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聰明天空
-
2 # 剪不斷的鄉情
的解暑工具是各種各樣的扇子,農民常用的扇子是巴蕉葉做的,便宜耐用。中午最熱的時候是洗冷水澡,到小河或水庫中洗,也有發生事故的。
農村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一般太陽一過去就不太熱了,不像有些城市,夜晚還熱得睡不著。也有中午還到地裡幹農活,那是沒辦法的事。正像古詩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3 # 海之平靜
六七十年代,到了夏天農民靠什麼解暑?
答:六七十年代,一到夏天,尤其是到了伏天,太陽直射,天氣炎熱。酷暑季節,人們難免中暑的。
農民也有自己的解暑方法。那時藥店也有解暑藥,但人們很少去買,在我們這農村一般就是熬綠豆湯喝,綠豆湯最解暑。中午下工回來,喝上碗綠豆湯,是最好的解暑偏方。家裡做飯的,都是早點把綠豆湯熬出來,那時沒有冰箱,將熬好的綠豆湯放在餐具裡,再放到自己家的南牆根下陰涼處,等到下工的人們回家喝也就不燙了,整好可口。綠豆湯防中暑,如果真中暑,喝碗綠豆湯也能解暑。
那時還有個說法叫“夏時至”,一到立夏節氣,就有歇晌的習慣,下午三點才打鐘上工,延長中午休息時間。到了立秋節氣後,就把中午歇晌的時間縮短,下午兩點上工。
我們村邊有個河套,年輕的小夥子們下工就去河套裡洗澡,洗澡後也能解暑。老人們就是拿著芭蕉葉扇,愛在大樹底下乘涼。
現在好了,到了夏天,人們買“藿香正氣水”和“霍香正氣膠囊”等避暑藥,家家有空調,有電扇;熱時就開空調、電扇。
現在農村都自己種自己的承包地,不用集合一起上工,自己的農活自己掌握。到了夏天,早晚涼快的時候多幹點,中午最熱的時候在家裡吹空調歇晌。由於生活條件好了,夏天人們會利用時間,避免了夏天中暑,人們享福了。
-
4 # 生草果園
六七十年代的夏天沒有現在這般熱,農民都是頂著烈日收稻穀,種莊稼,幹農活。曬得黝黑黝黑的,很健康。有些有空閒的農民則聚在大樹底下乘涼聊天。
-
5 # 人民就是主人
過去農民可比現在辛苦,下地幹活主要是鋤地拔草,玉米等作物追肥,棉花打岔等等。生產隊一般送開水,放糖精,條件好點送綠豆湯,避暑戴草帽,休息在樹下,男人還可以下水洗一下,過去60年代靠天吃飯,雨水多,大坑裡有水,井水幾米深,後來75年以後才有機械化灌溉。晚上睡房頂,蚊子沒現在多,扇扇子等等。80年代後期部分通電,才有了電風扇。
-
6 # 臨猗甜柿劉
我是過來人知道科學落後的苦,那時沒電沒有現代化的電器裝置,夏天只能在陰涼處,手搖扇子,下河,下池溏,自然風等土辦法來解暑。
-
7 # Hxl505
六七十年代,到了夏天農民靠什麼解暑?靠水呀,那時候的水質比現在好多了,農民種的水果也比現在新鮮。雖然沒現在這麼多果汁啥的,可是喝起來不比現在差。
-
8 # 紅木緣⭐️
那時候是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白天干農活休息時,一般都是在樹下乘涼,晚上吃完飯和一些鄰居坐在屋頭一起搖著蒲扇拉著家常,到很晚了才睡覺,想想以前的土房子夏天還是挺涼快的
-
9 # 飄霖a嘟嘟
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老伯姓家裡幾乎都沒有空調,冰箱,連電風扇也屬奢侈品了,那麼,廣大的民眾是如何解暑的呢?
首先哪個年代是農業時期,工礦企業大少了,所以夏天沒有這麼熱,特別是農村,其次一到伏天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傍晚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將椿橙子,門板,搬到場上,場上先用井水澆一遍,吃好晚飯就剩風驚,也會將西瓜先吊在井裡,邊吃西瓜邊用莆扇扇風驅蚊蟲,條件好些的家庭會做點綠豆湯,是驅暑的佳品。
-
10 # 使用者智慧農夫
二丶大樹下乘涼。
三丶搖扇子。
四丶到河塘冼澡。
五丶晚上到屋外吊蚊帳睡竹床。買不起蚊帳點蚊香,買不起蚊香點草龍煙包。
六丶男女老少選擇高處有風的草坪上坐一下,直到涼快後再回家睡。一般是老人講故事,或老人之間聊天,有問有答,或聊當時當地新聞等。小孩很少說話只是聆聽,叫做大人說話伢子聽。反正是打發時間,等天氣轉涼,困了等不及了先回家,陸續回家。
回覆列表
六七十年代,到了夏天農民靠什麼解暑?
你這個問題不是很清晰,我就說說六七十年代的農民,他們的避暑、解暑方法。
每年到了夏季,天氣炎熱,農民伯伯正在夏鋤。他們頭戴草帽,在田間弓身鋤地。尤其是酷暑時節,上午在東南方鋤地,躲避日光直射。下午在西方地裡鋤地,縮短日照時間。
實在酷熱難當之時,就拆些嫩枝條,垂柳條結織涼帽,再把枝條擰成草繩,披肩搭背,頭上戴著大草帽,整個一個草人似的。如果還熱,往身上灑水。
到三伏天,地裡的玉米、穀子、術子都長高了,人在莊稼的遮擋下,也不是很熱。
避暑不僅是在鋤地之時防日曬,飲食更有好方法。我們那裡的玉米麵水河撈,堪稱防暑一絕。把玉米麵攪成糊狀,用河撈倉壓在涼水裡,吃在肚子裡是透心涼。還有土豆粉,蕎麵、豆麵粉,村裡吃的是井水,現撥涼水非常涼爽。
自已種的綠豆,熬綠豆湯,農村人避暑主要在飲食上作文章。
仲暑的情況很少有,一旦身體不適,先刮痧,再把苦蕎麥熬湯喝。還可以從山坡地畔採草藥,解暑根本不用找大夫。
農民伯伯,不僅勤勞善耕種,他們的聰明與智慧你想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