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穿甲彈有尖頭穿甲彈、鈍頭穿甲彈、被帽穿甲彈、風帽穿甲彈(也有稱為空心穿甲彈)、風帽被帽穿甲彈、次口徑脫殼穿甲彈等。
使用最早的尖頭穿甲彈,彈頭是由淬過火的鋼材製作而成,頭部呈尖形,利用巨大的動能撞擊裝甲造成穿透效應。為了提高擊穿裝甲的殺傷後效,不少尖頭穿甲彈還在彈丸底部設有一個小的空腔,內部裝少量炸藥,可以在擊穿裝甲後爆炸殺傷內部人員。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尖頭穿甲彈有一個明顯缺點,就是坦克裝甲是有一定傾斜度的,而且進入20世紀後的戰艦裝甲還經過了表面滲碳處理,硬度較大,因此尖頭穿甲彈擊中時容易發生跳彈和彈頭破碎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又發明了鈍頭穿甲彈,就是將彈丸頭部改為平鈍形狀,撞擊裝甲時接觸面較大,彈丸頭部單位面積上承受的反作用力較尖頭穿甲彈小,可以減輕彈丸頭部的損壞,射擊傾斜裝甲時不容易跳飛。不過,鈍頭穿甲彈仍然不能很好地解決跳彈問題,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被帽穿甲彈,就是在彈丸頭部的外面焊接一個外形平鈍、用韌性較好的合金製成的被帽,當炮彈擊中目標時,被帽可以讓彈頭“粘”在彈著點上防止發生跳彈。而且被帽在撞擊裝甲並破損的同時,也給裝甲表面造成一定的損壞,有利於完整的尖形彈體繼續穿甲。
風帽穿甲彈、風帽被帽穿甲彈是人們考慮到鈍頭穿甲彈和被帽穿甲彈的彈丸頭部變成了鈍形,增加了飛行中的空氣阻力,所以就在彈丸頭部增加了一個輕金屬製作的尖頭風帽,以減小飛行中的空氣阻力。當擊中目標裝甲後,風帽粉碎,不會影響彈頭正常穿甲。
英華人在二戰末期為其著名的17磅反坦克炮研製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是一次革命之舉。這種彈在高速穿甲彈的基礎上去掉了風帽,雖然也有一個輕質外殼,但這個外殼在飛出炮口後就自動飛散脫落,只留下尖細的碳化鎢彈芯在空氣中飛行,受到的阻力明顯減小,初速達到了1200米/秒。在次口徑脫殼穿甲彈面前,德華人原先驕傲的表面硬化裝甲徹底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基礎。
二戰時期的穿甲彈有尖頭穿甲彈、鈍頭穿甲彈、被帽穿甲彈、風帽穿甲彈(也有稱為空心穿甲彈)、風帽被帽穿甲彈、次口徑脫殼穿甲彈等。
使用最早的尖頭穿甲彈,彈頭是由淬過火的鋼材製作而成,頭部呈尖形,利用巨大的動能撞擊裝甲造成穿透效應。為了提高擊穿裝甲的殺傷後效,不少尖頭穿甲彈還在彈丸底部設有一個小的空腔,內部裝少量炸藥,可以在擊穿裝甲後爆炸殺傷內部人員。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尖頭穿甲彈有一個明顯缺點,就是坦克裝甲是有一定傾斜度的,而且進入20世紀後的戰艦裝甲還經過了表面滲碳處理,硬度較大,因此尖頭穿甲彈擊中時容易發生跳彈和彈頭破碎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又發明了鈍頭穿甲彈,就是將彈丸頭部改為平鈍形狀,撞擊裝甲時接觸面較大,彈丸頭部單位面積上承受的反作用力較尖頭穿甲彈小,可以減輕彈丸頭部的損壞,射擊傾斜裝甲時不容易跳飛。不過,鈍頭穿甲彈仍然不能很好地解決跳彈問題,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被帽穿甲彈,就是在彈丸頭部的外面焊接一個外形平鈍、用韌性較好的合金製成的被帽,當炮彈擊中目標時,被帽可以讓彈頭“粘”在彈著點上防止發生跳彈。而且被帽在撞擊裝甲並破損的同時,也給裝甲表面造成一定的損壞,有利於完整的尖形彈體繼續穿甲。
風帽穿甲彈、風帽被帽穿甲彈是人們考慮到鈍頭穿甲彈和被帽穿甲彈的彈丸頭部變成了鈍形,增加了飛行中的空氣阻力,所以就在彈丸頭部增加了一個輕金屬製作的尖頭風帽,以減小飛行中的空氣阻力。當擊中目標裝甲後,風帽粉碎,不會影響彈頭正常穿甲。
英華人在二戰末期為其著名的17磅反坦克炮研製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是一次革命之舉。這種彈在高速穿甲彈的基礎上去掉了風帽,雖然也有一個輕質外殼,但這個外殼在飛出炮口後就自動飛散脫落,只留下尖細的碳化鎢彈芯在空氣中飛行,受到的阻力明顯減小,初速達到了1200米/秒。在次口徑脫殼穿甲彈面前,德華人原先驕傲的表面硬化裝甲徹底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