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泳霖
-
2 # 星空33416719
先說主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粟,作為古代的主要糧食,長期的存在於我們的歷史當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千鍾粟——就是那玩意,帶殼的叫穀子,脫殼的叫小米。主要原因是這東西耐儲存。古代交通不發達,辛辛苦苦運輸到軍隊駐地,存不了幾年就壞了,這是要命的麻煩。隋朝亡後,唐建國20多年,長安周邊的糧倉居然還有隋朝的存糧沒有吃完,(這是有史料記載的)這裡說的存糧,就是粟(穀子),可見它的儲存期是多麼適合古代的運輸、儲存的。
小麥作為軍糧其實出現的是比較晚的,除了儲存時間的問題以外,也跟製作手法有關,饅頭面條餅的出現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早,受烹飪條件、器具的限制,早期的製作手法主要是煮、蒸,烤之類的。你可以自己在家蒸一碗麥粒(古代管這叫:麥飯),試試口感如何——而且據史料記載,以前的麥子口感很差:軟黏不可食。遠不是我們今天的麥子這般的口感。
古代的軍餐就是煮一大鍋稠小米粥。插筷子不倒的那種,一坨一坨跟……呃,算了,別說了。反正“飯”就是這個意思
再說副食品:除了就地的駐屯軍種點菜,自給自足以外。普通士兵出征,蔬菜、瓜果梨桃你就別想了——糧食還運輸不過來呢!要啥腳踏車!
有人說狩獵,第一,大軍的行軍日期是有嚴格要求的。任何軍隊對時間都是很敏感的,邊走邊打獵,你當郊遊野炊呢?!第二,大軍過境,幾萬、十幾萬、幾十萬張嘴,就算打獵,你覺得你喂的過來這麼多人嗎?哪找這麼多獵物去?
古代的副食品主要是:醬——各種醬。首先它耐儲存。其次它鹹,可以補充人體必須的鹽份。
順便說一句,古人對醬是有專用字的,比方說,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東遊死在外地,二世勾結宦官秘不發喪,盛夏時節,一群人往長安趕路,夏天死屍是要發臭的!宦官命人以“鮑魚”裝車,一隊人一路臭回長安——這裡的“鮑魚”可不是現在吃的鮑魚,是指用魚做的醬——“鮑”。
且聽下回分解。
回覆列表
主要是糧食,包括五穀雜糧等。不是有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嗎?如果部隊糧食供應充足,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喝酒吃肉,比如說在戰前或戰後(當然是打贏了,打輸了可就沒有了)。在戰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史記》鴻門宴中的一段,當項羽準備攻打劉邦時說了這麼一句: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還有就是秦軍每戰之前都要大量飲酒,以鼓舞士氣。打勝之後就會喝慶功酒。如果部隊糧食供應不上,就只能吃野菜等東西充飢了。《三國志》中就有沒有糧食吃的時候,袁紹的部隊在河北吃桑椹,袁術的部隊在淮南吃河蚌的記載。再沒東西吃的時候,要麼吃人,要麼就自動瓦解。西漢七國之亂時,吳楚聯軍被周亞夫斷了糧道之後,部隊就自動瓦解了。還有類似的就是官渡之戰。當然,有些部隊沒有糧食之後可能會吃人,如長平之戰趙括被白起包圍後,其部就有自相殺食的事發生。 再如唐朝張巡死守孤城時也發生此類事件。除了這些不得已的情況,還有些變態的將領,乾脆以人為軍糧,比如五胡十六國和唐末、宋朝、元朝時均有此類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