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棲鴻看紅樓

    說到林如海的遺產,有個爭論許久的問題是,賈家是否吞沒了林家的遺產。我曾著文分析過,這裡只簡單梳理一下:

    林如海病重,接黛玉回去,賈璉陪伴。所以林如海的喪事,也是由賈璉和黛玉來操辦的。當然,鑑於黛玉當時年紀太小,實際事務是由賈璉作主的。所以有人懷疑,賈璉接手了林家全部家當,並且還分析出這筆錢的去向:接下來的修建大觀園,正是挪用了林家財產。

    這未免想得太簡單了。即使放到今天,大額遺產過戶也仍然是一件複雜的事情,賈璉那麼容易就能吞沒、或者挪用了林家財產?林如海有多少錢暫且不論,會不會把所有財產,都用金銀、珠寶、銀票的形式存放?還是要投資到房產、地產、鋪面上去?如果是後者,賈璉以內侄的身份,或者以未成年女兒代理人的身份,能不能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把房子鋪面田地全部變現?如果不能變現,他又如何從中獲利?你總不能把蘇州揚州的房子帶回京城吧?

    至於現銀,當然也不可能一無所有。問題是林如海的喪事、運棺回鄉、入土土葬,這也處處需要錢呀。還有林如海的姬妾、奴才,並沒有跟著黛玉來到賈府。不管是安排他們在蘇州守靈,還是就地遣散,都需要一筆安置費。這些費用,難道是賈璉自己掏腰包的?

    再說賈璉的性格,“油鍋裡的錢還要找出來花呢”,是奢華揮霍的天性(與賈府大部分人一樣)。在林如海的喪事後事上,他會不會刻意節省開支?黛玉與寶玉閒談,說過一句“如今或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叫人覺得突兀奇怪:清高的黛玉怎麼會計算起賈府的收支平衡來?其實不是計算賈府,而是林家喪事太奢、導致“後手不接”的切身之痛。

    雖然賈璉揮霍,要說林如海一點遺產也沒留下,也不至於。黛玉不是“又帶了許多書籍”來嗎?因為黛玉的才華,所以特別強調書籍。當然也會有衣裳、首飾、錢財之類,但肯定不會太多。否則以黛玉之靈,吃用父親的遺產,又怎麼會有“我是一無所有”“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之嘆?別說黛玉,就是換上懦弱的迎春,也不會自己放著幾百萬兩銀子,又感嘆“一無所有”吧?

    古代金融,不如現在的發達。現在隨便拿張卡,就可以取出現金來。但是古代要把金銀珠寶換成碎銀,是需要一定手續的,而把銀子換成銅錢,又需要一道手續。黛玉連當票都不認識,她會去進行這些繁瑣的工作嗎?從林家帶來的“錢”,現銀或者銅錢,能有多少?經得住她隨手“抓兩把”打賞下人嗎?而那些珠寶之類,黛玉是會當作紀念品收藏,還是會派老媽子帶出園子換成錢零花?這是可想而知的。

    總有朋友糾結於賈璉“再發個二三百萬的財”,並且跟我爭論:難道曹雪芹的話可以不考慮?曹雪芹的話不能不信,賈璉的話也不能不信。問題是賈璉哪一句話說,這“二三百萬”是發的林家的財?

    從賈璉這句話,甚至不能斷定,他“曾經”發過二三百萬的財。雖然有個“再”字,不過是口頭語。比如林如海對黛玉說:“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難道憑此認定,林如海曾經“續室”?難道賈敏是林家的續妻?這未免太可笑了。

    就算賈璉的“再”有第二次的意思,前面補一句:“咱們曾經發過二三萬的財,要是再發個二三百萬的財就好了”,不也非常合理嗎?別忘了,賈璉是“油鍋裡的錢還要找出來花呢”,並不是量入為出的。坐困窮城之際,妄想發財,還不往大里去想?

    網上有個段子:我要是發了財,每天買兩杯豆漿,一杯放白糖,一杯放冰糖,寫盡“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之窘。我倒不是嘲笑窮人,因為我也一樣窮。但非要用“兩杯豆漿”的思想,去套用賈璉的一句閒談,就太小家子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一學生,想學廣告學,大家有什麼膝上型電腦可以推薦,不要太貴的,謝謝?