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夢世界和平夢
-
2 # 狼居高閣
忽必烈徵日,目的是進一步孤立南宋和統一東亞。13世紀中葉,東亞只剩下南宋與日本不在蒙古的勢力範圍之內,由於南宋國力不太弱,蒙古一時無法吞併南宋,而日本與南宋有著十分密切的商業關係,所以忽必烈在幾次要求日本稱臣無果後決定出兵日本。
第一次徵日之戰發生在1271年,這一年忽必烈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元,滅宋之戰被提上日程,為了防止日本支援南宋,忽必烈決定征服日本,可結果失敗。
第二次徵日之戰發生在1283年,此時南宋政權已於1279年崖山之戰徹底滅亡,東亞只剩下日本孤懸海外,忽必烈決定徹底解決日本問題,可仍然失敗。
這兩次登陸戰的主戰場都是日本當時最大的對華通商口岸九州博多港。
元軍第一次主兵力為中原水軍與高麗水軍,第二次主兵力為原宋國水師與高麗水軍,但最高統帥都是蒙古人。日軍兩次主兵力均為鎌倉幕府九州御家人,統帥為時任鎌倉幕府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
從政治和軍事的情況來看,元軍就已經佔了下風。蒙古是透過武力的手段征服了南宋與高麗的,宋軍和高麗軍都與蒙古均有亡國之恨,都不甘心替蒙古人賣命,而且元朝實行人種歧視制度,高麗人與宋人地位低下,他們對元朝沒有好感,戰後有許多宋軍和高麗軍投降後都留在了日本就是最好的證明。最致命的一點是,蒙古將領不通水戰,卻要讓他領導一支水軍,造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尷尬局面,這樣都不敗的話,天理難容!
反觀日本方面,北條時宗控制下的武人政權正處於最為穩定的時期,全國御家人都對幕府忠心耿耿,以死效命。
從地理優勢來看,日本也是具有極大優勢的。蒙古人對日本的情況幾乎是一無所知,卻要進行戰爭型別中最為困難的登陸戰。而日本方面早就作好了準備,在博多海岸堆起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這使得元軍登陸十分艱難。
再說說“神風”的問題。這不單單是天災,也是人禍。當時,蒙古人是不懂造船技術的,忽必烈要求高麗製造徵日軍船,並且下令要在兩個月內製作2000艘。高麗方面不敢抗命,但又沒有能力做好,只能偷工減料糊弄蒙古人,而蒙古人本身就不怎麼懂,看著外表挺結實就覺得可以了。正好上天也可憐日本,兩次元日戰爭都是颱風季節,最終兩次徵日之戰均以慘敗收場。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就算元軍登陸了博多,元朝想滅掉日本也是十分困難。第一是糧食問題,作為登陸軍,糧草供給要靠海上運輸,而在航海技術低下的13世紀,這是很難做到的。第二是雙方的作戰方式差距太大,蒙古鐵騎強大,擅長團體戰,但騎兵只有在中原那樣的大平原才有用武之地,日本多山,騎兵也得下馬當步兵!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強,機動性大,而且日本刀長而鋒利,蒙古步兵不是他們的對手。
雖然徵日之戰失敗了,但還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由於鎌倉幕府戰後沒有能力獎賞有功御家人,北條氏的統治能力迅速下滑,終於在1333年滅亡,之後近三百年日本陷入了大分裂時代(南北朝和戰國時代)。
回覆列表
蒙古軍隊和蒙古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也可以說是生活在陸地上,更沒有所謂的水師或者海軍之說,百戰百勝的蒙古軍強徵日本,失敗的原因有(1)後勤補給,(2)星象海潮,(3)颱風海嘯,(4)對日本的地理調查和登陸地點不到位,(5)天時地利人和都不沾,以古代的航海技術就不像在陸地上攻一城佔一城,糧草兵員醫藥以及其它物資得到補充,退一萬步說攻城失利也可就地紮營以待時變。然而在無也無際的海上兵敗就無路可退。總結: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吞併另一個國家,並不是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而是被吞併的國家並不是團結的國家,而是四分五烈、爭權奪利、社會動亂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