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運動中心馮春雷
-
2 # 惜緣m
這個我也說不準,可能看小孩他自身體質吧,我閨女剛出生頭三天,尿道口那裡有血絲出來,我都嚇哭了,後來打電話給主治醫生,她說是小孩頭三天肚子裡的髒東西排出來的!我閨女體質好出生9斤2兩還是胖點抵抗力好點!
-
3 # 七月驕陽148261014
黃疸本來就是出生後3-7天內出現,所以從出生起就要多給孩子吃,讓他多排便,把由母體內帶出來的毒素排掉,自然就不會黃。他才出生幾乎都在睡覺,就用勺子喂。溢奶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每次喂完,將孩子抱起來拍背3-5分鐘左右,直到打嗝為止,這樣就不容易溢奶。
-
4 # 羽媽幸福成長記
溢奶是新生兒很常見的正常現象。因為新生兒胃容量小,食道發育比較鬆弛,胃呈水平位,且胃進口鬆出口緊,所以容易溢奶。
黃疸就讓孩子多吃母乳多排便會好的快一些,還可以給寶寶進行日光浴,每次20分鐘,間隔30分鐘間斷照射。
一般新生兒疹子不需要處理會自行消失,家長無須擔心。
您好!吐奶俗稱漾奶,很多正常的新生兒,出生後的頭幾個星期常在吃完奶後從口邊流出奶液,每天多次。有少數寶寶在餵奶後因改變體位引起吐奶。除吐奶外,一般情況良好,寶寶發育不受影響,體重照常增長,則屬正常,約於生後6個月內自然消失。吐奶原因是胃賁門(胃入口處)肌肉鬆,而幽門(出胃處)又較緊,加之胃呈水平狀,胃底平直,引起奶水易返流吐奶。餵養不當,如姿勢不對,喂得過飽,餵奶時哭啼,吸空奶瓶,乳頭過大或凹陷等吞入大量氣體;或用奶瓶餵奶時,橡皮奶頭孔眼過大,吸奶過急,過沖,或餵奶後過多、過早翻動寶寶等。預防措施有①奶前先換尿布,餵奶後儘量少搬動嬰兒,不宜馬上讓寶寶仰臥,而應側臥一會兒再改仰臥。②對於用奶嘴吃奶的寶寶,選擇大小最為合適的奶嘴,並寶寶餵養較為稠厚的奶方。奶量不宜過飽,少量多餐,間隔不宜過密。③注意餵奶姿勢:儘量抱起寶寶餵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裡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減少吐奶的機會;在啼哭時不急於餵奶,不吸空奶瓶,餵奶完畢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肩上,輕拍寶寶後背,讓他透過打嗝排出吸奶時一起吸入胃裡的空氣,再把寶寶放到床上,躺下入睡時,頭要稍抬高,身體向右側臥,使奶汁易經胃進入小腸,同進也可防止溢位的奶誤吸入氣管或肺發生窒息。
新生兒黃疸指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膽汁排洩障礙),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面板、黏膜及鞏膜黃疸。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或生後一週至數週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治療藍光照療法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藥物治療,糾正低蛋白血癥,肝酶誘導劑等。換血療法能有效地降低膽紅素,換出已致敏的紅細胞和減輕貧血。但有不良反應,應嚴格掌握指徵。建議抓緊時間到政府辦的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就診,醫師透過面對面的問診、查體(視、觸、扣、聽、量)後,決定必要的化驗檢查,結合病史鑑別診斷排除。關鍵是明確診斷,排除用藥等治療禁忌,再確定治療方案後,才會有明確的治療疑問需要諮詢。
寶寶溼疹俗稱奶癬,是一種常見的、由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面板炎症。最好能找到並避免過敏原。如牛奶蛋白過敏患兒應改食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起病大多在生後1~3月,6個月以後逐漸減輕,1~2歲以後大多數患兒逐漸自愈。考慮到寶寶的皮下組織還很稚嫩,不建議家長自我治療。
建議抓緊時間去政府辦的人民醫院面板科門診就診,醫師透過面對面的問診、查體(視、觸、扣、聽、量)後,決定必要的化驗檢查,結合病史鑑別診斷排除。關鍵是明確診斷,排除用藥等治療禁忌,再確定治療方案後,才會有明確的治療疑問需要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