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帥

    我認為這並不矛盾,只是這個收益是先收益大還是後收益大的問題。

    “前途”的定義應該是,長遠來看後期會慢慢獲得較大收益的路徑,而“錢途‘則定義為目前收益較大但未來不明確的路徑。

    選擇哪種,看你更喜歡哪份工作,有“前途”的工作未必沒有“錢途”同理,有“錢途”的工作也未必沒有“前途”。為什麼每個人都有同樣的起點,同樣的智商,同樣的努力。只需隔個三五年,人生就能各不相同?我分以下幾點來分析:

    合適的平臺及地域:

    選擇“前途”者需要耐心學習積蓄能力,而前期選擇“錢途”者也可累計一定儲蓄後,透過金錢投資提升自己自身的技能,如參加一些付費培訓,或者小本投資理財。有些人,一畢業在大公司工作三五年也是碌碌無為,也有一部分人,工作幾年就成為公司核心,也有的一畢業就開始在創業公司打工,後來進階成為合夥人…..

    學習機會多,且可以累積經驗,這樣的平臺選擇大公司更適合,能學到的眼界更廣,但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就靠個人。沒有任何一個平臺是保證要讓你學到東西的,招聘你是看中你是否能為公司帶來收益。在大公司,可能前期收益較少,特別是剛畢業的職場小白,會做很多瑣碎的事情,從低做起,但是後期當累積到經驗後也會獲得不錯的收益;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走尋常路,從事自由職業或創業者等具有風險性的路徑,相信不平凡的路徑會帶來不平凡的收益。

    關於地域問題,在一線城市比二三線城市的發展更具有前沿性,能接觸到的知識也更為廣闊,眼界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個人發展來說,去大城市對一個年輕人的職業規劃會更有優勢。而三線城市可能更適合穩定的工作,如公務員老師等。

    能不能掙到大錢,主要還是看平臺和行業。待在風口行業,基本上都能吃到肉,即使吃不到肉,也能喝到湯。待在下行行業,能喝到湯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這東西跟能力無關,這就是平臺的差距。所以眼光的格局和機遇缺一不可。

    你在那個平臺呆不重要,想想你自己在整個行業的水平在哪裡?

    36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是行業的領先,財富收益自然會到。

    只有時刻保持自省,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前瞻性的去學習,培養核心競爭力,保持進步和管理好時間,達到不可替代的位置。

    10000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堅持在一個領域內持續耕耘,你是否能預估自己近幾年的目標是要達到哪?為此付出多少?

    第三:你的興趣在哪,你的優勢在哪?

    工作是佔據了你接下來半輩子的時間。帶著興趣去工作,人也會更積極的去學習,從而不但是物質上,精神上也能獲得滿足,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而且根據你對自身的瞭解,你更適合在哪個行業裡發展,就像法拉利跟拖拉機在田野裡賽跑,法拉利還不見得比拖拉機快,你的性格,你的能力,在哪更適合你,比如你性格外向,更適合與人接觸,那更多的是選擇銷售或對外的崗位,你會更得心應手;比如你是一個內斂嚴謹的人,可能程式設計師等工作會更適合你。

    全面的去考慮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其實剛畢業的前一兩年的錢也不是大錢,頭幾年先學習,足夠強後,後期一個月的收益就能賺到你剛畢業一年的錢,不要為了眼前小利而不為長遠去打算。要相信在合適的領域深耕個三五年,都會走出自己很精彩的路。

  • 2 # 善首若水

    畢業二十七了,就自已的想法和經歷談一下,不一定成熟。1990年軍校畢業,工作是定向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回原部隊任排長,前途也就是二,三年提一級。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幹了十年,實在是提不上去了,面臨的是轉業還是復員,方方面面前前後後考慮了一下,還是復員吧。如果能安排在機關干政工,或許能在部隊多幹幾年,一切沒有隨願。所以畢業了,對於前途和“錢途”,暫時以“錢途”為主,等積累了經驗,有了一定的綜合能力,再為前途作打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科技以及機械製造技術到底領先我們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