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風拂面zh

    那年代大人小孩兒都盼過年是不假,過年了大人可以歇兩天,小孩子可以吃頓有肉的飯,碰巧了還能穿件新衣服。現在呢,天天吃肉肉,件件新衣服,沒有了新花樣,所以大人孩子對過年越來越以平常心對待了!

  • 2 # 鑫緣隨緣

    那時候的人憨厚,吃頓年糕,小米麵發的大餑餑,吃的那個香,現在米麵不是小時的味道了,年糕吃著,炸黏,也不是小時候的味道了,小時候殺的年豬,不肥,還得吹氣退毛,要不都退不下毛來,現在我給我大孩子做一頓小米鍋餅,我大孩子說拉嗓子眼,不吃了,我小時候五穀雜糧啥都種,我還扶犁,給她們說,見都沒見過,我給60,70,的人點贊,

  • 3 # 芝麻開花節高

    那個時候,小孩過年能玩,吃好的,穿新衣服,拜年有壓歲錢。大人拜年能喝酒,談天說地,能打牌,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壓力沒那麼大。現在吃的喝的用的不缺了,但是見識也不一樣,差距也大了。壓力也大了。思想也和六七年代不一樣了。六七十年代是學雷鋒,樹新風。那時夜不閉戶也沒事。現在不一樣。時代也不一樣,看到老人摔倒也不敢扶了,家家戶戶大門緊閉,各個村年青人都出去打工了。過年和平常吃的喝的用的,沒什麼區別。過年炮不讓放了,麻將也禁了,也感覺不出有什麼可高興的

  • 4 # 享之1997

    有比較才有滿足,有變化才有驚喜,六七十年代生活,平時穿的補丁衣服、過年卻穿新衣服;平時清湯寡水,過年卻是大魚大肉;平時親戚少來往,過年卻是相互送禮,相互拜年,鮮明的對比著實讓人高興。

    現在平時的生活就像過年,想買新衣服了,馬上就能買;想吃好吃的了,馬上就能做到,過年時也沒什麼新鮮的,所以你就高興不起來了。

  • 5 # 平常人246089341

    過去盼吃點肉,吃點白麵,花生,瓜子,核桃,現在不稀罕了,沒了嚮往,人情冷漠了,不來往了,一個微伩打個招呼,一切從簡了,氣氛沒了。

  • 6 # 網癮老人1

    可以說那時物資貧缺,藝術生活又少。只有過年人們才有新氣象。而且在中國年裡,家庭基本沒有暴力發生。所以人人感到生活的快樂與幸福。那時的過年,最美好的是人情味。街坊四鄰見面恭喜拜年,祝賀新年快樂。如今過年,手機替代人的功能。再加上因為環保,年味也少了如今的過年人情味看不到了,年味聞不到了。一切的一切中國年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祖傳的文化被現代科學取締了,這裡包含眾多專家功勞。不是有某高知叫取締年夜飯嗎?如今學文化是拋棄祖先的文化。

  • 7 # 江立清

    民以食為天,虎狼啃肉嚼骨求壯,歷來存在貧富之差別,終將慾壑難填,社會自然現象。環境不同思想覺悟也不相同,人的矛盾性問題。

  • 8 # 勝奇雕塑

    正是因為六七十年代人的生活貧困,長年吃不上一頓好飯,所以才盼著過年能吃上幾多好吃的,現在人的生活確實提高了,可以說平時的生活就不比以前過年差,不稀罕吃的了,當然這是一方面,可大人的思想壓力缺大了,不是愁吃不上穿不好,而是愁車貸房貸,過完年要去哪裡掙錢,工資能不能有保障,張家掙了多少錢,李家又叫老闆給坑了多少錢!這樣的生活能高興起來嗎?

  • 9 # 上閘看客

    現在天天可以過年,好日子習以為常。六、七十年代過年只有一碗肉燒梅乾菜、一盤油炸麵食、一盤煮黃豆、一盤白菜。

  • 10 # 退休人老崔

    因那時生活艱苦,民間傳語,能窮一年,不窮一天,所以平常積壘的

    好東西都在過年吃喝,好衣服過年穿所以高興,現在物資豐富,那種現象不存在了。

  • 11 # 遼北老代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個風俗習慣,已經有了幾千年歷史。

    在過去,每到春節前夕,各家各戶開始置辦年貨。有的家庭進臘月就開始殺年豬,請一些老親少友先吃一頓。

    到了年二十幾,很多家庭開始做豆腐,殺公雞,大多數家庭還做粘豆包,打掃房屋,那個時候叫掃塵。

    特別是小孩,天天盼過年。家長能給每個小孩做一套新衣服,做完以後捨不得穿,都等著大年初一穿。

    大人把院落掃的乾乾淨淨,找一些老學究寫上對聯。到了年二十九,各家個戶都把對聯貼上,有的家庭還掛上紅燈籠,顯得很有過年氣氛。

    到了年三十下午,開始吃年夜飯。那時候都是大家庭,祖孫三代,一家八九口人。把兩個炕桌並在一堆,開始吃飯。吃飯前,老人先講兩句,總話一下今年的收穫,盼望來年有個好收成,祝孩子大人身體健康!然後給長輩倒上酒,小孩真是高興。

    雖然那時的年貨不算豐富,但吃起來也感覺特別的香,到現在也非常懷念。

    到了正月初一,起的都非常早,小孩大人穿上新衣服,吃完早飯,開始給長輩拜年,還到各家各戶給長輩拜年。親朋好友互相走訪,感到特別的親切。

    現在也不那麼盼過年了,家庭人口特別少,老人歲數大了,也不想吃什麼了,每天吃的就像過年一樣。過年就是需要一個氣氛。

    整個村落也沒有多少人了,年輕人都走了,就剩下一些老人。

    孩子二年都沒過來了,離得隔山吊遠,回來一趟不容易。過年就剩老兩口子了,也不愛炒菜了,弄兩個菜就算了。

    也沒人相互拜年了,就是拿手機互相問候一下,人的面也看不見,親情少了許多。

    懷念過去,懷念過去過春節!

  • 12 # 昕昕姥姥901

    我說過,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在那個物質生活很艱苦的年代。人們依然覺得很幸福和歡樂。記的兒時,在臨近過年一兩個月時,小孩就盼過年,有時是數著手指頭盼過年。過年時做一身新衣服,捨不得穿,放起來。等到過年時再穿。那時雖然很窮,但年味卻很濃。臘月時,每家每戶都磨面磨米,殺豬殺雞準備過年。大年初一,一群小孩放完鞭炮吃完餃子,穿上新衣服去給長輩拜年。到初三初四後,村裡就有演出。都是本村辦的文藝節目。再往後就是各村互相串村扭秧歌唱大戲。總之那時的年味比現在強多了。現在回憶起來還回味無窮。

  • 13 # 文淑雅

    現在常態化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問題隨時都能滿足願望,天天都是過年。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方便了人們的交流與互通訊息。這些,都是人們少了些盼過年的熱情和嚮往的原因。

    不過,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情”的流失。

    那個時代,人們會為親友的成功、美好、幸福,真誠的祝福、讚揚、稱好;為他人伸手幫扶、為他人流汗流淚,一家有亊,大家都會幫忙。人心是暖的、貼近的。沒有惡意的攀比,沒有惡意的踩踏。

    和以前比,過年不那麼熱鬧,一是沒必要集中在那幾天大吃大喝;二是,勞累的人要調養休息;三是,“心”的溫度降了,“情”淡了。

  • 14 # 春源

    現在比那個貧困年代更高興啊,誰說不高興?六七十年代盼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戴新帽、吃頓肉餃子改善一下生活。

  • 15 # 清風閒翻書

    六七十年代,是組織起來的年代,各行各業都有組織。那時候為了搞好國家建設,農村支援城市,城市發展工業。全華人民節衣縮食是為了工業、國防、科技、農業等的發展,幾代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短短的幾十年裡,為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工農業和國防等基礎,都是全華人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苦出來的。

    六七十年代於群關係,鄰里關係等很平等,幹部夾著尾巴做人,生怕群眾不滿意,和群眾打成一片。群眾之間生活條件基本差不多,很少存在誰看不起誰的問題。有困難找組織,人們之間相互邦助,共渡難關,人們雖然說窮,但人人平等,心腸是熱的。孩子們在一起,更是天真無邪,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但自由空間大,充滿童年樂趣。就農村來說,我們那裡的糧食大部分都交公糧了,口糧僅夠吃飯,油水又少,入冬就盼著過年,大人們可以歇一歇,孩子們可以吃上好東西,走親串鄰,放炮趕集,美美地過個年,過年時就是孩子的天堂。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多數人平時想吃啥買啥,孩子們不指望過年吃好吃的了,最多想多掙些壓歲錢。現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口流動性大了,一家人也可能天南海北,人們有錢了,人性味就談了。大人們有的相互攀比,也影響到了孩子。人們的獨立性強了,以前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情也談了,過年就打個電話或影片,過年就冷清了許多,孩子們也受此影響。如今過年,名種組織活動便過年氣氛紅紅火火,外面很是熱鬧,而回家裡關門成一統,沒有六七十年代人們之間熱情親呢的氛圍了,孩子們玩伴沒以前多了,玩遊戲多了。這也許是時代變更時的漸時現象吧。也許,隨著孩子減負的推廣,孩子們自由空間多了,天性充分釋放了,年味會更濃一些。

  • 16 # 為改革開放鼓與呼

    很多人回答了這個問題,認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雞鴨魚肉,都像過年一樣,所以到過年時侯,興致就不是那麼高了。但是,這只是一個因素,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那末,主要因素是什麼呢?愚以為,這是市場經濟替代計劃經濟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每個人都在無形的市場海洋中沉浮。每到歲末年初,廣大僱員要思考,新的一年自己的飯碗能不能保得住,會不會有提職加薪的機會,自己如何制訂新的學習計劃,提高知識技朮水平,增強競爭能力,原有的崗位還有沒有發展空間,需不需要跳槽?等等,等等,壓力山大。做僱主的也在思考,自己的企業能不能保得住,會不會破產,自己的事業如何發展擴容,增加利潤,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才怎樣才能留住,新的一年如何取得更多的定單?如此等等,壓力也是山大。

    可是,有竟爭,有壓力,正是市場經濟效率遠遠高於計劃經濟效率的所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天下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只能擇其害輕者從之。

  • 17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年"在中國是一個大日子,過年的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名稱也很多,如元日、正旦、歲首等,直到1914年才以"春節"的名稱正式固定下來。

    他從農曆臘月除夕夜迎來新春那一天為象徵,世稱交子,辭舊迎新之意。

    六七十年代物質尚不富裕,人們對過年翹首以待,因為大多數家庭過年時,總也會把生活改善一番。再拮据也會蒸上一鍋白麵饃,弄個肉菜,給孩子換上一身新衣服,還會給少量的壓歲錢。所以人們尤其是晚上孩子最盼過年。

    有些地方從進入臘月就開始熱鬧起來,"臘八祭灶,大年來到,小孩換新衣,還可放鞭炮"。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年味的嚮往逐漸淡了許多,也引來了一些埋怨。究其原因,道理很簡單,那就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每天都在"過年",真正年來到,沒有新鮮感。

    平時餐桌上雞鴨魚肉己屢見不鮮,一些人開始食素,想益壽延年。

    穿帶補丁衣服很少再見到,新款的服裝卻在一身一身的換。

    現在通訊各方面己很發達,春節己無需一家一家的去拜年,一個影片一條簡訊就已表達了問侯和問安。

    六七十年代過大年的"景象",以後可能只會出現在人們兒時的回憶裡,他己被一種全新的"過年"形式所代替。

  • 18 # 端莊優雅風鈴L

    雖然那時物質不怎麼豐富,收入也很少,但親情友情關係相當融洽!過年的氣氛和年味很足!相互拜年,走親訪友,其樂融融!在外地的親人也要打長途電話,互致問候拜新年!從小年夜,大年夜(除夕)一直要忙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剪紙花,貼窗花,大門一定要換新對聯!還要忙年夜飯!一派喜氣洋洋過新年的景象!

  • 19 # 枯木逢春wes

    1、條件好了,無所謂吃喝穿。

    2、時代變了,禁放煙花爆竹。

    3、人丁稀了,少了兄弟姐妹。

    4、人情淡了,多了左攀右比。

    5、制度嚴了,打牌搓麻……。

  • 20 # 老龔166916589

    我們在六,七十年代生活大家窮呀!沒可比性,鄰里走門串戶,非常友好親熱,逢時過節都歡欣歌舞,幹部慰問軍屬,向群眾拜年,親如一家。這叫窮開心,窮人再窮毫無怨言。

    現當今不一樣了。鄰里間串門很少,因為戶與戶之間往往不是一個檔次,感情生疏,話不投機,言語各有千秋,所以相互交往也淡化了,富戶怕窮人進門,懷疑是否又是要借錢,很不歡迎。那麼窮人呢?也不相進人富家門,被看冷眼,坐冷扳櫈,現時的農村就是這個局面,已沒歡騰熱鬧的氣份。分層為等級區別。農村冷冷清清,認老人多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由哪些寵物引發的悲劇或者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