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AGICIAN6252644115
-
2 # 照見
簡單的回答之一: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同。
簡單的回答之二:學術生活也可以很美好。比如到不同國家訪學、參加學術會議順便旅行。寒暑假時間可以也可以到處玩。科研不一定讓人生活變得很單調。
簡單的回答之三:不讀碩博,未必生活就美好。你可能本科畢業找工作焦頭爛額,你進入公司工作後升遷困難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複雜。你本來設想的花花世界社會社會,可能根本就不屬於你,你玩不來。
人和人需求的差異無處不在:就像生活中我們買東西,同樣是手裡有10000元人民幣,有人會拿去買IphoneX,另一些人則覺得一萬塊錢買手機不划算,他們寧願買2000元的手機然後剩下的8000元去買桌上型電腦電腦打遊戲。
所以問題的根本是:
一,為什麼人和人的追求和需求會不一樣?
二,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產品、不同的事情到底滿足哪些不同的需求和追求?
但談上面這些根本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回到提問者最初的問題——
為什麼部分女性會把20到30歲美好的10年貢獻給碩博博後?
人選擇一個職業無非是兩種思路:
①這個職業讓人更快樂更幸福更滿意。比如下面我要說的:興趣和理想。
②比起其他職業,這個職業相對更能忍受。比如下面我要說的:其他職業或生活選擇的難題。
但談上面這些根本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回到提問者最初的問題——
為什麼部分女性會把20到30歲美好的10年貢獻給碩博博後?
興趣——喜歡學術本身不知道大家讀初中高中的時候,有沒有體驗過這樣的時候——
有一道題目,別人都做不出來,你做出來了,你非常開心,感受到自己發現了不得了的事情,你充滿自信。
哪怕沒有那麼誇張,可能別人也作出來了。
關鍵是——在解題的過程中和解題的結果上,你十分的投入,你感受到了知識上的樂趣。你感受到了這種快感:這問題我終於想明白了!
能夠讀到博士的女生,肯定是在學習能力上高於平均水平的。她們很多人是在初高中時期,就體會到了學習、思考、解決知識難題的快樂。
這個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就可以理解了。
理想——深入認可學術工作的意義但是僅僅追求快樂是不夠的。
理想之所以是理想,一定是跟一個更大的圖景有關。
①和偶像、榜樣走在同一條道路上
我們小時候就聽過居里夫人的故事。但是有些人會比另一些人更崇拜居里夫人。
與此類似的,還有牛頓、愛因斯坦、阿基米德、哥白尼等等……。
文科的話,可能是一些文學家:蘇軾、李白、李清照、杜甫……。
對於名垂千史的科學偉人來說,他們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永生——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就一定會有人記住他們。
對於有留世名著的文學家來說,他們也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永生——只要有人還讀著他們寫的文章,他們的情感、故事就會被流傳。
他們也確確實實改變了世界。
靠近了永恆,改變了世界——這條道路是有很多耀眼的前人。
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可以在心理上和這些前人站在一起。
比如,你研究相對論、量子力學,某種意義上的,就是愛因斯坦、普朗克的接棒人。
比如,你研究李白蘇軾的文章,後人再解讀李白蘇軾的時候,有很大可能也看到你的解讀。
改變世界
尤其是科技工作。如果你是一些比較前沿的領域,比如人工智慧。那麼很可能接下來幾年的某個數碼產品裡就有你工作的成果。
比如材料科學。你可能研究出了新的鋼材,或者打破了國外某個國家的壟斷技術,那天上飛的飛機、地上跑的汽車、手裡拿的手機——都可能帶著你的智慧財產權。
最後,還有一個更深刻的意義——
人類是已知範圍內,唯一會創造知識和科學的生物。
從事學術活動,就是最一件「最人性」的事情。
其實有些學者是會有些高傲的,原因也在這裡——比起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想著賺錢名利的人,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更加的接近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
這是一種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視角:
創造永恆的知識,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是人對抗死亡焦慮的方式。
也就是——讓有限的生命,有無限的可能。
其他職業或生活方式的「困難」,相比之下學術研究生活對某些人來說更簡單不可否認,有些人選擇學術路線,不一定是因為興趣或理想。
可能只是因為——不能適應校外的社會,或者,不想適應校外的社會。
學術研究的生活,人際關係,是比較簡單的:面對同學、面對老師即可。
而其他工作,人際關係可能就複雜得多了——尤其是在公司裡,可能有好幾個上級,可能有大家要一起升職競爭的壓力。
學術研究的上升規則,更加清晰簡單明顯,相對其他工作更公平。
你寫了論文,發表了就是你寫的,白紙黑字非常清晰。雖然也有傳出導師佔用學生成果的事情,但是相對其他行業,還是少得多的。
學術研究的工作,對某些人來說,本來就比較順水推舟。
本科成績好,可能就保送了。然後正好自己也沒有其他特別感興趣的職業,也就讀研了。讀研感覺還可以,就繼續讀博。然後想辦法留校,在某個大學當老師。
-
3 # 嗅花虎
美好的年齡做美好的事,正值青春年少的好時間,充實自己,有自己的追求併為之努力,這才是應該做的事情吧
換個角度來說,20到30之間,心智成熟,精力充沛。不管是選擇碩博博後,還是選擇就業,主旋律都是學習,學習更深層次的職業技能,學習如何融入社會與人相處,我想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再換個角度,如果這十年不是這樣度過,那你覺得怎樣度過才是合理呢?或者說才能稱的上這黃金年齡呢?
回覆列表
價值觀不同而已……如今男性女性地位沒什麼不同。男性20,30這個年紀也正是美好的10年呀。這問題明視訊記憶體在性別區分呀。男人需要知識掌握未來。女人也需要呀。否則都指著男人來掌握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