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俗姓陳,本名禕,生於河南洛陽一個官僚讀書世家。陳禕的幼年生活是比較坎坷的:由於父母早亡,陳禕10歲時就跟隨二哥到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然而此時的他還不算是真正的和尚——當時很多人為逃避國家賦稅而剃度出家,然而出家後卻不遵守佛家戒律,肆意胡作非為。朝廷為整治這種亂象實行度牒制度——只有獲得朝廷度牒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否則就是招搖撞騙的假和尚。此時年紀尚幼的陳禕並未獲得朝廷度牒,因此只能算是在寺廟修行佛法,但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公元612年朝廷派以居官簡約、蒞政嚴明而著稱的大理寺卿鄭善果在洛陽剃度14名僧人。這年年僅13歲的陳禕不要說入圍這14人之內,甚至連參試的資格都沒有。也許是因為對這次考試極為嚮往,於是陳禕一直在考場外徘徊。主持完考試的鄭善果一出考場就見到在外徘徊的陳禕,於是問他是否想要出家為僧。陳禕回答:”我學佛的時間尚短,功力也淺,所以沒資格參考“。鄭善果又問他為什麼要剃度出家,陳禕回答:”遠則繼承如來遺志,近則弘揚廣大佛法。“鄭善果當即對同僚說:”背誦佛經的功力不過是尋常功夫,然而風骨氣度卻是極其難得。如果我們剃度了這孩子,將來必會成為佛門中一代偉人“。就這樣陳禕成為了法號玄奘的一名僧侶。年紀輕輕的他很快就在洛陽佛教界裡聲名鵲起,後來他又到過長安和四川。21歲時玄奘受具足戒,由此取得了傳經授徒、獨立開學的資格。在接下來的五年時光裡他”走遍燕趙,歷訪周秦“並在26歲時再次來到長安與眾高僧共同切磋佛學。因其學業出眾而獲得”佛門千里駒“的稱號。當時以為印度高僧正在長安講經,好學的玄奘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於是主動上門求教。此時玄奘正在研究剛傳入中國的瑜伽之學,但苦於缺乏原始的梵文經本,印度高僧告訴他:瑜伽之學最好的經本是印度那爛陀寺戒賢法師所著的《瑜伽師地論》,可惜我沒帶來。高僧的這番指點使玄奘萌生了一個念頭——前往西方天竺求取真經。他很快開始為西行做準備:一方面加緊學習梵語,一方面申請辦理”過所“(護照)。然而辦理”過所“的結果卻是”有詔不許“。當時唐朝江山尚未安定,一律禁止國民出境。沒有護照而出境就是偷渡,原本準備與玄奘同行的其他僧人都退縮了,只有他一人始終不改初衷。公元627年8月長安一帶突遇嚴重的霜災,朝廷無力賑災,只得下旨讓百姓外出覓食。玄奘就夾在逃難者中間混出了長安城西門,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事實上玄奘壓根就不像《西遊記》裡寫的那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是奉旨取經,其實他是偷渡出境。一路上最大的困難也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而是偷渡的風險和沿途惡劣的環境。玄奘剛到涼州,都督李大亮就派人勸他東歸長安並在自己的轄區釋出”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陣候捉“的通緝令。一代高僧就這麼成了通緝犯,不得已之下玄奘只能晝伏夜行來到今天的甘肅瓜州。當地州吏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充分理解並由衷敬佩玄奘西行求法的志向,於是放了玄奘一馬,但還是催促玄奘儘快離開,以免遭到官吏的追捕。瓜州前方就是湍急的葫蘆河(今疏勒河),然後是玉門關和五烽。玄奘在離開瓜州之前來到一所寺廟禮佛,在此遇到同樣前來禮佛的胡人石磐陀。二人交流後石磐陀表示願盡力幫助玄奘西行取經。到了晚上石磐陀又帶來一名同行的老胡人和一匹瘦馬。然而老人卻勸玄奘打消西行的念頭並告訴他:前面過了河就是玉門關,守官盤查很嚴。玉門關西北方向有五座烽火臺,均有將士日夜值守,隨時捉拿偷渡出關者,甚至直接將人亂箭射死。各烽火臺之間相隔百里,其間盡是沙漠荒丘,水源只存在於五個烽臺的警戒點內,要想取水而不暴露難於登天。過了烽火臺就是方圓八百里的莫賀延磧,這裡又稱流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即使結伴而行也常迷路而葬身沙海,獨自一人通過幾無可能。玄奘則告訴他:我為求法不畏艱辛,不達目的誓不東歸。得知西行艱辛的石磐陀也打消了繼續西行的念頭,他甚至一度打算捉拿玄奘送官。然而玄奘始終不為所動,當他行至五烽一帶時被哨兵抓住帶去見了校尉王祥。王祥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他想送玄奘去自己的老家敦煌長住講經。一心西行求法的玄奘自然不會接受這樣的安排,王祥見拗不過他,就送給他乾糧和淡水並告訴他如何繞過五烽的道路。玄奘因此得以順利透過五烽,此時的玄奘已走出了當時大唐的轄區,偷渡的危險不復存在,接下來他要面對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了。偷渡成功後襬在玄奘面前的是八百餘里的莫賀延磧。莫賀延磧位於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古稱沙河,這並不是一條由水而是由大量的流沙構成的“河流”。那裡死寂一片,“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小說《西遊記》裡收沙僧的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應是據此想象生髮而出。玄奘一人和他的那匹瘦老赤馬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大漠之中,在走了一百多里以後,困頓疲憊的玄奘在從馬背上取下皮囊準備飲水時,不料竟失手打翻了皮囊,水很快就被沙漠吸乾了。懊悔的玄奘想回去取水,當他勒轉馬頭準備返回時想起自己曾經發過的“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於是下定決心: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他調轉馬頭,繼續堅定地向西走去。一望無際的大漠,四顧茫然,孤身行走的玄奘眼前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幻覺,他看見無數妖魔鬼怪襲來,一會兒又見一支軍隊,還有隨風飄揚的旌旗。今天我們知道這就是海市蜃樓。 白天沙漠中的熱風,裹挾著黃沙,悶熱難耐;黑夜中的莫賀延磧只有死人的白骨閃爍著磷光。作為一名虔誠的僧人,玄奘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念誦《心經》和觀世音菩薩來支撐自己不斷往前走。走了5天之後滴水未沾的玄奘已達到他生命的極限,口乾舌燥、呼吸困難,眼睛也睜不開了,最後人和馬都昏昏沉沉地臥倒在沙石上。僵臥到半夜,忽被一陣清風吹醒,頓時渾身倍感清爽,那匹識途老馬也站了起來,馱著玄奘前行。兩天後他走出莫賀延磧,到達了伊吾。初到伊吾的玄奘還沒來得及休整就被高昌王麴文泰的使者請到了高昌。國王安排玄奘住進高昌國王城最豪華的房間裡。玄奘坐在寶帳中,接受國王和文武百官的頂禮。隨後所有的妃嬪家眷也都一一過來頂禮。高昌王的盛情讓玄奘非常感動。第二天一大早玄奘還沒起床,高昌王就率領王妃過來請安。他請玄奘到道場與僧眾交流,並懇請玄奘留下來,不要西行了。玄奘西去的決心已下,婉言謝絕了高昌王和僧眾的請求。高昌王含淚告訴玄奘,他希望自己能供養玄奘終生,並且讓全華人全部皈依玄奘,並希望他能在這裡講授佛法。經過無數次思想工作,玄奘還是堅持西行。高昌王軟硬兼施,玄奘部不為所動。玄奘告訴他:如強留,那也只能留下自己的屍骨,留不下自己的心,從此開始絕食。高昌王親自捧盤子殷勤請玄奘就餐,玄奘就是不吃。幾天後眼看玄奘馬上就要餓死了,高昌王終於屈服了,有條件地同意他西行——這個條件就是玄奘取經歸來務必再取道高昌。玄奘答應了這個條件,麴文泰隨即與之結為兄弟並給玄奘西行路上的二十四個國家的國王寫信請求關照。在麴文泰的幫助下玄奘順利抵達了印度,然而就在他準備渡過恆河前往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時又遇上了劫難:他被一夥強盜綁架了。按說玄奘是個苦行僧,身上並無多餘的財物,如何會引來強盜的覬覦呢?原來這夥強盜並非為了劫財,當然也不是為了劫色,他們是打算拿玄奘祭祀他們信奉的突伽女神。玄奘見自己在劫難逃,於是對強盜們說道:”願賜少時,莫相逼迫,使我從容安心就死。“說完就閉上雙眼念起經來。說來也怪——就在這時平地裡颳起了一陣沒來由的風,吹折了樹,吹飛了沙,吹湧起了浪,甚至那停在岸邊的船都要顛覆!暴徒們的法事自然做不成,玄奘不慌,他們倒自己慌了,這就急急忙忙問旁人:“這個和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法號叫什麼?”這時與玄奘同船的一位老者高呼:”報應啊,取經的和尚殺不得啊!“強盜們見狀再不敢為難玄奘,就這樣玄奘又躲過一劫。然而取經路上的考驗並未就此結束:此時在玄奘通往那爛陀寺的道路上還橫亙著海拔七千多米的凌山。凌山是蔥嶺北麓的一座終年積雪的冰山,山勢險峻陡峭,攀爬起來異常艱難,若遇雪崩巨大的冰層會斷裂脫落滾下山來,以致於吞沒人畜。好在這時玄奘身邊已有高昌國王鞠文泰安排的隨行人員護送,多少算是有了些照應。最終他們用七天七夜翻越了凌山,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凌山沒一塊乾燥之地,所以他們只能席冰而寢,由於氣壓過低,所以飯菜根本煮不熟。當他們一行人翻越凌山後凍餓而死者已十有三四。西行求法雖殊為不易,但玄奘沿途還是依例巡禮拜佛、探訪高僧、弘揚佛法,與此同時他也將沿途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成為了日後的《大唐西域記》。雖然這部作品直到貞觀二十年(646 年)才正式集結成書,但其素材草稿卻是在玄奘西行路上完成的。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包括如今中國新疆地區在內以及中亞、南亞當時一百多個城邦、地區和國家的地理、氣候、物產、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風俗、宗教等各種情況,成為如今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第一次提出可以開闢一條穿越青藏高原進入印度的通道以取代傳統的經西域進入印度的絲綢之路,此事連同後來的文成公主入藏、王玄策出征中天竺等事件共同推動了從長安經拉薩延伸至印度境內的道路網的形成,無形中為中國西藏地區的開發建設及溝通中國與南亞國家的交往聯絡做出了貢獻。當然這一切是當時的玄奘法師所無法預料的,他仍堅定不移沿著此前歷代西行求法高僧走過的路線向著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前進,直到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玄奘終於抵達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玄奘在這裡一共待了五年時間,在這期間他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宣告等學,同時又學婆羅門教經典、各類梵書。貞觀十年(公元637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宣告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貞觀十五年(641年)42歲的玄奘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戒日王特意邀請了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這次大會。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這場盛會之後玄奘攜帶取得的經書和一些印度奇花異果的種子踏上歸國之路,因為是隨印度戒日王派出的出使大唐的使團同行,來時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強盜劫匪都不用再擔心了。不過《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一難——渡河失經卻是實有其事:玄奘在渡過印度河時遭遇風浪,五十夾經本及花木種子失落河裡。此後的旅途中玄奘沒再遭遇什麼險阻,644年他抵達于闐(今新疆和田),此時高昌王麴文泰已死,高昌國也已不復存在。玄奘無緣兌現當初的承諾,於是轉而向大唐朝廷上書稟報自己求法歸來的訊息。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應對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得知玄奘歸國的李世民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於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李世民的接見。玄奘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未獲李世民允許,最終李世民安排玄奘到長安的弘福寺譯經。貞觀十九年(645年)在李世民的支援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開始譯經,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譯經講法之餘玄奘將自己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口授於弟子辯機,由後者執筆完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公元648年夏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李世民並請其作序。李世民花一個多月時間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後,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盛讚“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據統計:玄奘及其弟子從公元645年5月到663年10月的18年6個月的時間裡一共翻譯佛經1335卷,平均每年翻譯超過72卷,每月6卷多,每5天翻譯完一卷。玄奘對每天的翻譯任務都制訂了詳細的計劃,如果當天的任務未能完成,那麼晚上就需要補足。公元664年正月初三在翻譯完《大般若經》後玄奘法師感覺自己體力不支,於是停筆對弟子說道:“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此後他絕筆不再翻譯,而是專心悟道拜佛。正月初八這天一名弟子告訴玄奘法師:自己夢見一尊莊嚴高大佛塔轟然倒塌,不知此夢是何徵兆。玄奘法師告訴這名弟子:“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徵”。一天後這位曾用自己的雙腳遠行十萬八千里的得道高僧在玉華寺跨越屋後的水渠時不慎跌倒。這次跌倒僅就傷勢而言並不嚴重,不過此時年事已高的玄奘法師就此臥床不起,靜養數日未見任何起色。二月初四玄奘法師整天不停唸經,到了這天夜間他右手支撐起頭部,左手伸在左腿上,舒足重累右脅而臥。到了初五夜半時分眾弟子圍坐在玄奘法師身邊,一名弟子問道:“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您是不是已決定託生到彌勒佛淨土呢)?”這時玄奘法師用最後的力氣回答道:“得生。”留下這兩個字後六十五歲的玄奘法師就在玉華寺內圓寂,弟子們將其靈骨葬於長安附近之白鹿原。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玄奘靈骨被寺僧移至終南山;到了宋代金陵高僧來終南山朝拜,發現玄奘法師頂骨,遂迎至金陵天禧寺供奉。
玄奘俗姓陳,本名禕,生於河南洛陽一個官僚讀書世家。陳禕的幼年生活是比較坎坷的:由於父母早亡,陳禕10歲時就跟隨二哥到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然而此時的他還不算是真正的和尚——當時很多人為逃避國家賦稅而剃度出家,然而出家後卻不遵守佛家戒律,肆意胡作非為。朝廷為整治這種亂象實行度牒制度——只有獲得朝廷度牒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否則就是招搖撞騙的假和尚。此時年紀尚幼的陳禕並未獲得朝廷度牒,因此只能算是在寺廟修行佛法,但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公元612年朝廷派以居官簡約、蒞政嚴明而著稱的大理寺卿鄭善果在洛陽剃度14名僧人。這年年僅13歲的陳禕不要說入圍這14人之內,甚至連參試的資格都沒有。也許是因為對這次考試極為嚮往,於是陳禕一直在考場外徘徊。主持完考試的鄭善果一出考場就見到在外徘徊的陳禕,於是問他是否想要出家為僧。陳禕回答:”我學佛的時間尚短,功力也淺,所以沒資格參考“。鄭善果又問他為什麼要剃度出家,陳禕回答:”遠則繼承如來遺志,近則弘揚廣大佛法。“鄭善果當即對同僚說:”背誦佛經的功力不過是尋常功夫,然而風骨氣度卻是極其難得。如果我們剃度了這孩子,將來必會成為佛門中一代偉人“。就這樣陳禕成為了法號玄奘的一名僧侶。年紀輕輕的他很快就在洛陽佛教界裡聲名鵲起,後來他又到過長安和四川。21歲時玄奘受具足戒,由此取得了傳經授徒、獨立開學的資格。在接下來的五年時光裡他”走遍燕趙,歷訪周秦“並在26歲時再次來到長安與眾高僧共同切磋佛學。因其學業出眾而獲得”佛門千里駒“的稱號。當時以為印度高僧正在長安講經,好學的玄奘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於是主動上門求教。此時玄奘正在研究剛傳入中國的瑜伽之學,但苦於缺乏原始的梵文經本,印度高僧告訴他:瑜伽之學最好的經本是印度那爛陀寺戒賢法師所著的《瑜伽師地論》,可惜我沒帶來。高僧的這番指點使玄奘萌生了一個念頭——前往西方天竺求取真經。他很快開始為西行做準備:一方面加緊學習梵語,一方面申請辦理”過所“(護照)。然而辦理”過所“的結果卻是”有詔不許“。當時唐朝江山尚未安定,一律禁止國民出境。沒有護照而出境就是偷渡,原本準備與玄奘同行的其他僧人都退縮了,只有他一人始終不改初衷。公元627年8月長安一帶突遇嚴重的霜災,朝廷無力賑災,只得下旨讓百姓外出覓食。玄奘就夾在逃難者中間混出了長安城西門,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事實上玄奘壓根就不像《西遊記》裡寫的那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是奉旨取經,其實他是偷渡出境。一路上最大的困難也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而是偷渡的風險和沿途惡劣的環境。玄奘剛到涼州,都督李大亮就派人勸他東歸長安並在自己的轄區釋出”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陣候捉“的通緝令。一代高僧就這麼成了通緝犯,不得已之下玄奘只能晝伏夜行來到今天的甘肅瓜州。當地州吏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充分理解並由衷敬佩玄奘西行求法的志向,於是放了玄奘一馬,但還是催促玄奘儘快離開,以免遭到官吏的追捕。瓜州前方就是湍急的葫蘆河(今疏勒河),然後是玉門關和五烽。玄奘在離開瓜州之前來到一所寺廟禮佛,在此遇到同樣前來禮佛的胡人石磐陀。二人交流後石磐陀表示願盡力幫助玄奘西行取經。到了晚上石磐陀又帶來一名同行的老胡人和一匹瘦馬。然而老人卻勸玄奘打消西行的念頭並告訴他:前面過了河就是玉門關,守官盤查很嚴。玉門關西北方向有五座烽火臺,均有將士日夜值守,隨時捉拿偷渡出關者,甚至直接將人亂箭射死。各烽火臺之間相隔百里,其間盡是沙漠荒丘,水源只存在於五個烽臺的警戒點內,要想取水而不暴露難於登天。過了烽火臺就是方圓八百里的莫賀延磧,這裡又稱流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即使結伴而行也常迷路而葬身沙海,獨自一人通過幾無可能。玄奘則告訴他:我為求法不畏艱辛,不達目的誓不東歸。得知西行艱辛的石磐陀也打消了繼續西行的念頭,他甚至一度打算捉拿玄奘送官。然而玄奘始終不為所動,當他行至五烽一帶時被哨兵抓住帶去見了校尉王祥。王祥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他想送玄奘去自己的老家敦煌長住講經。一心西行求法的玄奘自然不會接受這樣的安排,王祥見拗不過他,就送給他乾糧和淡水並告訴他如何繞過五烽的道路。玄奘因此得以順利透過五烽,此時的玄奘已走出了當時大唐的轄區,偷渡的危險不復存在,接下來他要面對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了。偷渡成功後襬在玄奘面前的是八百餘里的莫賀延磧。莫賀延磧位於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古稱沙河,這並不是一條由水而是由大量的流沙構成的“河流”。那裡死寂一片,“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小說《西遊記》裡收沙僧的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應是據此想象生髮而出。玄奘一人和他的那匹瘦老赤馬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大漠之中,在走了一百多里以後,困頓疲憊的玄奘在從馬背上取下皮囊準備飲水時,不料竟失手打翻了皮囊,水很快就被沙漠吸乾了。懊悔的玄奘想回去取水,當他勒轉馬頭準備返回時想起自己曾經發過的“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於是下定決心: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他調轉馬頭,繼續堅定地向西走去。一望無際的大漠,四顧茫然,孤身行走的玄奘眼前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幻覺,他看見無數妖魔鬼怪襲來,一會兒又見一支軍隊,還有隨風飄揚的旌旗。今天我們知道這就是海市蜃樓。 白天沙漠中的熱風,裹挾著黃沙,悶熱難耐;黑夜中的莫賀延磧只有死人的白骨閃爍著磷光。作為一名虔誠的僧人,玄奘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念誦《心經》和觀世音菩薩來支撐自己不斷往前走。走了5天之後滴水未沾的玄奘已達到他生命的極限,口乾舌燥、呼吸困難,眼睛也睜不開了,最後人和馬都昏昏沉沉地臥倒在沙石上。僵臥到半夜,忽被一陣清風吹醒,頓時渾身倍感清爽,那匹識途老馬也站了起來,馱著玄奘前行。兩天後他走出莫賀延磧,到達了伊吾。初到伊吾的玄奘還沒來得及休整就被高昌王麴文泰的使者請到了高昌。國王安排玄奘住進高昌國王城最豪華的房間裡。玄奘坐在寶帳中,接受國王和文武百官的頂禮。隨後所有的妃嬪家眷也都一一過來頂禮。高昌王的盛情讓玄奘非常感動。第二天一大早玄奘還沒起床,高昌王就率領王妃過來請安。他請玄奘到道場與僧眾交流,並懇請玄奘留下來,不要西行了。玄奘西去的決心已下,婉言謝絕了高昌王和僧眾的請求。高昌王含淚告訴玄奘,他希望自己能供養玄奘終生,並且讓全華人全部皈依玄奘,並希望他能在這裡講授佛法。經過無數次思想工作,玄奘還是堅持西行。高昌王軟硬兼施,玄奘部不為所動。玄奘告訴他:如強留,那也只能留下自己的屍骨,留不下自己的心,從此開始絕食。高昌王親自捧盤子殷勤請玄奘就餐,玄奘就是不吃。幾天後眼看玄奘馬上就要餓死了,高昌王終於屈服了,有條件地同意他西行——這個條件就是玄奘取經歸來務必再取道高昌。玄奘答應了這個條件,麴文泰隨即與之結為兄弟並給玄奘西行路上的二十四個國家的國王寫信請求關照。在麴文泰的幫助下玄奘順利抵達了印度,然而就在他準備渡過恆河前往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時又遇上了劫難:他被一夥強盜綁架了。按說玄奘是個苦行僧,身上並無多餘的財物,如何會引來強盜的覬覦呢?原來這夥強盜並非為了劫財,當然也不是為了劫色,他們是打算拿玄奘祭祀他們信奉的突伽女神。玄奘見自己在劫難逃,於是對強盜們說道:”願賜少時,莫相逼迫,使我從容安心就死。“說完就閉上雙眼念起經來。說來也怪——就在這時平地裡颳起了一陣沒來由的風,吹折了樹,吹飛了沙,吹湧起了浪,甚至那停在岸邊的船都要顛覆!暴徒們的法事自然做不成,玄奘不慌,他們倒自己慌了,這就急急忙忙問旁人:“這個和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法號叫什麼?”這時與玄奘同船的一位老者高呼:”報應啊,取經的和尚殺不得啊!“強盜們見狀再不敢為難玄奘,就這樣玄奘又躲過一劫。然而取經路上的考驗並未就此結束:此時在玄奘通往那爛陀寺的道路上還橫亙著海拔七千多米的凌山。凌山是蔥嶺北麓的一座終年積雪的冰山,山勢險峻陡峭,攀爬起來異常艱難,若遇雪崩巨大的冰層會斷裂脫落滾下山來,以致於吞沒人畜。好在這時玄奘身邊已有高昌國王鞠文泰安排的隨行人員護送,多少算是有了些照應。最終他們用七天七夜翻越了凌山,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凌山沒一塊乾燥之地,所以他們只能席冰而寢,由於氣壓過低,所以飯菜根本煮不熟。當他們一行人翻越凌山後凍餓而死者已十有三四。西行求法雖殊為不易,但玄奘沿途還是依例巡禮拜佛、探訪高僧、弘揚佛法,與此同時他也將沿途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成為了日後的《大唐西域記》。雖然這部作品直到貞觀二十年(646 年)才正式集結成書,但其素材草稿卻是在玄奘西行路上完成的。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包括如今中國新疆地區在內以及中亞、南亞當時一百多個城邦、地區和國家的地理、氣候、物產、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風俗、宗教等各種情況,成為如今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第一次提出可以開闢一條穿越青藏高原進入印度的通道以取代傳統的經西域進入印度的絲綢之路,此事連同後來的文成公主入藏、王玄策出征中天竺等事件共同推動了從長安經拉薩延伸至印度境內的道路網的形成,無形中為中國西藏地區的開發建設及溝通中國與南亞國家的交往聯絡做出了貢獻。當然這一切是當時的玄奘法師所無法預料的,他仍堅定不移沿著此前歷代西行求法高僧走過的路線向著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前進,直到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玄奘終於抵達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玄奘在這裡一共待了五年時間,在這期間他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宣告等學,同時又學婆羅門教經典、各類梵書。貞觀十年(公元637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宣告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貞觀十五年(641年)42歲的玄奘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戒日王特意邀請了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這次大會。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這場盛會之後玄奘攜帶取得的經書和一些印度奇花異果的種子踏上歸國之路,因為是隨印度戒日王派出的出使大唐的使團同行,來時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強盜劫匪都不用再擔心了。不過《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一難——渡河失經卻是實有其事:玄奘在渡過印度河時遭遇風浪,五十夾經本及花木種子失落河裡。此後的旅途中玄奘沒再遭遇什麼險阻,644年他抵達于闐(今新疆和田),此時高昌王麴文泰已死,高昌國也已不復存在。玄奘無緣兌現當初的承諾,於是轉而向大唐朝廷上書稟報自己求法歸來的訊息。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應對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得知玄奘歸國的李世民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於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李世民的接見。玄奘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未獲李世民允許,最終李世民安排玄奘到長安的弘福寺譯經。貞觀十九年(645年)在李世民的支援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開始譯經,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譯經講法之餘玄奘將自己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口授於弟子辯機,由後者執筆完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公元648年夏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李世民並請其作序。李世民花一個多月時間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後,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盛讚“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據統計:玄奘及其弟子從公元645年5月到663年10月的18年6個月的時間裡一共翻譯佛經1335卷,平均每年翻譯超過72卷,每月6卷多,每5天翻譯完一卷。玄奘對每天的翻譯任務都制訂了詳細的計劃,如果當天的任務未能完成,那麼晚上就需要補足。公元664年正月初三在翻譯完《大般若經》後玄奘法師感覺自己體力不支,於是停筆對弟子說道:“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此後他絕筆不再翻譯,而是專心悟道拜佛。正月初八這天一名弟子告訴玄奘法師:自己夢見一尊莊嚴高大佛塔轟然倒塌,不知此夢是何徵兆。玄奘法師告訴這名弟子:“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徵”。一天後這位曾用自己的雙腳遠行十萬八千里的得道高僧在玉華寺跨越屋後的水渠時不慎跌倒。這次跌倒僅就傷勢而言並不嚴重,不過此時年事已高的玄奘法師就此臥床不起,靜養數日未見任何起色。二月初四玄奘法師整天不停唸經,到了這天夜間他右手支撐起頭部,左手伸在左腿上,舒足重累右脅而臥。到了初五夜半時分眾弟子圍坐在玄奘法師身邊,一名弟子問道:“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您是不是已決定託生到彌勒佛淨土呢)?”這時玄奘法師用最後的力氣回答道:“得生。”留下這兩個字後六十五歲的玄奘法師就在玉華寺內圓寂,弟子們將其靈骨葬於長安附近之白鹿原。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玄奘靈骨被寺僧移至終南山;到了宋代金陵高僧來終南山朝拜,發現玄奘法師頂骨,遂迎至金陵天禧寺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