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花開的聲音

    共享經濟的話題,在最近這一年裡一直很火熱,而且還慢慢衍生出各種“共享”。像共享雨傘,共享洗衣機什麼的,人們都在揣摩,還有什麼可以“共享”的時候,共享充電寶的出現又點亮了大家的眼神,感覺在“共享”的海洋裡有無限的可能等著被挖掘。

  • 2 # 千金裘

    近日,剛推出的“共享床位”被叫停,問題出在繞過了酒店住宿身份登記管理,明顯不合法;而共享雨傘推出最後只收回了幾把,好好的共享淪為了“藏傘於民”;安徽又推出全球首家共享書店,但怎麼看和小時候的租書租碟店沒什麼區別。

    共享,無疑贏得了這個時代的美名。一位學者曾寫下這樣的點睛之筆:“分享原來屬於道德情操的範圍。不過現在人們搞分享經濟,明明是衝著致富去的。道德情操和國民財富這兩件事,單獨來看都不奇怪。怪就怪在,分享經濟要求透過道德情操,去實現國民財富。相當於把斯密主張利他的《道德情操論》和主張利己的《國富論》,合併成一本書。”

    國外的Airbnb實現了房屋分享,讓閒置資源流動起來,走入中國;國內的共享單車,切切實實提高了單車週轉率、解決了“最後一公里”問題,成功走向世界。既能利己又能利他,美美與共,藉助科技的發展,“共享”自然能快速爆發了。

    然而,第一個吃螃蟹者的偉大,並不妨礙跟風者可能因飢不擇食而被噎死。從社會成本角度看,未必一共享就必定“經濟”;而從創業成功率看,共享領域已經倒下一大片。如果共享只是創意匱乏下的“掛靠”,是資本病急亂投醫的結果,難免陷入“非理性繁榮”,造成資源浪費而不再經濟。

    具體而言,不同產品的創新空間和盈利點迥異。共享短租需要更好的誠信環境,同時因為是低頻場景,培養使用者習慣過程長;網約車成長中與傳統行業和規則的較勁也有目共睹;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共享單車這樣的“標準化產品”,比起共享短租等個性化產品,更容易在市場上獲得成功。言下之意,並非有風就能起飛,如果不能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市場並不會因為你投之以桃,就一定報之以李。

    共享經濟被作為趨勢受熱捧,離不開這樣一種假設:人們對於物品越來越沒有佔有慾,而只要使用權。就像Uber創始人所設想的那樣,最終所有人放棄了私家車。幾天前,有地產商也表達了類似觀點,認為“網際網路時代和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是反房地產的”,因為在人工智慧、網際網路時代使用比擁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這樣的判斷靠不靠譜另說,但至少是對未來社會氣質的一種猜測。

    這樣的時代氣質最終要形成,恐怕還需時日,一旦過於樂觀,就會誤判市場規模,誘發非理性投資。畢竟放眼望去,共享出去的雨傘已經所剩無幾,共享單車上掛私鎖也能見到,私有產權觀支配下的佔有慾依然在隱隱作祟;而各家共享單車企業無節制的發展趨勢,對道路資源的競爭性使用,何嘗不是另一種產權競爭,同樣會造成“公地悲劇”。這似乎也意味著,共享是經濟還是不經濟,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共享經濟的長足發展,有賴理性的商業判斷,也需要全社會層面新產權觀念的培育。

  • 3 # 美人美眼

    從目前來看,我很敬佩推出共享服務的公司,他們是在探索,並且是花真金白銀地去探索,探索華人的道德素質底限。

    現在有個明顯的感覺,出去想找一輛正常一點的ofo真的不容易,有時走了一公里路,看了幾十輛車也找不到一輛真正能騎的。

    我感覺,現階段推共享服務還不合時宜,腳踏車相對還好,雨傘、充電器我感覺就有些扯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鳴人和路飛互換性格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