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求之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成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

    中央電視臺開年大戲選擇了反腐題材歷史劇《于成龍》,意味深長。電視劇《于成龍》以層層遞進的敘事節奏,緊緊圍繞廉吏于成龍從七品芝麻官做到兩江總督這一封疆大吏的主線,表現了主人公從為百姓處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影響國家政局的大事國事,高舉“天理良心”之正氣的歷程。全劇脈絡清晰,劇情緊湊,高潮迭起,大氣磅礴,一改拖泥帶水和節奏緩慢等中國產劇常見的問題。官場中的坎坷,主持公道的艱難,為民伸張正義的兇險,“待民要寬、治吏當嚴”的為官主張,以及家國情懷的忠貞……這些戲劇衝突都緊扣于成龍為官的生命歷程、人生追求,展現了人物命運的跌宕,更突顯了主人公“為政以德”的精神追求,生動詮釋了他以民為本、勤政清廉、敢於擔當的官德。

    于成龍大器晚成,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羅城縣知縣。此後,他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所到之處皆有政聲,為康乾盛世的到來開啟了革弊風清的時代風尚。于成龍人格的形成離不開他在價值觀形成階段所受的文化教育。劇中,于成龍告別家鄉赴羅城履職的重頭戲不是鄉親們的歡呼送別,而是臨行前永寧書院邢先生和母親的重託。邢先生把自己心愛的讀《論語》、講《論語》的心血所得《論語別敘》贈與于成龍,並教導他:半部《論語》治天下。要始終恪守儒家思想的教誨,事事當思為人做官之道,以仁愛之心待人。

    讀了近40年書的于成龍從小耳濡目染儒家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思想,釋家積德行善、因果相報的信念,加之於成龍生長於國家社稷飽經動盪之時,深切憂患百姓離亂之苦,使其始終恪守“天理良心”這四個字的為官理念。于成龍改革鹽務,修復城池,緝盜捕匪,平冤獄、免徭役、納流民、開荒田,乃至創辦養濟院等作為,其為官的宗旨就是心繫百姓,造福百姓,為民請命,面對權貴不卑不亢。于成龍的擔當詮釋了“廉政”一詞的深刻涵義,他的“廉”不僅是自律,更是冒著丟官甚至被殺頭的風險千方百計地為老百姓幹事,這是有責任擔當的廉,是堅信邪不壓正的廉,他的廉與為官貪者、與為官“只廉不政”的明哲保身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于成龍》這部電視劇沒有用天價片酬請來的當紅明星,看不到劇中人物違背歷史描紅畫眉的現代流行妝容。導演的功力與藝術自信,實力派演員的出色演技,加上先勝一籌的劇本基礎,使該劇成為高水平的歷史正劇。《于成龍》拒絕戲說,不刻意追求和強化人物情節的傳奇性,是史傳精神的一次迴歸,讓觀眾感受到歷史劇的一股清流。這部弘揚民族正氣的歷史劇用好口碑和高收視率告訴我們,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不能靠歷史虛無主義的戲說與消解,更不能丟掉民族文化核心而符號化地嫁接他者價值觀。

  • 2 # 醉想讀書

    首先,實話實說我沒有看過這部劇,看了一集感覺和我心中的于成龍有些差距。問了看過的朋友,說還不錯,主旋律電影。

    于成龍大家都知道是天下第一廉吏,也是跨越明清兩朝的人物,對社會腐敗痛恨極深。可惜太過正直,直到44歲才從國子監畢業入世,很快被康熙賞識,而且政績卓越,為一代楷模。

    大家很可能會想起明嘉靖年間的海瑞,于成龍和海瑞共同點是一生廉潔,死後只有一身官服,不同的是于成龍受到重用,才能得以發揮,海瑞終其一生也只能在南京副朝廷做個有名無實的官吏。

    總的來說,于成龍60多年的生命中,一心為公,值得我們敬佩。電視劇還是值得一看的。

  • 3 # 劉愛源

    非常好一部優秀經典藝術作品。造創編劇。導演。詞作,音作者。演員。表演藝術。展示在電視連續劇。把大清朝歷史記載歷史史記。優秀經典中藝術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蓮藕啥回事根系變色腐爛,是病害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