁疊補丁,色彩斑斕。六七十年代的農民也釋出票,但他們一般都不用來買布來置辦新衣,而是將布票拿給城裡人去換錢,所以那個年代的農民就談不上有什麼“服飾”。
今天我們看到那個年代發表的新聞照片,農民的穿著還是很整齊的,但不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反映。那時,一般要拍照片,或者排電影,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使命,拍攝物件如果衣著不整,是不可能出鏡的,有條件的農民家庭,就要翻箱底,穿上最好的衣服,實在沒有,就由組織上去借來作“服裝道具”穿一下。記得那時我在小學六一兒童節表演合唱節目時,那還是城市裡的學校,就還有很多同學解決不了服裝問題,需要等表演完了的同學換下來,才能夠上臺。
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農民穿著,也和城市裡的人一樣光鮮,沒有任何區別。少數民族的農民,也都有了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飾,每逢喜慶節日,都會著裝一新,載歌載舞,歡慶幸福美好的生活。
-
9 # 雲布衣A
那時的服飾形式多樣,很浪漫,有春光乍洩型。其特點是服飾多破洞。特別是大腿,一塊塊白膚坦露著,讓人浮想聯翩!此服飾現在為姑娘的時尚,她們常穿破褲招遙過鬧市。二是肚臍露腚型,特點是肚臍眼兒開窗,屁股腚溝分明,體現原始之美。此服飾具豪氣十足,深受男孩喜愛!三是百衲型,服飾厚重莊嚴,神秘莫測,很難分清哪塊布最原始的。此服飾為老人專享,意義非凡!
-
10 # CMEFRDH
一是灰色、軍綠色、藍色,男女一個樣;二是打補丁,男女老少一個樣;三是農村人都打赤腳,男女老少春夏秋冬都打赤腳,從小沒鞋穿,腳都特別大。(小腳女人除外)
-
11 # 農民JOSEPH
軍裝土布加補丁
老大穿完老二穿
老三老四改一改
膠鞋一樣可以補
幹部家穿的確涼
解放布鞋裡穿襪
-
12 # 高紅80787986
六七十年代,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蘇修對新中國經濟封鎖,技術封鎖和物資禁運的年代。
現在被美國經濟封鎖和制裁的國家,仍然很貧窮落後的。
-
13 # 使用者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個年代,缺衣少食生活貧困是常態。
那時候釋出票、棉花票,沒票買不到,有票沒錢買。有時把票賣了買油鹽火柴。大孩穿小了二孩穿,二孩穿爛了,拆下來的小布塊用漿糊打“隔布”,然後用“隔布”做單鞋、棉鞋。穿衣服都是補丁落補丁。
70年代,我20多歲不知襯衣襯褲為何物。冬天穿空殼棉襖棉褲,刨凍糞堆流大汗,第二天早上穿衣服,那個拔涼拔涼的,現在想起來還不寒而慄!
那時候,要是穿上一件的確良襯衫,一件藍、綠褲子,那都美好多天啊!
-
14 # 吳家波喜鵲
六七十年代,最好的衣服,就是能有一套退伍軍人的黃軍裝,哪有現在人那麼多流行的暴露服裝啊!
以前的小夥子,狂不狂,一身黃。
現在的小美女,美不美,露大腿。
-
15 # 山村裡的老人60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最後被剪下部分好些的布塊,以備給其他衣褲做補丁。夢夢寐以求能穿上一套軍裝和紅色的球衣球褲!
-
16 # 善者福也xlp
我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出生在五十年代初,對六七十年代的事至今記憶憂新。
那時農民的服飾即簡單也陳舊。冬天頭上盤個或黑或白的頭巾,穿著自家制的或蘭或灰或黑的土布〈棉花紡成紗制的布,用顏料粉放進開水中和布一染)製成的衣服,有時身上的面板一出汗也就沾上了衣服上的顏色。夏天一個斗笠,一條圍腰短褲,上身基本上是赤身裸體。政府每人每年發的那點布票做了冬服就沒有夏服的,做了夏服也就沒有冬服的。只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補釘衣服那是常事,那向現在這樣物質豐富。
總之,那個年代的服飾比起四九年前,又不知好了多少倍。我父母親經常告訴我們,解放前真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經常是斷飲斷糧。而解放後,農閒時飯能吃上半飽,農忙時吃上乾飯。衣服雖破舊,冬天凍不了,在那種困難情況下穿著還體面光鮮。這就是我所經歷過的那時的基本情況。
-
17 # 東風壓倒西風5422
上世紀70年代以前,雖然有憑布票購買的“的確良”,但“的確良”面料供應非常有限,對於廣大的農村人口來說,簡直杯水車薪,因此,人們普遍穿的,是自制的土布衣服。
-
18 # 空靈688黃魁仁
老人穿了改兒子穿,大兒子穿了改小的穿,實在不能穿拆了打固子做鞋子底,或鞋幫用。
至於顏色嗎,黑、藍、白等粗布。七零年後有,的確涼,的卡,那時你穿鮮豔了紅衛兵說你是資產階級思想,會整你的!最好的是綠軍裝,年輕若弄個軍帽戴,走在路上不小心就被小偷搶跑了。有些人說那時"路不拾遺"瞎扯淡神話,其餘別無其它。鞋子嗎農村有冬季棉鄔啦,夏季嗎有農田水鞋,俗稱水襪子,球鞋是時尚的,皮鞋是幹部們穿的,…………
回覆列表
我想服飾沒有按社會分工不同來區分吧?那不就是以貌取人了嗎?
但有職業裝,如軍人有軍裝,陸海空各有特點;公檢法及延伸的保安有特定的服飾;再就是衛生工作者,飛機火車行業的職員,還有一些服務行業都有特定的服飾。
只是沒見到農民有規範的服飾及特點,我想在做農務時還是穿著舒適就可以吧,其他做體力勞動的人都是如此。不勞動時農民同樣可以西服革履或著休閒裝,女孩兒也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吧,與社會人群一樣自由。
我尊重農民,也尊重所有做體力勞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