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視界雲科技
-
2 # 媒體訓練營
霧計算(Fog Computing)這個概念是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延伸概念,由思科(Cisco)首創。可以理解它是一種本地化的雲計算,除此之外還有邊緣計算、海計算等等概念的出現,本質上是作為雲計算的延伸拓展而誕生的產品和理念,都不是用來代替雲計算,更多的是對雲計算“bug類”問題的修修補補而已,所以霧計算不會是雲計算發展的下一站,它是另一個獨立的理念。
霧計算和雲計算一樣,都是十分形象的描述了一種抽象概念。雲在天空飄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霧卻現實可及,更接地氣。現在流行的“雲計算”,是把大量資料放到“雲”裡去計算或儲存,解決諸如電腦或手機儲存量不夠,或者是運算速度不夠快的問題。而霧計算並非由效能強大的伺服器組成,一般是由效能較弱、更為分散的各類功能計算機組成,滲入工廠、汽車、電器、街燈及人們物質生活中的各類用品。這一類資料的運算和儲存並不需要放到“雲”伺服器裡進行,而是在靠近終端這一層帶有儲存的小伺服器或路由器直接處理和儲存,以減少“雲”的壓力,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傳輸速率,減低了時延,這個工作原理其實就可以理解為:霧計算。
如果說雲計算是新一代的集中式計算,那麼霧計算就是新一代的分散式計算,符合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特徵。霧計算不僅可以解決聯網裝置自動化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它對資料傳輸量的要求更小,延時更低,不需要雲計算的集中處理消耗更省電,更接近底層。霧計算這一“促進雲資料中心內部運作的技術”有利於提高本地儲存與計算能力,消除資料儲存及資料傳輸的瓶頸,非常值得期待。但是雲計算的集中能力是霧計算無法取代的,只有將霧與雲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才是最佳計算方案。
霧計算最初是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斯特爾佛教授(Prof. Stolfo)起的,當時的意圖是利用“霧”來阻擋駭客入侵。
霧計算:
可理解為本地化的雲計算
現在正在流行的“雲計算”,是把大量資料放到“雲”裡去計算或儲存,解決諸如電腦或手機儲存量不夠,或者是運算速度不夠快的問題
參自Cisco:霧計算原始定義圖示
在終端和資料中心之間再加一層,叫網路邊緣層。如再加一個帶有儲存器的小伺服器或路由器,把一些並不需要放到“雲”的資料在這一層直接處理和儲存,以減少“雲”的壓力,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傳輸速率,減低了時延,這個工作原理其實就可以理解為:霧計算
霧計算和雲計算相比,顯得更接地氣了一些!
雲計算重點放在研究計算的方式,霧計算更強調計算的位置。
霧計算相較雲計算更貼近地面!更具體些說,它們在網路拓撲中的位置不同!
霧計算和雲計算實際上又存在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基於虛擬化技術,從共享資源池中,為多使用者提供資源服務等。
相對於雲計算來說,霧計算離產生資料的地方更近,“霧比雲更貼近地面”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霧計算介於雲計算和個人計算之間的,是半虛擬化的服務計算架構模型。此外,霧計算實際上並沒有強力的計算能力,霧計算是將物理上分散的計算機聯合起來,形成較弱的計算能力,不過這樣的計算能力對於中小型的資料中心,完全夠用了”
如果說CDN是彌補TCP/IP本地化快取問題,那麼霧計算就是彌補雲計算本地化計算問題!
霧計算 VS 雲計算 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更輕壓:計算資源有限相比較雲平臺的構成單位——資料中心,霧節點更加輕!霧計算能夠過濾,如聚合使用者訊息(如不停傳送的感測器訊息),只將必要訊息傳送給雲,減小核心網路壓力
更低層:霧節點在網路拓撲中位置更低,擁有更小的網路延遲(總延遲=網路延遲 計算延遲),反應性更強
更可靠:霧節點擁有廣泛的地域分佈,為了服務不同區域使用者,相同的服務會被部署在各個區域的霧節點上,使得高可靠性成為霧計算的內在屬性,一旦某一區域的服務異常,使用者請求可以快速轉向其他臨近區域,獲取相關的服務。此外,由於使用霧計算後,相較雲計算減少了傳送到雲端和從雲端傳送的資料量,和雲計算相比延遲更短,安全風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
更低延:除了物聯網的應用外,網上游戲、影片傳輸、AR等也都需要極低的時延,這點霧計算也是有所發揮的
更靈便:霧計算支援很高的移動性,手機和其他移動裝置可以互相之間直接通訊,訊號不必到雲端甚至基站去繞一圈!此外,霧計算也支援實時互動、多樣化的軟硬體裝置以及雲端線上分析等
更節能:霧計算節點由於地理位置分散,不會集中產生大量熱量,因此不需要額外的冷卻系統,從而減少耗電,霧計算更省電!
霧計算以及邊緣計算、海計算而言等等的出現,不是用來代替雲計算,更多的是對雲計算“bug類”問題的修修補補,本質上是作為雲計算的延伸拓展而誕生的產品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