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願未來的日子一切都好

    至親,喜歡挨家挨戶去。現在人都忙。一年難得有時間大家能聚在一起。是個非常好的交流機會。

    其他人如果沒時間和機會聚在一起。發個簡訊也可以。不過群發真的沒啥意思。複製來複制去,有的人連名字都忘記改就直接轉發了。說實話,群發的祝福簡訊我很少看。不如發個朋友圈。也省的打擾別人。不然群發簡訊都是一樣的。還一直髮來發去。浪費流量,佔用wifi

  • 2 # 是我啊爸爸

    堅決拒絕簡訊拜年,給老輩人拜年要誠心誠意的去,不是為了那頓飯,是心意,老人在的時候就需要多陪伴。平輩人最好解決,群裡喊一下,約個時間聚個餐,拜年互免。

  • 3 # 愛2情睡醒了

    還是喜歡挨家挨戶去親戚家拜年,畢竟常年都在外面工作,大家很少聚在一起,也只有正月那麼點時間,能聚下吃個飯是最好的

  • 4 # 蕾7

    1.小時候,討厭跟父母去鄰居家拜年

    我從小生活在城市裡,父母從山東來,老家親戚都不在,城市裡就是找找小區相熟的鄰居登門問好,聊天吃個瓜子。問題是,我爸媽和他們熟,我不熟啊……獨生子女對各種父伯阿姨稱呼也算不過來,真心覺得不如在家裡看電腦吃零食。

    稍微大點後,能接受相熟鄰居帶小孩來我家拜年,倒水切水果招待一下,表面熱情能保持。看來本質上我還是個孤僻的人……

    2.結婚工作有了小家庭後,在家裡偷懶

    小區裡除了鄰居,其他一戶也不認識,過年除了回爸媽家,能拜年的物件就是大學同學了。可惜辛苦上班一年,大家又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我們覺得還是歇在家裡舒服,最多出門近郊旅個遊咯。

    3.有了寶寶以後,想去所有有娃的家庭走動……

    如果是微信拜年一半是偷懶一半是逃避,當你有了娃,每天抱著娃都會問自己“我怎麼生了一個這麼可愛的寶寶”的時候,微信朋友圈曬娃已經滿足不了你啦!不管為了大家交流育兒經驗也好,為了讓娃有個新的外出活動也好,為了培養做客禮儀加強社交概念也好,或是想聯絡是雙方家庭感情也好……反正娃在家待不住,反正小區周圍娃已逛膩,反正每週都要開著車出去城市各處打卡,今年過年不如撿起已經生疏的同學情朋友情,讓娃們重新聯絡起你我吧。ლ(╹◡╹ლ)

  • 5 # 望滄海

    現在的社會,飛速發展,新鮮事物層次不窮。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網路拜年和傳統拜年相結合。遠了,千山萬水就在家透過網路互相問候,送上祝福。近的,左鄰右舍,或驅車前往。面對面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勿須多言,已是心心相融,真情滿滿。拜年是彼此的祝福,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分享。越是傳統的東西,經年越有滋味。

  • 6 # 馬哥看熱點

    這三種拜年方式各有優劣吧!

    1.挨家挨戶拜年,最有誠意的社交方式,雖然現在資訊化工具很發達,但面對面的交流更有溫度,可以溫故友情,可以碰撞新的火花,個人覺得是最好的社交方式。但缺點是效率較低,覆蓋面小,走不了幾個朋友。

    3.簡訊拜年,當年最火的拜年方式,中國移動春節期間的簡訊收入就超百億。但這都是過去式了,現在用簡訊拜年的一般都是老人家,或者移動內部員工才幹的事了。

  • 7 # X梓軒影視

    1,串門走親戚朋友拜年!這種主要是實實在在的親戚或者關係特別好的朋友,還是領導!目前這個方式拜年是最廣的。也是最多的。

  • 8 # 東方228

    過年親戚之間走動是必須的。一年到頭春節放長假,有時間,有機會,彼此感情交流,彼此親情的加深,都是有必要的。過去老話說的好,過年不走動,關係就散了。朋友之間可以聚一下,互相有個聯絡,大家彼此都還健康,家庭過的都還幸福,就可以了。

  • 9 # 又見一針血

    簡訊拜年是一種時尚品。真正的愛應該是體現在不遠萬里都要回家,都要回家給長輩和兒輩的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們聚一聚。也就是所謂的訴說衷腸。

  • 10 # 東莞張利民

    拜年是傳統,還是喜歡傳統的方式。

    一年到頭各忙各的,拜年是個難得見面的機會。

    條件允許儘可能多走動,親朋多走動才會親。

  • 11 # 南街石巷望蘇城

    對於鄰居長輩們,我覺得還是挨家挨戶比較有誠意,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另外,親戚朋友們也要如此,這才能讓他們覺得你尊重他們,禮尚往來,這都是相互的

  • 12 # 喵崽團仔

    親戚是都互相走動拜年的,好朋友還是發簡訊拜年,畢竟不可能挨家挨戶都去拜年,很多朋友離得也遠,用簡訊拜年就聯絡了感情也送了祝福。

  • 13 # 走貓步的Sunny1

    謝邀。我喜靜不喜鬧,我最煩過年以拜年之名,吃了東家吃西家,整個過年期間,除了吃喝就是吃喝。過年集中聚一聚是必須的,畢竟這期間才容易聚齊,大家說說話,簡單吃吃,又熱鬧又不累,為什麼要天天這麼胡吃海喝?做飯的人累,吃飯的人也累。煩歸煩,又不得不尊重風俗,心理承受力不夠,擔不起不尊重長輩的罵名。反正我不要求小輩來拜年,有心打個電話就行。發簡訊發微信,我更願意看自擬的,哪怕"春節快樂"幾個字,不喜歡從網上覆制的一大段順口溜。

  • 14 # 青島周邊玩兒

    隨著生活的進步,年齡的增長,一些美好的記憶永遠揮之不去。兒時走親戚,沒有腳踏車,挎個椽子,裝上幾個豆包,米糕,香油果子,再加一桶自制的老黃酒,結伴步行十幾裡或者做個拖拉機,樂呵呵的就去了,後來有了腳踏車,機車,再到汽車,禮品也換成了牛奶,酒水之類的了。都是司機,也嗨不到哪裡去了,也見不到山溝土路巔出的饅頭,因為公路都村村通了。網路的發達雖然讓人的距離拉進來,當然,親朋好友,坐在一起敘敘舊多好啊。當然現在許多年輕人,苦於工作,物件的煩惱不願見親戚,有點連電話都懶得打,覺的有點陌生,感不出親戚的親情,因為他們沒有經歷哪個親情鄰里互幫互助時代。

  • 15 # 草臺班子

    如果可以,肯定挨家挨戶地去拜年更有價值了。這不是傳統禮儀的繁瑣或者落後,對我身處的這個北方偏遠山村來說,簡直太有必要了。

    我先來說下我們那拜年的風俗:

    初一五更起祭過天拜過父母吃過餃子後,便開始了我們的挨家挨戶拜年,一般都是自家同輩人三五一起,到有老人的家中磕頭拜年。

    儘管有老人也一直說,人來了說句話就好,頭就不用磕了,但事實上即便是後來的年輕人,也不覺得磕頭有什麼不妥。

    我們那這種磕頭是不給壓歲錢的,帶有小孩的會象徵性地給個一塊兩塊,當年有新人結婚拜年的,會給個五塊十塊,真的微不足道,就是圖個吉利。

    我們村子不大,全部走一遍也不用多久,以前經常拜年的時候也不覺得有啥,甚至有時也會覺得煩,過個年一早就得起來,還得串門磕頭去,但是當我後來經常生活在外面,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後,愈發的覺得這個拜年方式的彌足珍貴了。

    第一、現在回老家真的很少有機會串門了。有的老人如果不串門真的見不著,倒不是我有多麼多麼的想他們、想見他們,而是他們真的特別特別想我們這些不常在家的人。

    前三五年拜年遇到一個五福內的爺爺,拉著我們的手,說啥也讓在他那裡多坐一會,他的那種熱情和喜悅,我到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可是那位爺爺如今已經不在人世了,他走的時候,我也沒有送他。

    拜年的時候,很尷尬的就是,我習慣性地想進一個家門,同行的人卻告訴我那家已經沒有老人了。

    如果是不回老家過年的話,我會覺得渾身不自在,會想著大年三十中午飯前去祖墳送飯,會想著三十晚上煮好餃子去祖墳拜祭,會想著三十晚上去點祖墳上的燈,會想著初一早上的祭天、挨家挨戶拜年。

    假如生活沒有了這些儀式,我會覺得年跟沒有過似的!

  • 16 # 阡陌洪岑

    還是挨家挨戶拜年,更有過年的氣氛啊。

  • 17 # 粉墨郡主186941397

    挨家挨戶去拜年,這樣才有氣氛,也更能促進親情融洽

  • 18 # 餘生歲月不淡然

    還是挨家挨戶的拜年方式好,一年難的回家一次親戚之間多走動走動,

  • 19 # 麗麗93991

    以前在鄉下都是一夥人一家一家的拜年,感覺特開心,現在過年那幾天就是不停的收到群發的祝福語,真沒有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了,給前夫打電話不接,微信也不回,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