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憤青噴子終結者
-
2 # 資料完善度低
“理論”從市場現像中總結而來,也就是說,“理論”來自於市場實踐,“理論”又用於指導實踐。
比如,“供大於求,價格低廉”,“供小於求,價值高漲”。這個“理論”就是從市場現象的反覆觀察而總結岀來的。如,當年糧食豐收,家家除了留足自已消費的和必要儲備,將餘糧拿市場賣,賣的人多,供應量增多而需求一定,價格就會下降。反之,賣糧人少,供應量少而需求量並未減少,糧價就會高漲。
透過這個理論,就可以指導市場實踐。比如,豐年糧價低,資本家大量低價吃進儲存,待機出售(這就叫囤積居奇),待糧荒時,或某地丶某區域出現如“戰爭”丶“天災”丶糧食欠收時“高價出售”賺取雙倍甚到更高額的利潤。
國家也可利用此“理論”,糧食豐收價低時大量收儲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同樣如,戰爭丶天災丶糧荒時向市場平價投放,一來足量供應確保人民糧食供應;二來打擊不法投機商平抑物價穩定市場。
其它任何各科的“理論”都來源於實踐,都是對客觀事物現像到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總結所形成的“理論”。如“數學”中,1十1=2,來自由客觀實踐;“哲學”中,世界是“物質”的,這一概念,同樣來自於實踐;“化學”中,“鐵在空氣中生鏽”(氧化反應)這一理論,難道不也來自實踐?
以上舉列:世界是“物質”的“哲學”;1十1=2“數學”;鐵在空氣中“生鏽”化學;“細胞”理論“生物學”,這不都是客觀現像麼?我們學習這些理論知識又用於指導丶觀察客觀世界,並進一步去發現新問題,從而推動各學科向前發展,形成一系列知識體系。
我們今天在學校所學習的各科學知識就是這樣在全人類一代人一代人共同不斷探索丶總結丶積累的成果。而不是那個大神想出來的,是全人類認識探索的共同成果,東西方人都可學習丶借鑑,去粗取精丶去偽存真。這些知識又都轉化為我們生存和發展的方式,即“文化”。
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謂“文化侵略”,只有不同文化生存和發展方式的不同選擇。
回覆列表
用中國古代易經哲學來回答,任何事情都有陰陽兩面,這個問題就是說選擇陰還是陽的問題,而事實上陰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很明顯兩個都要選,二者可以相互促進,先理論指導市場,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形成新的理論這時候市場起到指導理論的作用,所以辯證的看問題,這也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不要學西方非黑即白的思維,太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