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農問題探討者
-
2 # 偷西瓜的賊啊
肯定是以前冷啊,小時候冬天零下二三十度就是家常便飯,一下雪莫過膝蓋,滑冰車能幹好幾百米。現在一冬天都沒幾場雪,都不結冰了。
-
3 # 蘇蘇93727866
當然是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冷了,我們在南方,最深有體會的。以桂林為例,那個時候,哪年冬天不下雪。記得1969年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要命的是零度氣溫的天氣持續的時間長達差不多一個星期,人感覺冷就算了,但街道上所有的大桉樹全部都給凍死了,以至於後來街道上的樹全部都被砍光了,這個印象極其深刻。不要見笑,我們這邊下雪平常就是下一陣,第二天就會放晴,天氣就會回暖。記得在學校讀書時候,每年冬天都有兩三天結冰,早上洗臉刷牙,起得早的同學,都要敲打水龍頭才會流得出水來。再說,那個年代的人,吃飯沒得什麼油水,衣服穿得也單薄些,冬天就兩條單褲,有的人連毛衣就沒有,一件衛生衣加一件老舊的棉衣,身體感覺到冬天是很冷的。現在不同了,很多年了,這邊都少見冰雪,想拍一張灕江冬雪的風景照片,除非人工造雪才能如願啦。同時,如今吃得飽,吃得好,各種禦寒的衣服任你選擇,加上空調和各種取暖器普及配置,相比較六七十年代,如今的冬天,人們的感覺要溫暖得多了。
今年,桂林的冬天又比較前幾年來得更晚,12月25號氣溫才跌破10度,算起來也才剛剛才入冬,今冬明春,會不會打破十幾年沒下雪的紀錄,還是個未知數。
-
4 # 上進小貓Yl
六七十年代冬天比現在冷。當時冬天下雪多而且大,有時一兩個月積雪才能化完。記得當時在農村石頭都凍破了。有民彥說,(冬天)三九(天)、四九(天)凍破石頭。
-
5 # 松鼠快樂翁
我是1950年出生的。我記得我上小學和初中時的五、六十年代十月初就開始下雪。冬天河裡結的冰很厚,可以蓋住河面,人們可以直接把冰面當作橋。甚至可以把牛從冰上趕過去。
七、八十年代以來,冬天河裡的冰就一年不如一年厚了。近幾年來最冷的二九、三九天只是河邊上有點冰,到春節時就基本上看不見冰了。
-
6 # 笑朗心舒
六七十年代冷,那時候自然環境正常,未被汙染,沒有暖冬現象。二是當時生活條件較差,存在吃不好,取暖條件差的情況。
-
7 # 一絲不苟西柚Qr
就室外氣溫來說差別不大,至於大多數人感覺那時比現在冷有這麼幾個原因:小時候體量小體熱容易散發;穿的衣褲鞋帽保暖性差;房屋及門窗都透風,回想起那時的冬天就是冷。
-
8 # 唯美長安
六七十年代冬天有多冷,無從知道。現在的冬天冷不冷,也不好說。觸景生情,忽然想起上大學的一個冬天的晚上,晚自習後回宿舍,迎著漫天飛舞的大雪,紛紛揚揚,那是多麼美妙的北國風光,
記得地理老師講過,地球是運動的球體,地球的氣候,不是一成不變的,既不是永遠的溫暖如春,也不是永遠的冰天雪地。地球經歷了許多冰河時代,在這時,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是覆蓋在厚厚的冰雪之下。
但是,在兩個冰河期之間有一個比較長期的穩定的溫暖間隔期,科學家稱之為,“間冰期”。最近一次的冰河時代的結束,大約在1.5萬年~1萬年前。一萬年走來走到今天,冬天的氣溫慢慢升高,就會進入暖冬。
也可以推理,今天的冬天要比六七十年代溫暖些。西安是地處稍靠南部的北方城市,冬天基本上沒有極寒天氣,只有南下時,最冷的氣溫只有零下10℃左右,也就幾天。冬天大部分時間,在0℃左右。加上市政供暖有保證,有的是天然氣供暖,室內基本不冷。
除了老人兒童,大部分年輕人出外只穿厚點的毛衣、羽絨服就能過冬。喜歡漂亮的女孩,穿毛衣裙,實在冷了,加一件厚衣服就行。可是過去,聽大人講,在幾十年前的六七十年代,到了冬天,男女老幼市民們都要穿厚厚的棉衣棉褲才能過冬,聽說居民釋出票買布,發棉花票。
現在,地球處於溫暖間隔期,間隔至少幾萬年。至今為止,科學家還無法肯定現在這期溫暖期過後,下一個冰河時代什麼時候到來,以及因為什麼原因到來。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一切都會變的美好的,過好當下,希望未來,
-
9 # 老李小學
我今年77歲(屬猴),從記亊起,就覺得臘月寒冬異常冷。我從小生活在江南蕪湖市,上小學丶中學,學校門外都有大塘,經常在厚厚的冰上滑溜。房簷下掛著丈長的冰椎半個月才化。馬路上凍滑溜得摔跟頭。到6O年代下放到更南方的涇縣山區,冬季也一樣的嚴寒。冬季挖山整地(造林),鋤頭挖下去繃上來,黃土冰凍留個印下大雪山澇裡積雪二丶三尺深找不到路。天氣予報零下十度很正常。以後逐年氣候變暖,特別近十年來,很少有嚴寒大雪冰凍天氣,已連續三年未落中等以上的雪(只落淺淺的一層,樹技上看得見,路上看不見)說氣候在變暖一點不虛。
-
10 # 遊俠4031859656561
當然六七十年代冬天冷。一是整個大氣候冷,二是衣物不保暖,三是柴煤燃料緊張室內取暖差溫度低。
原因大概是:六七十年代近地面低空整體熱能少,溫室效應差。而現在隨著現代化丶工業化丶生活舒適化享受化,和高樓大廈的增多,牆壁丶道路硬化地面的吸熱儲熱散熱無處不在,無論單位丶公共場所丶車輛內部丶家庭到處都溫度很高,且24小時散熱,從嚴寒酷暑經過樓群和公園大片綠地氣溫差異很大,明顯可以感覺出來。哪像那年月矇頭睡覺(鼻孔呼氣就是被窩裡的小暖汽)半夜還被凍醒,土房裡水缸凍裂,滿窗玻璃冰凌花,小孩子手腳耳朵生凍瘡鼻涕橫流擦不盡常常可見,即使穿上大皮祆氈旮瘩靴子也冷得要命。
長筒氈靴,白茬大皮祆現在有幾人見過?那時只有常年拉駱駝和邊防兵丶地勘隊員野外工作者才捨得穿。
現代人講究生活質量,吃得好熱量足,穿得暖保溫,戶外長時活動少,身體熱量損失少,出行也處處溫暖,幾乎沒凍透沒感覺到寒冷又進了另一個環境室內。
而六七十年代到處寒冷,空曠的湖泊丶田野丶大地半夜凍裂拱起,巨大的爆炸式的轟鳴都能把房屋震動把人驚醒,也是常年都有的事,老輩人都知道,現在幾十年除了大湖邊再也見不到了。
-
11 # 一生守護7544
我是山區出生的東北娃,毫無疑問當然是六七十年代冬天冷啊,記得小時侯冬天來了,早早就迎來了第一場雪,而且冬天雪下的大還特別勤,下鵝毛大雪是常有的事兒,山區的小河早早就結冰封河了,那些年代魚也多,隔著冰面就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魚在河底遊,等下了幾場大雪以後,有的生產隊木匠開始做牛拉爬力,我那叫倒掛木爬力,社員家都做小木爬力,那個年代山區天然林茂密,冬天來的早,農村居住條件也不好,幾乎都是土壞房草房,大柴成了冬季取暖的主要原料,家家戶戶都有大柴垛,柴禾垛,利用冬天雪大用牛爬力往家拽大柴,燒柴,雪大的山裡小路被拽的可滑流了,一塊石頭也看不見,山裡的雪插襠深是太正常了,山坡地成了滑雪場根本就不稀奇,大山裡河流掛的冰川、池塘給的冰湖,早晨樹上給的霧凇那是冬天的奇景,挺漂亮的,那個年代冬季也比現在長,都春暖花了,山裡的冰川、大冰湖還在,記得殺年豬肉沒吃了,開春去山裡取乾淨的冰塊回家冰鎮豬肉是常有的事兒;三九天室外溫度零下38、9度太正常了。
-
12 # 勤耕515195639608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們年齡大的人應該有發言權吧!
七十年代以前,不說北方,就是在江南一帶,幾乎是年年下雪的。小時候,我們堆雪人,打雪仗,玩的不亦樂乎。而且一到冬天,家家戶戶的屋簷上掛著的冰凌亮晶晶的,太陽一照發出靈動的像彩虹一樣的閃光,很美。大街上,人們也棉衣棉褲帽子裹的嚴嚴實實的。
而現在在江南一帶,幾年也下不了一次雪。偶爾下一次雪,大人小孩都像見到了稀罕物一樣。高興的歡呼,下雪了,下雪了。身上穿的老年人會厚實一點。年輕人幾乎是一件毛衣,加一件稍厚點的外套就過冬了。
從這一側面就可以很好的說明,六七十年代的冬天一定是比現在要冷了。
-
13 # z山海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事實說話!
“暖冬”,是近些年在科學家、媒體、乃至民眾口中,頻頻現身而廣為流行的、用來形容近些年冬季氣候的新氣象學名詞。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從沒有什麼“暖冬”之說。毫無疑問,這就可以充分的印證當時的冬天比現在的冬天冷!
大約前十幾天吧,入冬也是不久,由中央至地方各大媒體、官方緊急宣傳、動員佈防,北方將有“暴風雪”、“特大暴風雪”來襲,事後驗證,所謂的“暴風雪”,積雪至多不過30釐米。
一個東北人用眼見身歷的事實來說話,用事實來驗證。
較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頻見的大雪,前幾天的“暴風雪”,不過是“小兒科”!那時經典的大雪叫“大煙兒炮”,大雪後經典的場景,是農村院子裡積雪與房頂平齊,房門根本推不開,無奈只能窗戶爬出去(那時農村的窗戶上、下兩部分,下部分插入框內固定,上部分由外向內、由下向上拉開),清除院中積雪才能讓人出入。
至於大雪初晴,上學路上蹚沒膝深的積雪,乃至常常事。
那時公路上的積雪,包括城市道路,沒有什麼清雪之說,大雪三天兩頭光顧,你也根本清不起,公路積雪車輛碾壓成冰,汽車的防滑鏈不似現在塑膠製品,而是鋼鐵材料的,當時“東方巴黎”哈爾濱的真實寫照。
人們頭戴長毛狗皮帽子,身穿羊皮大衣、皮褲,足穿內絮“東北三寶”之一靰鞡草的牛皮船形靰鞡鞋,守衛北方邊疆的軍人也如是,只不過鞋子為內襯羊皮毛的“大頭鞋”。
-
14 # 岳飛飛2
七十年代的冰上游戲可以告訴我們那時候冷。
有時大人帶看孩子滑冰,一手牽著孩子然後身體快速轉動,孩子便飛快的轉起來,雖然是危險的動作但孩子們喜歡。
還有很多那時的娛樂,象破冰捉魚,冰上溜車,冰上走騾馬車等。
轉眼到了二十世紀末,那時孩子的我也成了大人,再也見不到那冰上孩子和大人的身影了,有時數九隆冬了,河中還蕩著波浪,那熟悉的清脆的冰上回音聲再也沒有回來,也許它帶著少時的記憶永遠的消逝了。
-
15 # 閒雲野鶴自在飛
自然是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冷,那時路上的道路都能凍裂,您說冷不冷,但那時的人真抗凍,大教室門窗不嚴四面通風,手都出不來,有時手、腳都冷成瘡,生活真不易
-
16 # 馮玉興1
我以我的親身感受說說。
先說氣溫,那時三九天的正常氣溫是零下七八度至零上五六度,最冷氣溫達到零下十二度。
再說結冰,三九天放學後孩子們很多人在湖中滑冰,冰層很厚,沒有破冰風險,童趣無窮!
那時下雪比現在多,雪後一放晴,房簷掛著幾十公分長的冰棒,孩子們的一個樂趣是吃冰棒。
總體感覺,氣候變暖了。定位:新鄉市。
-
17 # 風趣的使用者卯金刀
答案是肯定的,六七十年代冷。我們地區六七十年代河的冰最厚能凍一尺多厚,有的年頭冰厚能有二尺。凍天的雪平地積一尺多厚是遜長事,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二三十年冬天基本是暖冬,最高氣溫都在零上。就2020年和今年最高氣溫出現了零下,但時間很短,河面的冰最多幾寸厚。所以說六七十年代冷。
-
18 # 江南雨巷5633
當然是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冷了。那時的冬天經常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再加上沒有什麼取暖裝置,和羽絨服等,所以冬天是很冷的。而現在由於近年來暖冬現象,總體感覺真正冷的夠嗆的時間不長,尤其是在南方。現在經濟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地暖,暖氣,空調,電熱毯和各類羽絨服,再加上人體自身身體素質增強,所以和六七十年代的冬天比,感覺上好多了。
回覆列表
在七十年代以前,民間流傳的一句老俗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更有親身經歷的過程吧……!
記得在七十年代以前,每到農曆冬至節氣時,進入數九隆冬季節後,農村無論是大河湖泊,還是小水溝都會結有厚厚的冰層,那場面那景緻真有一番:冰封江面面朝天的感覺!
所有的屋簷下,都掛著排列有序的景觀,那就是八十年代後,再也見不到的美景——冰凌!
小一點的河溝裡,己經被持續的嚴寒所凍的全是冰層,幾乎沒有半點液態水的存在,就算再多的農村孩子,集體在冰上玩耍,也不必擔心會掉進冰窟窿裡……!雖然被凍的小手通紅,但是,孩子們早己忘掉了正處嚴冬!
七十年代後,農村農民的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只有少數孩子多且缺少勞動力的人家,生活上有些拮劇,其他的絕大部份人家已經不再為吃穿而煩惱了!
所以,有些不明事理和沒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發表言論,說七十年代以後,冬天的寒冷是因為缺吃少穿而導致的!
試問,那時候的冰層厚度通常達到一寸左右,那是缺吃少穿導致的嗎?
試問,那時候稍微淺一點的河流之中,沒有一點液態水,有的全是一米左右的冰層,那也是因為當時的窮苦生活所造成的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有過來人才知道:七十年代以前的冬季,那真叫冷!
再看看如今,就拿去年來說事!專家們早就預測說,2020年的冬季,是一個極其寒冷的冬季,可是結果呢?
實際情況是,2020年進入數九寒冬的天氣後,就在剛剛進九的時候,象徵性地冷了那麼幾天,等到進入本該最寒冷的三九四九時,天氣卻暖和的猶如秋天,暖和的河流之中沒有結過一次冰,更沒有下雪過程!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六七十年代的冬天與現在的冬天相比,一個是冷的出奇,而另一個確是暖和的出奇……!
而2021年的冬季,專家們又早早地預測說:今年受雙“拉尼娜”氣候的影響,今年的冬季會是幾十年來,最最嚴寒的冬季!
可是氣候變化告我們,在進入大雪節氣之前,天氣暖和的讓許多人穿上了薄薄的秋衣秋褲!
但是,進入冬至節氣後,這次全國性的大降溫,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秒變冬天的感覺……!
天氣預報顯示,在上週末以及這個星期的氣溫都在零下!難道今年真的會如專家預測的那樣,會是幾十年來最最嚴寒的冬季嗎?真的會有一種凍到哭的感覺嗎?
可是,根據許多關於入冬以來的老農諺俗語推測,今年的冬季很有可能跟去年的冬季差不多!還是先冷後暖和!等到開春節氣後,本該花開一片的季節,卻迎來嚴重的極端天氣……!
那麼,到底是專家預測的準,還是千百年來的老農諺推測的準!讓我們試目以待,期待著2022年的天氣!到底是豐年還是災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