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懶得用標點符號
-
2 # 韓浩月
災難片這一型別作品,自2009年《2012》公映之後,就一直沒有什麼進步。當年《2012》能夠成為話題電影,受到普遍歡迎,是因為它是在“瑪雅預言”這個大IP基礎上的創作的,對人們的“恐慌心理”有著很好的利用,再加上迎來第二次青春的3D技術,使得《2012》成為爆款。現在回頭看《2012》,也不過爾爾。
對比之下,《全球風暴》自然就更不能算“最好的災難片了”。
《全球風暴》“給地球穿上外衣”的戲劇設定,還是蠻有格局的,雖不是太新鮮,但這創意足夠引人關注。但體現在劇情上,電影卻差強人意:副總統想上位,僱傭駭客黑進“荷蘭男孩”,肆意製造自然災害,並嫁禍於總統,幸虧服務於白宮的一對特工戀人,及時發現了陰謀,並在地球全面陷於“地質風暴”的最後一秒,重慶了系統,挽救了人類。
科幻片在想象力方面的另闢蹊徑,使得科幻電影力壓災難片,成為觀眾消費的主流。《雲圖》、《超體》、《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等,公映都大受歡迎。災難元素已經不再是科幻片的重要構成,創作者已經把視線從地球災難引開,投往更遙遠的星際,同時,山崩地裂、電閃雷鳴等災難場景,也讓電影人感到索然無味,透過科幻片來開啟人類內心的黑洞,或者傳遞某種哲學觀點,才是他們推崇的最新潮流。
災難片再按《全球風暴》這個路數拍下去,恐怕市場會繼續萎縮。一方面觀眾仍然滿足於視覺與音效轟炸,另一方面觀眾在走出影院之後又難免產生“上了一當”的失落。如果災難片不能敏感地找到慰藉觀眾心靈的方式,而只在“視覺奇觀”方面做文章,那麼這個型別的電影早晚會走進死衚衕。
在環保意識日間加強的今天,人們對災難問題的看待,已經有了客觀性。換種說法就是,面對世界末日的恐慌心理,早已不像以前那麼強烈了。所以災難片應當擺脫繼續刺激觀眾恐慌的投機技巧,讓電影更多地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不再誇張與賣弄創意,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為作品融入更具深度的思考。同時,在劇情上也要徹底忘卻以前的成功經驗,寫出令人煥然一新的故事。
回覆列表
看了全球風暴,真的沒有2012好看,講的是自然災害後,人們佈置衛星網路來調控氣候,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最初這個是由美國控制的,但是被壞人利用,然後就是主角發現壞人,最後時刻救下地球。
沒有2012 緊湊,也太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