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劉阿斗”,原來劉禪被我們誤解了一千多年!他真不是扶不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聽見別人說:扶不起的劉阿斗,用這句話來形容對方平庸無能,恨鐵不成鋼。
但是歷史上,劉禪遺傳了其父劉備的聰明才智,只不過當時被形勢所迫,才不得不做了亡國之君。
這句俗語,要追溯到三國時期,這句話裡面的阿斗就是蜀國的國君,劉備的兒子劉禪。想一想劉備是何等的聰明,智慧。按理說虎父無犬子,劉禪即使比不上其父,也不至於輕而易舉的向司馬昭投降。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劉備去世後,劉禪繼承父位,繼位稱帝。在他登基初期,有諸葛亮,趙子龍,馬超等文臣武將輔佐劉禪,按道理說,這個皇位應該坐的是非常輕鬆的,而且當時的蜀國的鍋裡並不比東吳和魏國差,甚至還強於他們。
劉禪事事依靠這幾位,不管是打仗還是國家建設,有人出謀劃策,有人衝鋒陷陣,這皇帝做得輕鬆極了。
有人替他操作這一切,於是劉禪便放縱自己,不學無術。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馬超,趙子龍先後去世,公元234年,輔佐過劉備的諸葛亮也因病去世。
前期有這些名臣名將輔佐,劉禪並未物色自己的親信,培養自己的團隊。
老幾位去世後,劉禪便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沒人替他出謀劃策,衝鋒陷陣。國力也隨之衰落。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司馬昭向蜀國發起進攻,僅僅一隻偏師突入蜀國境內,劉禪就輕而易舉的投降了。
按照大家的推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蜀國國力衰退,但是依靠幾位老臣的建立起來的系統,最起碼劉禪也要拼死掙扎,抵擋一陣。
但是,魏國一支非正規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蜀國拿下。
袁松評價此事時說:魏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終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
二十萬軍隊被一萬人的軍隊逼得走投無路,這是何等的悲哀。
扶不起的劉阿斗,就是說,有老父親留下的基業,有前面這些名臣名將的輔佐,劉禪應該學到很強的治國之策,但是自己不學無術,再強的老師也沒用。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劉禪被俘虜後,為了穩定蜀國的人心,司馬昭並沒有馬上將劉禪處死,而是封了他做安樂公。
雖然給他封了官,但是司馬昭還是害怕劉禪不是真心歸降,生怕他有一天會謀反。
很多蜀國大臣看到這一景象,想想自己寄人籬下,受盡屈辱,紛紛落淚。
司馬昭以為劉禪也會像其他大臣那樣傷心,甚至會流淚。假如此時劉禪表現出傷心,甚至落淚,就證明劉禪心懷蜀國,不是真心投降,並且隨時會有起義的可能。
那麼司馬昭就會立刻下令處死劉禪,可誰料想,劉禪此時卻拍手稱快,笑逐顏開,彷彿置身於自己的皇宮裡一樣,這就是“樂不思蜀”的由來。
司馬昭觀察到這一情景,認為劉禪已經徹底沒有了危險,便沒有下令處死他。因為他覺得劉禪已經沒心沒肺了。這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人都知道司馬昭想幹什麼,但唯獨劉禪被矇在鼓裡。
如果說劉禪投降可能是因為不會用兵,或者指揮不當,但是這場鴻門宴,足以證明劉禪已經失去了血性。
但是,劉禪真是一個平庸之輩嗎?
其實,歷史上的劉禪,絕對不是一個懦弱無能之輩。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憑在他父親身邊的薰陶,在到後來處理國家大事事,大臣們的輔佐,自己也能掌握各八九不離十。不說他擁有高等智慧,最起碼中等智慧還是有的。
那何來的“扶不起的劉阿斗”一說呢?
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到263年投降下臺,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那個戰亂年代,沒有一定的智慧,是不可能活那麼長時間的。
雖然有大臣們的輔佐,最後還是得他拍板。幾位老臣去世後的29年間,能夠相安無事,足以證明劉禪並不是平庸之輩。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流暢的能力絕不差。甚至在跟其他國家斡旋中,不比其父劉備差。
之所以最後歸降,是為了讓蜀國免受戰火;在鴻門宴中迎合司馬昭,可能正是他的生存之道。倘若不明白司馬昭之心,跟他對著幹,他還能在司馬昭眼皮子底下活38年嗎?
也許大家覺得這是窩囊,甚至有點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意思,但誰知道劉禪這麼做不是臥薪嚐膽,曲線救國呢?
即便是劉禪學到了父親的全部,學到了這些個名臣名將的全部治國之策,但是盛極必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所以,也不能將劉禪徹底否認。
就像我們現在教訓一個人,說他是扶不起的劉阿斗,但是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能他這方面不行,但是其他方面未必不強,所以不要輕易否定一個人!
“扶不起的劉阿斗”,原來劉禪被我們誤解了一千多年!他真不是扶不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聽見別人說:扶不起的劉阿斗,用這句話來形容對方平庸無能,恨鐵不成鋼。
但是歷史上,劉禪遺傳了其父劉備的聰明才智,只不過當時被形勢所迫,才不得不做了亡國之君。
這句俗語,要追溯到三國時期,這句話裡面的阿斗就是蜀國的國君,劉備的兒子劉禪。想一想劉備是何等的聰明,智慧。按理說虎父無犬子,劉禪即使比不上其父,也不至於輕而易舉的向司馬昭投降。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劉備去世後,劉禪繼承父位,繼位稱帝。在他登基初期,有諸葛亮,趙子龍,馬超等文臣武將輔佐劉禪,按道理說,這個皇位應該坐的是非常輕鬆的,而且當時的蜀國的鍋裡並不比東吳和魏國差,甚至還強於他們。
劉禪事事依靠這幾位,不管是打仗還是國家建設,有人出謀劃策,有人衝鋒陷陣,這皇帝做得輕鬆極了。
有人替他操作這一切,於是劉禪便放縱自己,不學無術。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馬超,趙子龍先後去世,公元234年,輔佐過劉備的諸葛亮也因病去世。
前期有這些名臣名將輔佐,劉禪並未物色自己的親信,培養自己的團隊。
老幾位去世後,劉禪便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沒人替他出謀劃策,衝鋒陷陣。國力也隨之衰落。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司馬昭向蜀國發起進攻,僅僅一隻偏師突入蜀國境內,劉禪就輕而易舉的投降了。
按照大家的推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蜀國國力衰退,但是依靠幾位老臣的建立起來的系統,最起碼劉禪也要拼死掙扎,抵擋一陣。
但是,魏國一支非正規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蜀國拿下。
袁松評價此事時說:魏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終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
二十萬軍隊被一萬人的軍隊逼得走投無路,這是何等的悲哀。
扶不起的劉阿斗,就是說,有老父親留下的基業,有前面這些名臣名將的輔佐,劉禪應該學到很強的治國之策,但是自己不學無術,再強的老師也沒用。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劉禪被俘虜後,為了穩定蜀國的人心,司馬昭並沒有馬上將劉禪處死,而是封了他做安樂公。
雖然給他封了官,但是司馬昭還是害怕劉禪不是真心歸降,生怕他有一天會謀反。
很多蜀國大臣看到這一景象,想想自己寄人籬下,受盡屈辱,紛紛落淚。
司馬昭以為劉禪也會像其他大臣那樣傷心,甚至會流淚。假如此時劉禪表現出傷心,甚至落淚,就證明劉禪心懷蜀國,不是真心投降,並且隨時會有起義的可能。
那麼司馬昭就會立刻下令處死劉禪,可誰料想,劉禪此時卻拍手稱快,笑逐顏開,彷彿置身於自己的皇宮裡一樣,這就是“樂不思蜀”的由來。
司馬昭觀察到這一情景,認為劉禪已經徹底沒有了危險,便沒有下令處死他。因為他覺得劉禪已經沒心沒肺了。這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人都知道司馬昭想幹什麼,但唯獨劉禪被矇在鼓裡。
如果說劉禪投降可能是因為不會用兵,或者指揮不當,但是這場鴻門宴,足以證明劉禪已經失去了血性。
但是,劉禪真是一個平庸之輩嗎?
其實,歷史上的劉禪,絕對不是一個懦弱無能之輩。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憑在他父親身邊的薰陶,在到後來處理國家大事事,大臣們的輔佐,自己也能掌握各八九不離十。不說他擁有高等智慧,最起碼中等智慧還是有的。
那何來的“扶不起的劉阿斗”一說呢?
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到263年投降下臺,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那個戰亂年代,沒有一定的智慧,是不可能活那麼長時間的。
雖然有大臣們的輔佐,最後還是得他拍板。幾位老臣去世後的29年間,能夠相安無事,足以證明劉禪並不是平庸之輩。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流暢的能力絕不差。甚至在跟其他國家斡旋中,不比其父劉備差。
之所以最後歸降,是為了讓蜀國免受戰火;在鴻門宴中迎合司馬昭,可能正是他的生存之道。倘若不明白司馬昭之心,跟他對著幹,他還能在司馬昭眼皮子底下活38年嗎?
也許大家覺得這是窩囊,甚至有點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意思,但誰知道劉禪這麼做不是臥薪嚐膽,曲線救國呢?
即便是劉禪學到了父親的全部,學到了這些個名臣名將的全部治國之策,但是盛極必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所以,也不能將劉禪徹底否認。
就像我們現在教訓一個人,說他是扶不起的劉阿斗,但是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能他這方面不行,但是其他方面未必不強,所以不要輕易否定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