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滬漂少女靈芝1

    被溺愛的個體,一般都是隻生活在自己熟悉的那個家庭小圈子裡,因為不安全感的原因,個體不會去適應外界,也不會去試著讓他人去接受自己。被溺愛的個體,一旦走出自己熟悉的家庭小圈子,就會因為受到挫折,而急速退回來。

    被溺愛的人,在小時候就有個認為,那就是:自己的願望就像聖旨一樣,只要說出來就一定會實現。在長大後他們和小時候一樣,仍舊無法離開父母,他們需要父母在身邊來滿足自己。被溺愛的人,在對待愛情的時候,他們需要找的不是一個平等的戀愛物件,而是一個可以奴役的物件。

    因為父母的溺愛,導致個體在成年的之後也離不開父母,因為父母是個體最忠誠的奴役。當父母無法滿足被溺愛個體的要求之後,個體的怒火就會發洩到父母身上,有時候個體也會透過打罵、虐待身邊親近的人來獲得一定的優越感。(之所以打罵、虐待身邊的人,是因為被溺愛的個體把自己固定在這個小圈子裡)。

    被溺愛的個體長大之後,出現打罵父母的行為,顯然父母已經滿足不了其願望或者需求。如,從小被溺愛的個體想要一定的金錢,父母拿不出來,這個時候個體就會打罵父母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這樣的個體怎麼調教?

    人格的改變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果透過心理諮詢來改變,前提條件就是個體自己想去改變,而不是他人強迫其去改變。

    如果,強迫其去改變會出現兩種結果,一、個體接受這個壓力,在這個壓力下去按照“施壓者”的要求行事。二、個體極力反抗,最後得不償失。

    就針對從小被溺愛的個體來說,長大後,如果父母對其不管不問,可能會激怒個體,從而做不不理智行為。所以,想要改變,就要個體自己想要去改變。或者在個體無法決定和逆轉的外力下。如,再社會化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惡補歷史,從哪裡入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