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eo斌209216225
-
2 # H哥9
河西走廊,被稱為陸上"馬六甲",是中國內地經甘肅通往西域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北介於祁連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12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它的崛起和興衰是中國歷史的縮影。瞭解河西走廊的地理和歷史,可看歷史記錄片《河西走廊》,這是目前為止中國拍的最好的歷史記錄片! 格局宏大,畫質優美,文案絕佳,內容引人入勝,震憾感人! 豆瓣評分9.5,中國記錄片之最,有很多觀眾稱為"神作”。滿滿的中華情懷,看完讓你感慨萬千。
B站彈幕觀影地址: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229874/
-
3 # 影途社戶外
名稱由來
河西走廊是指過了烏鞘嶺以西,夾在祁連山以北,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以南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的平原地帶,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在人們的印象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秦帝國的疆域遼闊無比。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秦帝國的版圖並不很大,比西漢王朝的轄域要小將近一半。秦國沿黃河築起一串要塞,以防禦北方的匈奴。
那時候出隴西郡地界,從皋蘭(今蘭州市)一帶乘羊皮筏過黃河,翻過烏鞘嶺,就進入了一片莽莽蒼蒼、人煙稀少的曠野。這片兩山夾峙的狹長地帶,到了西漢初,忽然變得熱鬧起來,西域的商隊、漢朝使者穿梭來往,成為絲綢之路的主幹道,也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
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線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從蘭州出發,過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再自東南往西北,依次經過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五市,西端一直延伸到敦煌玉門關附近,長約1200公里。
古地位
1、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
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
東漢末年,涼州羌患不斷,威脅關中、益州數十年,東漢朝廷花費大量錢財兵力,勉強鎮壓羌人,卻也埋下了王朝覆滅的種子。
安史亂後,河西為吐蕃所有,導致攻守易勢,長安無所拱衛,吐蕃以此為根據地,甚至一度攻破長安。
2、咽喉所在
北宋時期,河西為西夏所有,使得宋朝失去軍馬的重要產地。因此在對抗擁有優勢騎兵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政權時,往往處於劣勢。
與此相對,少數民族政權如西夏在據有漢化程度較高的河西走廊後,文明程度迅速提升,成為與遼、宋三足鼎立的一方強國。
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清朝顧祖禹認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同樣,強盛王朝如漢、唐、清等如果想經略新疆,河西走廊是繞不開,也是必須重點經營的根據地。
兩漢的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府,唐朝的安西、北庭都護府,清朝伊犁將軍轄地等管理新疆天山南北廣大地區,無不以河西走廊為依託。
現如今
1、地位衰退?
北宋之後,受到西夏崛起的影響,陸上絲綢之路被割斷,海洋絲綢之路興起。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政治重心不斷地東移南遷,西北地區城市日趨衰落,河西走廊的城市也不例外,在中國城市版圖中的地位逐年下滑,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千年,至今仍未改觀。
2、無可替代
河西走廊是國家交通網與經濟發展中的大動脈,儘管衰落了一段時間,其重要性依舊無可替代。
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中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線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
河西走廊風景點
烏鞘嶺
坐在去武威的車上,當看到前方出現“烏鞘嶺隧道”幾個字時,我就知道,已經進入祁連山了。
烏鞘嶺屬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的東南端,為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志書對烏鞘嶺有“盛夏飛雪,寒氣砭骨”的記述。烏鞘嶺東望隴東,西驅河西,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漢、明長城在烏鞘嶺相會,蜿蜒西去。歷史上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經,都曾經過烏鞘嶺。
丹霞地質公園
張掖境內的丹霞地貌分為兩處,一處是冰溝丹霞,另一處是七彩丹霞,一般遊人前去的就是後者。
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出鮮豔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嶺橫生,五彩斑斕,引得張藝謀都將《三槍》的外景地選在這裡。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為“阿蘭拉格達”(意為紅色的山)。
山丹軍馬場
這裡的養馬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資志通鑑、漢記十一》記載:“(元狩二年)霍去病為驃騎將……山丹軍馬場軍,過焉支山千餘里”。驅逐匈奴後,漢朝即在漢陽大草灘(即今大馬營草原)屯兵養馬。
山丹軍馬場景色優美無比,是當地人重點向遊客推薦的去處。這裡不但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馬場,更是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
馬蹄寺
這裡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在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如果你是秋天來到地處,絕對會被這裡美如油畫的景象震撼。
這裡環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在這裡旅遊還可以住裕固族帳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體驗草原遊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石窟是這裡最大的看點,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宏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飛天古樸稚雅,為國內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層二十一窟,寶塔形排列,內有佛殿,外有迴廊,造型奇特。
莫高窟景區
不到莫高窟,就不能算來過敦煌。這個靜坐於河西走廊西端的藝術寶庫,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
看點:石窟壁畫、敦煌藏經洞、三危山、九層樓、道士塔等。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
景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
月牙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
玉門關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戴叔倫有詩云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蹟,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登上古關,舉目遠眺,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陽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賦予了交通咽喉要地陽關悽愴的離愁感。
敦煌市西南古董灘附近的陽關是漢代對通西域的重要門戶,如今的遺址只是一個小土臺。在陽關博物館裡,兵器與農具的展示也向我們展示了當時將士駐守邊疆的情景。
一直以來,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陽關和玉門關,被中原人視為中土王化到達的最西端,也是漂泊在新疆、中亞地區的中原人的精神故鄉。
嘉峪關城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建在了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關城景區內包含的景點有:嘉峪關城樓、遊擊將軍府、長城博物館、天下雄關碑等。
黃河石林
據說這裡是被一位畫家發現的,後來逐漸走入世人眼中。
黃河石林不但是是曠世的獨特地貌奇觀,更是籠罩在濃郁夢幻色彩中超越時空的造物傑作。
牽人心魄的峽谷石林與迤邐綿延、蕩氣迴腸的黃河曲流山水相依,動靜結合,剛柔互濟;古樸潤澤的龍灣綠洲與疏放高亢的壩灘戈壁隔河而望,兩種生態對比鮮明,反差強烈,直看得人驚心動魄,蕩氣迴腸。
蘭州的黃河因在蒙古高源上游非常清澈,東西走向的祁連山長年不化的白雪,成為河西走廊水的源。頑強的駱駝草生長在荒漠中春風吹又生,渾黃的沙漠起伏綿綿,黑色的戈壁灘綿延百里寸草不生,但它從來沒有阻擋住中華古代文明的腳步。
-
4 # 江雪寒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臺、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石羊河水系。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裡經過。
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蘭新鐵路、蘭新客運專線也由此透過。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其南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連山脈。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西寬東窄,由柴達木盆地至酒泉之間為最寬,約300公里。祁連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1峰海拔為6,305米,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數山峰的高度。祁連山北側和南側分別以大起大落的明顯斷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與河西走廊的相對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000多米。在祁連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這一地區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北側則為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個別高峰達到了3,600米。這裡山地地形起伏,逐漸趨於平緩,可以算準平原。河西走廊介於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的狹長平地,因其位於黃河以西,故得名。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遊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裡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
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綢”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古代絲綢之路在這裡透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其中的“天山”即指祁連山。河西走廊就位於祁連山山腳下,它的興衰存亡完全依賴與祁連山的雪水。而祁連山正處在中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位於青藏高原北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張騫要繞路南行,豈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
-
5 # 三維觀時空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地質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地區戈壁和沙漠廣泛分佈,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于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佈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佈地區。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過烏鞘嶺,再過古浪峽到西涼(武威郡)那就是一馬平川(地勢平坦幅員遼闊的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河西走廊與金城蘭州以南地區的本質區別。
回覆列表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甘肅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張掖,酒泉、嘉峪關、金昌地區高新科技較為發達。河西走廊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文化歷史底蘊豐富,為絲綢之路主要通道。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裡經過。陳運和詩《絲路化詩》稱之為“連續,絲路是一個個苦的日子延伸,絲路像一程程甜的歷史 吹起,絲路如一支支豎的簫 奏響,絲路似一段段橫的笛 抒發中原對西域的情感交流 表達西域致中原的崇高敬意 途經數千年的變革 荒漠驛道至今縈繞仍不止 翻閱上萬篇的故事 河西走廊駝鈴餘音傳天際 古詩般的絲路 絲路般的古詩 ”。甘肅省人均收入、人均GDP前四強分別為河西走廊的嘉峪關、酒泉、金昌,張掖。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蘭新鐵路、蘭新客運專線也由此透過。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過烏鞘嶺,再過古浪峽到西涼(武威郡)那就是一馬平川(地勢平坦幅員遼闊的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河西走廊與金城蘭州以南地區的本質區別。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其南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連山脈。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西寬東窄,由柴達木盆地至酒泉之間為最寬,約300公里。祁連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1峰海拔為6,305米,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數山峰的高度。祁連山北側和南側分別以大起大落的明顯斷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與河西走廊的相對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000多米。在祁連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這一地區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北側則為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個別高峰達到了3,600米。這裡山地地形起伏,逐漸趨於平緩,可以算準平原。河西走廊介於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的狹長平地,因其位於黃河以西,故得名。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遊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裡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